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切爾諾貝利從不缺席

切爾諾貝利從不缺席

?源起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烏克蘭的普里皮亞季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檢修測試的過程中由於設備問題以及工作人員操作失誤,引發了一系列爆炸。

這就著名的切爾諾貝利事件,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這次爆炸的核污染物質擴散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不列顛群島甚至美東地區。而切爾諾貝利事件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

1986年4月的切爾諾貝利

2名工作人員在爆炸中喪生,28名消防隊員在三個月內相繼去世。而根據估測,切爾諾貝利事件導致約4000人患上癌症。

真正的危害不可預估,在爆炸發生後的三十年間,污染區內動植物變異的比例由1‰上升到25%。距離切爾諾貝利兩小時車程外的納羅基奇村,牲畜下的崽不是眼睛瞎,就是眼睛如西瓜一般大。

蘇聯時期切爾諾貝利的城市標誌

戈爾巴喬夫本人曾經說過:「比起我的改革,切爾諾貝利事件才是蘇聯解體更重要的原因。」

爆炸發生後,從媒體到地方政府都試圖掩蓋消息,普里皮亞季的居民對此毫不知情,他們在極強的輻射中如常起居,直至26日夜間才被要求緊急撤離。

30年過去了,核泄漏的陰影如幽靈般東歐盤旋,人去樓空的普里皮亞季成為了一座鬼城,保留著蘇聯時代最後的印記。

當地著名的小型摩天輪,它本來預計1986年5月1日勞動節當天正式剪綵營業,可是在4月份發生的災難改變了這一切。

普里皮亞季第三中學,落在廢紙堆里的練習本。

除了災難,切爾諾貝利也帶來了沉重的反思,這些反思逐漸成為了一種震蕩全球的文化影響,催生出了書籍、電影、音樂、紀錄片、遊戲等眾多作品。

不論亞洲還是歐美,取材於切爾諾貝利的遊戲作品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其中也不乏傑作問世。玩家們從未感到疲倦,建立在災難背景上的美學創作,不斷刺激著人們深入其中。

那片瀰漫著致命輻射的荒蕪之地,像黑洞般引領著每一代遊戲迷去一探究竟。從古早的街機到最近的「吃雞」,不論虛擬還是現實,你必須來到切爾諾貝利。

?《絕地求生》

Player Unknown"s Battlegrounds

即使不關注遊戲的人,也一定聽過「吃雞」。這源自一款由韓國公司出品的《絕地求生:大逃殺》,受到了全球玩家熱捧。

遊戲中,一百名玩家被扔到一座孤島上,在廢墟中尋找武器,相互追捕廝殺。活到最後即為勝者,屏幕上將顯示「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的語句,即流行語「大吉大利,今晚吃雞」的來歷。

2017年3月,《絕地求生:大逃殺》剛在著名遊戲平台Steam上發布體驗版時,玩家們便陸續找到了其中的現實影射和歷史參考。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這座孤島對於切爾諾貝利的場景再現,其陰鬱、末世、荒涼、黑暗的設定,營造了無與倫比的遊戲氛圍。

學校

學校地圖中的一個廢棄游泳池,令不少玩家印象深刻,它的真實原型就是普里皮亞季,甚至有遊戲愛好者前往實地探訪,拍下了一張合影。

這座泳池建於1970年,一直被使用至1998年。災難發生後的12年間,游泳池被作為核廢料清理行動的清潔池使用,這裡也被認為是災後最乾淨的地方之一。

而游泳池的外部樓宇樣式,也完全參照了切爾諾貝利的同一學校建築。

俄羅斯啄木鳥

Duga遠程預警雷達,也被譽為世界最強雷達,其大功率短波發送信號曾導致全世界短波頻段被干擾,被稱為「俄羅斯啄木鳥」。

當年一共有兩組「啄木鳥」建成,一組在戈梅利州,即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所在地,另一組則被放置於西伯利亞的共青城。

位於切爾諾貝利的預警雷達Duga,於1976年投入運營,在災難發生後的1989年停止使用。

今天,Duga已經成為切爾諾貝利探險者的必去景點之一。

死亡森林

在遊戲中出鏡的,還有切爾諾貝利的死亡森林。其面積達10平方公里,位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心區域,在災難中受到了強大的輻射。

在烏克蘭語和俄語里的翻譯中,這裡被稱作「紅色森林」。它指的是經過超強輻射後,松樹凋敝時的顏色——死亡般的紅色。在災後的清理行動中,這片森林已經完全被剷平和掩埋,變成了樹木們的廢土墓地。

除此之外,廢棄的蘇聯時期建造的「赫魯曉夫式住宅樓」、東歐郊區的鄉間景觀等,在遊戲中均有出現。

遊戲里,陰沉天空下的雕塑和遠處的高樓。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切爾諾貝利四號核反應爐旁的紀念碑。

內部空間場景,與核電站廢棄後的控制室。

鳥瞰圖中,蘇聯式板樓的陣列。

?《原子戰士》

Chelnov: Atomic Runner

1988年,日本遊戲公司Data East出品,最早是一款街機上的遊戲。遊戲背景與切爾諾貝利的關聯,從主角的名字Chelnov上就能看出。

遊戲開始畫面,自由女神像+鐮刀鎚子旗。冷戰風呼之欲出。

遊戲主角Chelnov本是一名礦工,也是切爾諾貝利災難的倖存者。由於遭到核輻射,Chelnov的身體產生變異,獲得了超能力。

遊戲海報

從左往右,一路橫屏直衝掃蕩下去,就能見到最終大Boss。不難看出,此大Boss的設定也是藏滿彩蛋——它完全借鑒了異形/Alien的樣子。

這部冷戰時代末期出品的遊戲,人物設定和故事情節都充滿了解體劇變時代的末世感。有外星人,有陰冷的合成器配樂,有激動人心的攻防。這款遊戲至今仍享有很高的評價。

通關後,Chelnov來到了曼哈頓島,站在自由女神像的面前。「戰鬥結束了,可憐的礦工切爾諾夫,你失去了自己的祖國。大步前進吧,切爾諾夫,直到你找到能夠休憩的美麗土地。」

冷戰式的寓言收尾,失去家園的鬥士,將在曾經的敵對陣營的世界裡尋找幸福。

?《掠奪者》

Snatcher

《掠奪者》是1988年日本遊戲公司KONAMI出品的一款賽博朋克風格的文字冒險遊戲,製作跟配樂一流,算得上80年代的經典遊戲。

這款遊戲以切爾諾貝利為背景——1991年,俄羅斯的Chernoton(切爾諾貝利的另一個化名)地下的一處生物武器實驗基地發生了爆炸泄露,空氣中充滿了名為Lucifer-Alpha的病毒,全球一半的人口因此死亡。

GIF

由於這次爆炸,一群變種生物「掠奪者」出現了,他們企圖取代人類,佔領地球。

遊戲情節,儼然切爾諾貝利版的《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但是遊戲的主線在此後並沒有跟切爾諾貝利產生多大的呼應,主要的畫面、人物都圍繞著末日都市展開。

?《潛行者系列》

S.T.A.L.K.E.R.

《潛行者系列》,第一人稱射擊類恐怖遊戲,由烏克蘭電子遊戲開發商GSC Game World製作。遊戲設定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地點周圍,並零散借鑒了斯特魯加茨基兄弟的小說《路邊野餐》和塔可夫斯基在1979年拍攝的電影《潛行者》。

《潛行者:普里皮亞季的召喚》海報。海報背景里就是普里皮亞季那座著名的廢棄摩天輪,以及巨型社會主義雕塑。

比起《絕地求生》,《潛行者》的遊戲畫面完全基於核泄露周圍的建築、自然狀況而改編,更加接近普里皮亞季小城的真實場景。而遊戲中超自然的驚險設定,更像是另一個平行世界中的後核爆災難現場。

以下這組對比圖,分別取自探險玩家的照片和遊戲截圖,其驚人的相似度,讓我們體驗到了在幽靈之城普里皮亞季內遊盪的實感。

? 待續

30年來,切爾諾貝利的故事與普里皮亞季的景觀,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災難的恐怖和殘酷,逐漸變成了一種可以「隔空消費」的虛擬現實。

作為遊戲玩家的我們,離真正的核末日越來越近,完全可以貼近它毀壞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作為世界一份子的我們,也離真正的核末日不遠。不安的核戰爭威脅,就在我們每日閱讀的新聞之中。

如果遊戲里的刺激與好奇,變成了我們觸手可及的真實生活,一切將會怎樣呢?沒準買一份末日應急包,才是退出遊戲後應該做的事情。

希望你在數字世界裡開的每一槍,沒準會在你的末日逃亡之旅中派上用場。

當然,肯定不會漏了《輻射》跟《使命召喚》,這兩款遊戲中的切爾諾貝利陰影,下次再聊。

文字/吳韃靼

編輯/韓羽桐

冷物商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俄轉播 的精彩文章:

陷落在東歐街頭的日常奇偉

TAG:蘇俄轉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