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大的「孩子」將做怎樣的「父母」——北大媒後台小編答

長大的「孩子」將做怎樣的「父母」——北大媒後台小編答

新聞I參與I發聲

或許偏頗,絕對真誠

新聞已死,弔客發聲

編者按

1919年,魯迅先生於《新青年》上刊出一篇文章,題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舊的家庭模式需要革命,這革命確該「革到老子身上」。舊關係早已崩潰,覺醒的父親當將「天性的愛」擴張、醇化,去理解、指導、解放子女。

時隔九十九年,從北大畢業的留美學生王猛(化名)以萬字長信細數父母帶給自己的傷痛,在網上引發許多討論。和上世紀二十年代相比,如今的親子關係自然是往好的方向走了,但走了多少卻不好說。我們仍要談家庭、談親子,索性便借這題目。

參與討論者皆是媒後台編輯部成員,既是「孩子」,卻也將在或遠或近的未來成為「父母」。他們中,有的家庭和滿,有的則在中國式親子關係中受過傷害。由他們以親身體驗來回答「我們現在怎樣做父母」,是回首過往,也指向未來。

某北大畢業生於知乎發表的關於父母的「控訴書」。

各大媒體於近日對該事件進行報道、解讀,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ID:小木弓

小時候調皮搗蛋,挨打是家常便飯,但從來沒被打怕過。因為從小都很明確,捅破了天的,都是自己想乾的事兒。出事了,自己先去兜著,兜不了了,還有老爸呢。憐子如何不丈夫。理想的父親,應該是會寵孩子的。寵是給他創造條件,保護他的可能性,讓他自由成長。會寵,是讓他意識到什麼是責任。在他有事兒的時候,最後的最後能給他兜底。但他時刻知道自己做的選擇,自己負責。經歷過自由自在生長的人,絕對會反感那些非人性的枷鎖。有責任感的人,會懂得如何在世俗世界中打破枷鎖。

ID:不要暴露我是誰

我大概天生涼薄一點。初中以前,我確定我沒愛過我的父母,即便是現在,我也不太確定這所謂的「親子之愛」里,究竟是愛多些,還是本於愧疚的責任感多些。

我父母很重視對我的教育。從小就給我訂各種幼兒畫報不說,在本世紀初教育類書籍還不十分豐富的時候就特意買了好幾本回來看。我至今還記得其中一本的名字,藍色的封皮上一個大大的驚嘆號,叫《告訴孩子,你真棒》。書上講,挫折教育是不夠的,要多鼓勵孩子,給孩子樹立信心,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現在看來,這種教育觀念在當時已經算是比較前衛,我母親也算是一個觀念比較前衛的人,因此便照做。在別的親戚面前,父母總是不吝於對我的誇獎,再加上我還算爭氣,倒也是落在實處。大概在外人看來,我們是幸福的一家;在父母看來,我是個幸福的孩子——他們在外人面前給了我足夠的尊嚴,在生活上也給了我很大的自由,我還有什麼不滿足?

我沒有不滿足。只是每次我因為看動畫片忘了把灶上的火關小、母親回家看見氣急敗壞地擰我胳膊的時候,那種痛我記得;小學時在校門口抽獎被父親看到扛回去打,拿著刀拖著我揚言要剁我手我死死摳住門框時的驚恐我記得;用電話點播節目被發現,在全家人面前跪地兩鐘頭時滲透膝蓋的冰涼我記得;高中沉迷網文不可自拔成績一落千丈,父親當著我面將手機砸在地上,指著我鼻子咒罵時害怕得顫抖大氣不敢出的感覺,我也還是記得。都說血濃於水,但糟糕的事情記得太多,這血便不僅濃,而且凝,溫度太低,慢慢地就冷了。

我沒有不滿足。

那時候小,懂的事情卻不少,我很清楚地記得,每當自己遭到父母斥責、打罵,我一聲不吭,告訴自己要忍的時候,我想的不是「這是我的父母,打罵我是應該的」,也不是「他們生下來我,對我有恩德」,更不是「父母打罵我是為我好,他們終歸是愛我的」,而是「如果反抗就會被打得更慘」,「我現在離開他們沒法兒活」。現在網路上有個梗叫「求生欲」,但我小時候,還真就是求生欲讓我支撐下來的。

當然也不是說父母就沒有對我好的時候,其實這種時候不僅有,還很多,小時候的我心裡就像是有個天平,壞在一邊,好在一邊,我就在旁邊默默看著,看著兩邊都越來越多。

但沒有抵消這回事。抵不消的。他都記得。

等我稍大一點了,懂得是非了,一邊做著作業一邊聽旁邊屋父母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打架的時候;受著他們因為心情不好隨意發泄在我身上的惡語的時候,我心裡想的是,等我長大後,一定不能變成這樣,我如果有了孩子,一定不能對他這樣。我要對他好,我要把他寵上天,我絕對不要他經歷我所經歷過的一切。雖然那些事情,現在看來也不算太壞,不過是陳穀子爛芝麻太陽光底下沒新事,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一代一代人還不是這麼過來了。比起那個誰那個誰誰,我已經幸福太多。

但創傷這個事情,就跟戳釘子似的,就算時間長了墜下來,孔總是在的。抹不平,別太高看時間,什麼它都能抹平,就是人心,抹不平。

後來我長大了,讀大學,讀研,一年能見到父母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三個月。也許是老了,也許是遠了,父母對我越來越好,好到讓我覺得愧疚——我從不認為親子之間的愛是理所應當,因此當父母的愛遠遠超過我能給予他們的,我只能愧疚,並開始努力力所能及地給予他們回饋。畢竟,學會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總是一件艱難的事。

不是不羨慕的,看見那些可以無比自然擁抱父母、親吻父母臉頰的孩子,看見他們之間毫無防備的愛與關心。

我做不到,類似生理性的疏離,年少時的恐懼還根植在我的心底。讓即便在父母已經沒有能力對我生殺予奪的時候,還是發出細微的危險警報。

不是不悲哀的。

不過還好,父母沒逼我,我也在努力,把一個月一次的電話變成一個星期一次,再強迫自己三天打一次,可能永遠也無法發自內心,但我會儘力讓他們感受到我的關心。他們老了,精神肉體都變得脆弱,有些事情,也沒必要讓他們知道。

——但我希望年輕的父母們能了解。我希望你們能養育出一個真心愛你們的孩子,而不是像我父母那般倒霉,攤上一個天生涼薄又天生反骨的我,再是外頭繁花似錦,裡頭也是敗絮冷衾。

對他好一點。

ID:白袍

我的父母都是特別好的父母,可或許因為我是個男孩子,是註定要向上爬的,小時候也沒有完全躲過他們的打罵、罰跪,以及不知從哪裡學來的「寫保證書」。讓一個十來歲的孩子用他無法理解的方式向大人發誓般地保證些什麼呢?我的記憶並不十分清晰了,大概是些再也不去遊戲廳、網吧之類的事吧。在家長的暴力(以及他們自己的眼淚)之下,小孩子簽訂了一個他不懂不願也不會遵守的所謂「保證」,這裡面有父母的良苦用心,可孩子的屈辱痛苦辛酸更無處訴說。成長中的這一點苦澀我如今已能從裡面品出甘味,但至今懷疑,我性格中的冷氣就是從這類瀰漫在中國社會的父權的壓迫里來的。

我又是極其幸運的,在稍稍懂事,並在初中時候以一次威嚇性質的離家出走來表達反抗後,家裡就簡直是徹底民主了。父母不再將他們的意志加諸於我,尊重我的一切選擇,只願我是健康且快樂的——現在想起,這裡面其實還有一處關鍵,就是我的學習一直都還很好。後來,給我越多的自由,讓我能跟著自己的感覺和興趣走,成績就越好。真的自由能帶來真的自律,因為你必須得為自己負起責任。我沒有辜負這種自由,整個高中時代都極其自製順從又極端散漫叛逆,是班上最好也是最壞的學生。最後,在非常愉悅地狀態里考上了北大。

這幾乎是無法複製的幸運。有多少孩子是在更深的壓抑和痛苦後,還是失敗了呢?就連王猛的控訴,那也是勝利的壓抑者的聲音,有多少人是在默默吞下苦果後又自己為人父母的。他們現在該怎麼做父母呢?資源稀缺且日益固化,總還是想要催逼著孩子向上走啊。家鄉的同齡人多半都有兒女了,不少人也都是肩負著重擔在過活,而我仍畏懼走進這種生活,自然不敢發什麼高談闊論。唯獨能期望於我自己的,則是要好好愛己,等到這愛滿溢,才可以說是真正擁有愛人的能力。我要先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再把這一切示範給我們的下一代。我不想把美好的生活寄望於他們,而要先許諾給自己,請他們到我身上看一看,然後再去追求他們所要的世界。

ID:花青素

外人看來我們是吉祥三寶的一家,父母和我也這麼想。雖如此,算來算去,與父母相處的經驗卻也不多,六歲前在外祖家寄養,十二歲後我被送去住校。

十年後聊起這檔子事,我:你們那會兒送走我,是不是覺得家離學校遠,送我太麻煩?

母親驚了:我以為你那會兒很願意去住宿,都不願意回來啊?

確實大約也是真話,想起來,那會兒母親是沒忍住,哭了。我本來也要哭兩聲的。但外祖家原是我的第一個家,既然已經不在,那我在新家就要乖乖聽話。大人已經在傷心,自己就不能再哭鬧,惹人難過。直到讀了研,自覺有了底氣,才慢慢敢和父母撒嬌耍賴一點。我努力孝順,他們也慈愛溫柔;只是有時父親會笑著說,覺得我到了遲來的叛逆期了。

這話我不能答,只能打哈哈過去。我太想做個好孩子了,我父母也太想做好父母了。越來越像,越來越接近,但有些裂隙,大約不會再說起了吧。

ID:泗州城卡爾薩斯

我的父母算是很開明的了,但他們也很多次嘗試左右我的選擇:比如說工作,比如說伴侶。我研究生臨近畢業的時候,各種事情焦頭爛額,最後覺得不想再花功夫思考了,去了父親一位朋友任職的企業,據那位伯伯說可以照顧我,保我升職加薪。後來那家企業拖發了兩個月薪水,我果斷辭職,自己另找工作。父親應該是自覺理虧,後來再沒有干涉過我的職業選擇。所以真的要在長輩面前爭話語權,首先自己不能放棄,壓力再大也不要隨隨便便把自己交待出去。能講理就講理,不能講理就先行動起來。行動起來,才有足夠的空間,讓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軌跡。

ID:芍藥

我有天底下最好的一雙父母,這是我從未懷疑過的事情。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家長打罵孩子這件事一直在我的認知範圍之外——不是不能在法律或道德層面上接受它,而是根本無法理解此種行為的存在本身。在身邊同學於無意間提起他們的類似經歷時,在社交平台上眾多網友分享自己的家庭創痛時,在看到諸如「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的社會新聞時,「懵」常常是我的第一反應。面對那些家長的過分舉動時,「他們怎麼會」與「他們怎麼能」成為了出現在我腦海中最多的兩句話。

在「懵」了無數次之後,我徹底意識到我擁有的是怎樣一份理想、美好的親子關係。

在血緣之外,父母用愛作為與我的聯結,而非孝義、恩情,這使我在什麼都還不懂的年紀里就確信了自己的被愛與安全。與大多數家庭一樣,在瑣碎的日常中,夫妻之間難免產生一些摩擦。而爸爸和媽媽各自代謝掉了他們的情緒波動,感情起伏反饋到我這裡的場景頂多就是如此:爸爸工作未歸,媽媽忍不住和我吐槽幾句他的小毛病,但在五分鐘內,她必定會抬頭看一眼家裡的掛鐘或窗外的天色,然後就心疼地念叨起來:「你爸爸都這個點了還在工作,你說他是不是比媽媽更加辛苦?」我每次都點頭。在偶爾冒出來的這些小嫌棄里,那個還不明白種種被建構起來的倫理概念的小孩子,就已經深刻地知曉了這個家庭中每位成員都深愛彼此的事實。所以在面對親戚的「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時,我的內心從來毫無波動甚至有一點想笑:「你們彷彿是在逗我。他們怎麼可能不要我呢?」

在人生規劃,我的父母也是只做幫忙修剪枝椏的花匠,而絕不把幼苗強塞進只他們自己喜歡的土壤或社會普遍預設的盆子。例如,我一直對女權問題相當無感,這並不代表我不支持,而是女權主義者呼籲的內容在我的認知體系里原就是基本語法。當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需要選擇時,爸媽從未將問題和答案歸咎或取決於性別。有時我想,我在應試教育的那些年裡,數理化好過文史哲,也許是因為他們的嘴裡從不會蹦出「女孩學不好數理化」這樣的老生常談。我做出種種符合社會對女性的定位的行為(比如喜歡穿小裙子)時,也並非因為女人理應如此,而是我實實在在的喜歡這樣。他們不將諸般預設加諸我身,也不妄圖掌控我的人生。不同於很多將自己未竟夢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家長,他們給予了我很大程度的自由,並總有熱情隨著我的腳步去了解新生事物。這裡舉兩則與電子遊戲相關的小例子:在我還沉迷於某MMORPG的年代裡,媽媽既會嘮叨我要休息眼睛、早早睡覺,又會興味盎然地和我討論哪套外觀、哪個臉型更加漂亮。在我和開黑的小夥伴大罵「辣雞遊戲」時愉快地接梗:「辣雞遊戲你不還是玩得那麼開心?」爸爸則更加厲害一點,在我隻字未提近期某款火爆的乙女手游時,他就認真地問我:「現在你們玩的談戀愛的遊戲里,是不是得女孩子給男人花錢啊?」

在第一期新聞時評里,我說我從未懷疑過很多正確、可貴的觀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贈賜給我這份「天經地義」的人,正是我的父親母親。在寫這一期時評前我想了很久很久,最終還是決定用分享故事的方式來講一講我認為的、理想的父母的樣子。希望我以後能做得同他們一樣好。

ID:光明之鐮刀

我在北大長大,見過的天才很多。他們有的聰明異常,窺一斑可知全豹;有的毅力驚人, 做起事來不知歲月;還有的人情商極高,面面俱到眾人皆歡。最可恨的就是甚至有人兼備以上優點,而且長得帥。

當你處在一個天才多如狗的地方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自己很多地方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有一點我敢大言不慚的說我比他們都要強,那就是愛的力量。

不不不,不是《哈利波特》里能讓人起死回生打敗伏地魔的力量,雖然我相信我的母親對我的愛不可能遜於哈利母親的愛,可我的母親畢竟不會魔法。事實上,由於她要考博士,我父親實驗室剛剛草創,我三歲之前都是在我姥姥姥爺家度過的。我說的愛的力量,是說經營愛的力量,或者叫愛人和被愛的能力。是的,這是一種能力。

愛可遠遠不是我愛你這麼簡單。所謂「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其實說的就是愛的能力。愛不止要有,更要表達,更要經營。僅僅只是愛是不夠的。如果你愛一個人,你就要讓ta享受被愛的感覺,讓ta變成更好的ta,變成ta想要的ta。單純的給予充其量只是溺愛。我的家庭里父母相愛,父母愛我。我的父親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因此我們家的關係是在靠我的母親維持。我記得她對我說過她和我父親戀愛的時候,約定過吵架不過夜,而主動去解決矛盾的人才是更好的那個人。他們的婚姻幸福穩定很大程度上就基於此。我的母親是經營一段關係的高手。而這也是她教我的最重要的一點。

被愛其實更是一種能力。愛是美好的,是甜美的,尤其是有一個像我母親這樣的高手愛你的時候。愛可以不求回報,但回報一定會更好。只付出而不獲得是非常累的。付出了,多少都會想要回報。我們說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任何事情,或許你粗魯的回應,冷漠的無視也不妨礙他們下一次繼續無私的愛你。可是一聲謝謝,一次早飯,一個驚喜的禮物,又怎麼不會讓他們心中一暖呢?被愛,要給別人積極的回應,你若不想接受,也應該明確表達。被愛的能力,可能比愛的能力更難。

我是一個如此幸運的人,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感謝我的母親,是她營造了這個環境。我接受了這麼多的愛,自然也有義務愛別人,我想,這也是她希望的。

其實本質上來講,沒有人不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在家庭關係上,我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幸福關係的建立,本質上就是愛的能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特殊的,不像戀愛,沒有選擇的權利。孩子像一張白紙,任由父母塗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母之間的矛盾是怎麼解決的,父母是如何處理和外界的關係的,父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都會記住。慢慢的,會長成今天的模樣。一個人需要學會愛的能力,也要明白愛的義務,我想這就是父母的責任。

編輯 I 許婷

本文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媒後台 的精彩文章:

TAG:媒後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