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程萬軍:晚明梃擊案是不是東林黨苦肉計

程萬軍:晚明梃擊案是不是東林黨苦肉計

原標題:程萬軍:晚明梃擊案是不是東林黨苦肉計


本人新作《東林沉浮》由中國出版集團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現已全面上市,敬請欣賞選節6——


晚明梃擊案是不是東林黨苦肉計


萬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大明宮廷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持械闖宮事件。


這起事件史書稱為「梃擊案」。「梃」是棍棒的意思,「擊」是襲擊,所謂「梃擊案」就是闖宮棍襲事件。關於這起事件,《明通鑒》是這樣記載的:

五月,己酉酉刻,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棗木梃入慈慶宮門,擊傷守門內侍李鑒。至前殿檐下,為內侍韓本用等所執,付東華門守衛指揮使朱雄等收系。



這段記載說明什麼意思呢,說五月初四黃昏時刻,有一個不知姓名的男子,持棗木棍闖入了慈慶宮,慈慶宮是什麼地方呢,現在故宮已經沒有這個建築了,但是在當時大明皇宮,這可是個地標建築,通稱東宮,是太子的居住地。這個闖宮男子看來有一股子力氣,一棍子掃過去打倒好幾個內侍太監,一直來到慈慶宮即東宮的前殿。最後終因寡不敵眾被眾多侍衛擒拿,交給守城部隊看押。


此案看似簡單,是一起有驚無險的擅闖東宮案。但接下來展開的調查,卻陷入無厘頭般的迷局當中。


那麼,行刺者馬上被送審,遭到嚴刑拷打,做了第一次招供。嫌疑人說,我叫張差,是個農民,因為受到土豪劣紳的欺壓,進京告狀。但是初入京城,投告無門,不知道找哪個部門反映我的情況,所以就一路溜達,來到了皇宮東華門前。遇見一個人,說持棗木棍進入可當御狀。就你拿個棗木棍進去,就有人受理你的冤案了,於是誤入皇宮。


這從上邊這段陳述,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兩個推斷:


一、此人是受到指使。二、此人腦子不好使,屬於一個莽撞人。他不知道一個百姓擅闖皇宮,會有什麼後果。那麼,平民百姓擅闖皇宮,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呢?在這一點上,歷代封建王朝,大多是驚人一致的:死罪!大明律法也不例外。大明律規定:持械闖內宮,屬於十惡之罪,形同謀逆,違者處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張差說的是不是實話,沒有被赦免的可能,無論怎麼說,他橫豎活不成。


但是事情會這麼簡單嗎,凡事就怕聯想,一經聯想,簡單的事情就不簡單了,陰謀論就出來了。一起簡單的刑事案件、司法案件,就往往會演變成政治事件。


當時的大明王朝接班人危機並未完全解除,朱常洛的接班人位置,時時受到威脅,而且此時大明政壇已經陷入了黨爭漩渦,群臣基於政見和利益組合,形成了諸多黨爭集團,在東林黨之外,還有浙、齊、楚、宣、昆各大黨派。所以,只要朝堂發生了什麼事,有個風吹草動,各黨就要拿來說事,以此為本黨加分。


對待「梃擊案」,東林黨官員認為,兇手張差闖東宮行兇,謀殺的目標很可能就是當朝太子朱常洛。考慮到鄭貴妃一直慫恿萬曆皇帝廢長立幼,想讓自己的兒子把朱常洛的皇太子寶座取而代之,所以東林黨官員認為,兇手張差的幕後主使,很可能就是鄭貴妃。

東林大臣率先發難,他們的質疑聲浪最高。此時,「東林先生」顧憲成已經作古,東林書院二代山長高攀龍是核心領袖,他和趙南星這些人雖然大多在野,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天下輿情,對朝中的東林大臣也影響甚大。


於是,在東林元老們的鼓動下,一個東林系的中層官員主動站了出來,自告奮勇做了一回准主審官,對張差進行特別提審。


這個官員,就是刑部主事王之寀。


王之寀,陝西大荔縣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初任地方知縣,廉潔幹練,曾因秉公執法、愛民如母、且有效治理水患,而深受百姓愛戴,被當地百姓建祠堂紀念。後調中央,任刑部主事,繼續發揮剛直行事風格。


挺擊案的發生,令王之寀再次脫穎而出。他對此案早就心懷疑慮,作為刑部正直官員,他覺得自己責無旁貸,必須要搞了水落石出。


王之寀站到了嫌犯對面,對嫌疑人採取了特殊的刑罰。


什麼刑罰呢?餓刑。


先斷了張差的吃喝,幾天讓他水米不,等到這個張差快成餓死鬼的時候,叫人端來一大盤子美味佳肴,擺到張差面前:說吧,說了這些好吃的都是你的。這張差已經被餓得頭昏眼花了,看見這美味佳肴,產生了巴普洛夫反應:條件反射。於是招了,進行了第二次招供。這個張差是怎麼招的呢?


《明史記事本末》是這樣記載的:張差說,「有叫我不知姓名老公,說事成與爾幾畝地種。一老公與我飯,說:你先沖一遭,撞著一個,打殺一個;打殺了我們救得你。遂與我棗棍,領我到宮門,守門阻我,我擊之墮地。已而老公多,遂被縛。小爺福大!」


這段史料說的什麼意思呢?說明張差是被雇行兇,被什麼人所雇呢,老公。去殺什麼人呢,小爺。小爺指太子,那麼「老公」是什麼人物呢?這個「老公」和現在女人稱呼自己的丈夫,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在古代專指太監。張差說,有不知姓名的太監,把我叫過去,說讓我去行刺太子,事成之後,說給我幾畝地種,你儘管去東宮去打殺一番,如果你成功了,那你功勞很大。萬一你不幸被捉住了呢,我們也有辦法把你救出來。於是我們就按他們說的做了,但是東宮守門太監太多了,我寡不敵眾,最後還是被抓了,這個太子還是福大命大。

那麼,雇張差的到底是伙什麼人呢,此案還涉及哪些人呢,史書《明季北略》進一步記載:張差「言有馬三道誘至龐、劉二太監處,語多涉鄭國泰」。


這段史料記載的,就更詳細了。說三伙人與此案有染:


一、馬三道。道上的、江湖人。第二、龐、劉二太監,這是鄭貴妃的近侍太監龐保、劉成,宮裡的。三、鄭國泰,此人是鄭貴妃的親弟弟,家裡的。這個審問結果震驚了朝廷內外,涉及此案的鄭國泰,馬上做了自我辯白,說我根本不認識張差這個傢伙,這傢伙思維混亂,風言風語,臨死亂咬。


因為具體細節雇凶的具體過程,張差不肯當著王之寀的一人的面和盤供出,再加上涉案人矢口否認,所以王之寀要求皇帝召集各部,進行「三司會審」當堂對質。


那麼什麼是「三司會審」呢?


「三司會審」又叫「三堂會審」,是古代對特大案件最高審判方式之一,由三大司法機關聯合審問,這三大司法機關就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的公檢法聯合辦案。萬曆皇帝看了王之寀的奏疏,感覺這事比較麻煩,三堂會審?事情搞大了,宮廷內外雞飛狗跳,那對皇家的聲譽極為不利,於是壓下來,不給答覆。但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人謀殺太子的消息不脛而走了。傳遍了朝內外,甚至整個京城都知道了,要求追查幕後黑手的聲音是震耳欲聾,尤其是東林人力挺三堂會審。


在排海倒海的聲浪中,又湧現出一位東林幹將——工科給事中何士晉。他一連上了三疏,向皇帝發難,將萬曆皇帝的軍。他的上疏義正辭嚴——


「此時張差之口供未具,刑曹之勘疏未成,國泰豈不能從容少待,輒爾具揭張惶,人遂不能無疑。若欲釋疑,計唯明告宮中,力求皇上速將張差所供龐保、劉成立送法司拷訊;如供有國泰主謀,是大逆罪人,臣等執法討賊,不但宮中不能庇,即皇上亦不能庇。」


何士晉這句話說的什麼意思呢,說現在嫌疑人的口供沒有坐實,所有涉嫌犯罪的人員,都不能擺脫干係,你怎麼辯白也沒有用,所以為了查明水落石出,必須進行三堂會審,所有涉案人員全部到庭,由嫌疑人當堂指證,如果嫌疑人指證誰是幕後黑手,那麼別說後宮有人要庇護這個人,就是皇帝想保護他也不成。


何士晉這番話可謂大膽有力。一個工科給事中,小小的七品官,他為什麼敢對皇帝這麼說話呢?除了性格原因,還有他所擔任的職務及其大明的政治背景原因。

何士晉擔任的職務給事中,級別不高作用不小,是專門替皇帝監督六部、給皇帝提意見的言官。那麼這些給事中到底是怎麼幹活的呢?


主要工作方式就兩字:開炮。用今天的話說,這些給事中都是職業炮筒子。專門負責向各色人等開炮。我們今天如果有個某個公眾人物,出來就某種社會現象,進行措辭嚴厲地批判,那麼我們叫「炮轟」,是一個重大新聞,然而在明代「炮轟」它不是新聞,這些言官天天「炮轟」,專業乾的就是這種事。任何人只要被這些言官抓住把柄,就會被他們罵得體無完膚,狗血噴頭。他們不僅罵他們認為的奸臣,而且還敢於罵他們擔心出現的昏君——向皇帝開炮,指出皇帝的過錯,規勸皇帝改正錯誤。


在這種環境下,產生了很多著名罵書。當時大明就是這麼一種風氣。


那麼我們時下所講的這個何士晉,也是當時著名的一個言官。雖然此時他代表的東林人,沒有確鑿證據,指證鄭貴妃姐弟二人就是主謀,但如果不會審則難逃干係。這一點讓皇帝無路可退,萬曆皇帝迫於壓力,決定三堂會審。


會審的官員要求龐、劉二太監到庭,與張差對質,這個龐、劉二太監被迫出庭,結果被張差當庭指認,說就是這兩位,讓我去謀害太子。但是,龐劉二太監卻矢口否認:我們不認識,不認識這個瘋子。三司官員要求涉案的國舅、鄭貴妃的弟弟鄭國泰出庭。可是鄭貴妃在老皇帝面前梨花帶雨、哭哭啼啼、百般阻撓,不讓弟弟出庭,最後鄭國泰拒不到庭。可以說,這個三堂會審基本流產了。但是卻堅定了力挺太子的東林大臣的預判:這場「梃擊案」,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而是一場有預謀的,針對太子的政治暗殺。


那麼這起案件的真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縱觀此案脈絡,我歸納此案真相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誤打誤撞。就是像張差第一次招供所言,他就是個農村上訪戶,到京城告狀,投告無門,有京城地痞於是告訴他:拿個棍子進皇宮,有人受理你的冤案。然後,自己看熱鬧,搞個惡作劇。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一個農民拿根棍子誤打誤撞,就能進入東宮嗎,這種可能性存在嗎?


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有些地方,雖然看似森嚴壁壘,其實漏洞百出,無知無畏的人很容易闖進去,這樣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的。

例如上世紀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空防何等嚴密,但1980年卻發生了紅場事件。19歲的大男孩、西德業餘飛行愛好者魯斯特,駕駛租用的一架民用小飛機經過長途飛行,在蘇聯紅場順利降落,舉世震驚。大國防空,形同虛設。蘇聯國防部長多名高官因此下台。魯斯特僅有40小時飛行記錄,卻能突破當時世界上超級大國的防空網。那麼,古代一個農民告狀戶,無知無畏,闖進沒有雷達報警系統皇宮,也不值大驚小怪了。


這是第一種可能,誤打誤撞。


第二種可能是什麼呢?


那就是:雇兇殺人。此人真是鄭貴妃派手下太監找來的殺手,意在一舉除掉朱常洛,讓自己親兒子朱常洵上位。


當然,也有不少人為鄭貴妃辯護,認為手段太小兒科,搞政治暗殺用個愣頭青,兇器是棍子,單兵作戰,這樣的政治智商和心狠程度都不高。但我以為,以此排除鄭貴妃嫌疑的理由也不充分,且問:從性情外露到跳出來為兒爭位,鄭貴妃哪一點表現不蠢?不一定搞政治的女人個個是人精、是武則天。事實證明,鄭貴妃是個貪婪有餘、智慧不足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做什麼事,都可能是給自己人幫倒忙。


那麼,第三種可能是什麼呢?就是苦肉計、栽贓陷害。


古今中外,在政治鬥爭中,這樣的苦肉計屢見不鮮。候選人僱人襲擊自己,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選民都是有同情心的,候選人如此受害一下子,就劇增了人氣選票。


比如2009年歲末,義大利政壇,就發生過這樣一起襲擊候選人事件。時任義大利總理、具有傳奇色彩的貝盧斯科尼,遭到議會罷免動議,總理之位岌岌可危。就在此時,貝盧斯科尼出席一場政治集會,突遭一名男子襲擊,一塊硬硬的雕塑結結實實砸在貝盧斯科尼臉上,老貝臉部當場血肉模糊,鼻骨骨折,兩隻假牙被打飛,嘴唇內外也嚴重受傷。本來,貝盧斯科尼因受彈劾困擾,很多民眾也上街遊行要求罷免他,馬上要下台。但襲擊事件發生後,民調結果顯示:老貝因禍得福,支持率上升了多個百分點。總理位置保住了,又干三年。所以,事後有人質疑老貝挨打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稱他只是想藉此贏得同情和支持。


那麼,這種可能會不在太子朱常洛身上存在呢?


當時就有其他黨派大臣認為,是東林人幫助朱常洛搞的鬼。是他們派人找到張差,讓他如此這般。張差不知真相,以此招供。

那麼把這種事放到東林人身上合適嗎?


雖然朱常洛的心智並不高,他設計「苦肉計「的可能性極小,但我認為放到東林人頭上,大約也是栽贓,未免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早期的東林人,其主流還是正人君子居多,不屑搞政治陰謀。當然,也不能絕對排除,一些「有智"加入東林陣營的個別人,為了黨同伐異,設計此計,給東林黨及下屆皇帝交了「投名狀"。


以上是此案真相的三種可能。


誤打誤撞、雇兇殺人、苦肉計。這個挺擊案,到底演的是哪一出呢?如同爭國本一樣,對於「梃擊案」群臣又分成了兩派。一是東林派。二是後黨派,就是以鄭貴妃為首的後黨勢力,以及與鄭貴妃關係密切的浙黨等大臣。東林派就認為: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刺殺太子事件,幕後黑手鄭貴妃。而後黨派認為:是東林人幫助朱常洛搞的鬼,設計了苦肉計。


萬曆皇帝是怎麼認定的呢?


對他而言,這起案件你查來查去,最後挖出誰是幕後黑手,不管是鄭貴妃、鄭國泰,還是什麼內宮太監,甚至是朱常洛太子黨,這都是屬於家醜,對這個萬曆皇帝都臉上無光。所以,萬曆皇帝不想把事情搞大、殺愛妃、打家庭官司、他不幹。


怎麼才能化解這場家醜鬧劇呢?執政半輩子的老皇帝萬曆畢竟老道,老戲骨了,他就此演出了一場宮廷煽情大戲。這場大戲是怎麼演的呢?


史書《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萬曆皇帝「駕幸慈寧宮,召見百官……命內侍傳呼三皇孫至石級上,諭曰:朕諸孫俱已長成,更有何說。顧問皇太子:「爾有何語,與諸臣悉言無隱。」皇太子曰:「似此瘋癲之人,決了便罷,不必株連。」又曰:「我父子何等親愛,外廷有許多議論,爾輩為無君之臣,使我為不孝之子。」上因謂群臣曰:「爾等聽皇太子語否?」


這段史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說這個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了「梃擊案」,破天荒地在慈寧宮召見百官群臣了。慈寧宮是什麼地方呢?那是太后的寢宮,萬曆皇帝的親媽、太子朱常洛的親奶李太后的居住地。此時老太后已經辭世一年,兒孫們到了這裡,不免觸景傷情。


萬曆皇帝讓人把朱常洛的三個兒子,也就是自己三個皇孫,抱到了台階上,對大臣們說,你看我的三個孫子都這麼大了,我還有什麼想法?一家人天倫之樂,其樂融融的多好。說完這句話,轉過頭來對太子說,關於「梃擊案」你是怎麼看的?太子朱常洛此時表現得倒很知趣,知道老父親是什麼意思,於是說了這樣的結案意見:這個行刺者我看就是個瘋子,瘋瘋癲癲的,把他殺了就行了,不要株連太多的人。轉過頭來,朱常洛又對身邊這些群臣說:有人說我們父子關係不好,這純粹是造謠,你們以後不要再嚼舌頭、說這樣的話了,別讓我做不孝之子。

萬曆皇帝對大兒子的這番表態非常滿意,對群臣說:你們聽見皇太子說什麼了吧。


就這樣,在老皇帝與太子的授意下,刑部以瘋癲奸徒定罪,將張差凌遲處死,而龐、劉二太監於內庭秘密處決。


據史書《先撥志始》記載,張差臨死前說了這樣一番話:「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


張差臨死前說,那麼多人一起謀劃這件事,這出了事就把我推到前台當替罪羊,而主審官也不聞不問,對那麼多涉案人員竟不予追究了,這大明的司法實在是太黑暗了。

轟動一時的「梃擊案」,草草結案,終於落下了帷幕。然而,到底誰是真正的幕後真兇,卻永遠成了歷史謎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程萬軍:晚明東林書院靠什麼吸引了大量學子
程萬軍:東林八老為何反對陽明心學主張實學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