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最難堪破的是情關,最難降伏的是人心

最難堪破的是情關,最難降伏的是人心

最難堪破的是情關,最難降伏的是人心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西遊記》這部電視劇開播之後,大唐高僧玄奘法師那相貌端嚴、心腸慈悲、不畏艱險求取真經的形象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今天我們要說的書,就與《西遊記》有著莫大聯繫。這本《西遊八十一案》是懸疑推理作家陳漸的新作,在《西遊記》原著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動,為大家呈現出一個不同於影視劇作品的玄奘形象。

最難堪破的是情關,最難降伏的是人心

這本書的故事,還得從貞觀三年說起。話說,這一年,玄奘法師和他的弟子波羅葉來到了山西霍縣。那時的玄奘法師剛剛三十歲,他雙目滿是慈悲平和,因辯才無礙、通曉經典而被冠以「佛門千里駒」的美譽。玄奘的弟子波羅葉,原本是天竺人,出身於商人家庭,後來因為被奸人誣陷,波羅葉一家遭到戒日王的迫害,只有他一人逃了出來,隻身流落在東土大唐,成為玄奘的弟子。這師徒兩人來到霍縣,是專門為了探查一樁舊事,又由於種種機緣,師徒兩人捲入一場驚天大陰謀之中!

陳漸的這本《西遊八十一案》說的雖是陰謀,講的卻是人心。人心難測,人心難料,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為善為惡皆在一念之間。看《西遊八十一案》里的眾生相,求富貴的未必能長久富貴,看似遁入空門反而執念最深,心魔最難降伏,情關最難堪破。陳漸筆下的故事,已不再僅僅是講述一件驚天大陰謀,更是將人心中的貪慾、執念和痴怨刻畫得入門三分,而書中著重描寫的「泥犁地獄」之慘狀,那更是人內心之中種種污濁慾念的化現。

最難堪破的是情關,最難降伏的是人心

在書中,作者對於李世民與崔珏在泥犁地獄中的遊歷的描寫,可謂是匠心十足。這部分文字,最是令人心生恐懼,那麼,恐懼又是從何而來呢?《心經》中有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可見,心有恐懼,正是因為心中掛礙太多。可是話說回來,活在這人世間,哪個人不是把各自的秘密深埋心底,哪個人又能做到絕對的無欲無求?雖然,在這個故事裡,玄奘這一人物被作者塑造成既富有智慧又心地慈悲的完美人物,但他本人也有無法割捨掉的親情,也有差點就無法跨越過去的情愛糾葛。

《西遊八十一案》的看點,不只是作者對於人心深處慾望和掙扎的深度刻畫,還在於作者筆下的風雲變幻。作為一部文化懸疑小說,作者處處布下疑點,似乎有意引誘讀者根據前文的疑點做出一個看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解答,而這種不停反轉的寫作手法,既讓人覺得新穎巧妙,讀來回味悠長,也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這故事之曲折幽深,恰好似人心之叵測難料。最終謎底揭曉時,讀者在大呼「過癮」的同時,也會陡然陷入到一種無力感之中——原本以為自己看得清楚這個迷局,不想,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猜錯了作者的心思,故事中的這些主要人物,何嘗沒有過這種感覺?原本以為自己機智過人、謀略無雙,卻不想自己的那點小心思都被別人看破了。

忽而想起一則禪門故事。某日,一個小沙彌向禪師提問:「為什麼不說謊的人往往活得比較自在安心?」禪師笑了,他說,越是心地簡單,越是少有欲求,就越是懶於掩飾自己,於是,人就越是安樂自在。我想,在這個故事裡活得自在、死得其所的那些人,大抵上也是心地單純、充滿童真的。

最難堪破的是情關,最難降伏的是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