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袁世凱、宋教仁、蔡元培……史上最牛簽到!

孫中山、袁世凱、宋教仁、蔡元培……史上最牛簽到!

裴義理是一名美國傳教士,加拿大人,出生在英國的愛爾蘭。他在美國專攻神學,1890年來華供職於蘇州長老會。1910年,他受聘金陵大學,1914年創辦金陵大學農科,此為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搖籃。第二年,裴義理又在金陵大學創設林科。1916年金陵大學合併兩科為農林科,裴義理任首任科長。

民國初年的一個清明節,裴義理踏著明媚的春光,乘火車從南京去上海。沿途,裴義理看見了不少村民都在自家的墳地上種植樹木,感到很奇怪,便問身邊的隨從這是怎麼回事。隨從告訴他說,這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習俗。然而,這個古老習俗卻引起了裴義理極大的興趣。回到南京以後,裴義理還在想著這件事。他在思考:「在自家墳地植樹,這目光也太短淺了。能不能鼓勵人們到其他地方去植樹造林呢?」於是,他提筆給袁世凱政府農商總長張謇寫了一封信,建議政府讓老百姓在清明節前後大批地種植樹苗,這樣,不但可以防水土流失,還可以增加百姓收入。裴義理的提議引起了北洋政府的重視。北洋政府很快復函裴義理,並規定清明節是植樹節。1915年清明節,中國第一個植樹節便誕生了。

裴義理還私人投資在安徽和縣設立苗圃,無償提供苗木給農民造林,選派黃宗發、凌旭東、夏之時等學生,到皖北協助放賑,並提出保留蘇皖鄉村的大樹,用每年採集種子的辦法,使擁有者逐年有所收入,堅定其愛護樹木之念。

1920年,山東大旱成災,他又去那裡引導大批魯民出關,在吉林一帶定居。東北發生霍亂,他設法建立起一所醫院,專門治療霍亂。他在東北所做的一切引起了日本人的憎恨,把他趕出了東北。1925年,他來到上海,開辦了一所工人補習學校,大力組織和推廣農業合作社,成為 「二合」的創始人之一。

裴義理愛和青年、兒童在一起,認為他們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裴義理曾經鄭重地對他的學生艾黎說: 「你年紀尚輕,還可大有作為,然而所望於君者,不要做一尋常的外國人,專門剝削中國以自肥。你應幫助中國、救護中國,使中國人能完全自立。」裴義理幫助中國青年,不以困苦而灰心、不以勞瘁而泯志,其精神令人敬佩。1920年,英美工黨排斥華工很厲害,留美工科學生幾乎沒有入工廠實習的機會。裴義理親自往各工廠遊說,曉以利害,使得福特等英美大工廠相繼同意中國學生去實習。前後四五年,留美學生受他幫助的約幾百人。這些學生經過嚴格的培訓後,回來都成了當時中國工程界的著名工程師。在抗戰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為中國的工合事業作出了貢獻,如劉廣沛、林福裕、吳去非、毛北屏、黃小民、譯錦韜和梁士純等。

裴義理關心中國人民的命運,是中國人民的朋友。裴義理在金陵大學任職期間,有一天,他去班上講課,還沒有開口,眼中淚珠滾滾而下,全班同學不解其意。他悲憤地說:「中國不得了!」因為那時盛傳各國將要瓜分中國,因而他那一腔憤恨悲憫之情,逼著熱淚滾了出來。

裴義理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從一個傳教士成為熱心中國農業事業、熱心解決中國農民實際痛苦的國際友人。他在中國的工作,超過了福音的傳播。裴義理創辦的金陵大學農學院,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農業人才。農林科初創時期,僅有經費5000元,教員二三人,學生十幾名。然因方針正確,辦法合適,從辦學起到抗戰開始,畢業生約1200餘人,佔全國高等農業學校畢業生的三分之一;而從事農業教育及農業改良工作的,佔總數的95%。到1948年為止,我國在歐美留學農業的學生全國約計256人;而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卻有120餘人,約半數。全國農業機關都有農學院的學生。金陵大學農林科在中國農業科學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裴義理的教育理念及其在農業高等教育上的功績不可磨滅。他逝世後,金陵大學農學院樓被命名為裴義理樓 (今南京大學化學系樓),就是紀念他創辦農林科功勛的。

裴義理加入 「華北華洋義賑會」期間,提出 「賑災不如防災,防災要振興農業,振興農業要先加強農業教育」。他建議,將賑災餘款的3/4捐給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1/4捐給北京燕京大學。他的這項主張為農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看到我國農民生活實在貧困,認為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必須先從改良農林事業著手。於是,他聯合江蘇、安徽士紳,參與創辦義農會,宗旨是「招選貧民,酌給費用,開墾荒地,並教以改良農事與園藝之法」。他曾晉謁孫中山先生,請求提倡造林防止水災,還購買鼓樓金陵大學校園周圍的崗地作為苗圃,派學生幫助安徽災民造林。

1911年,豫東各地荒旱。災民湧入南京,乞討求生,扶老攜幼,一時逾4萬人,嗷嗷待哺。不但其情可憫,且有損市容及治安。裴義理向校方請求,將校園餘地撥出,由他親身領導難民破土而耕,種植番薯及各種豆類;又請准政府,將紫金山區荒地約2000畝開墾,撿出大小山石為材,沿坡築路,並搭蓋簡單的農舍于山坡上下,以工代賑。結果數千人以此為生。

1912年,中國剛剛經歷一番戰爭,恰逢長江水災,南京哀鴻遍野,難民不計其數。在金陵大學任教的裴義理,提出「招選貧民,開墾荒地,酌給費用,以工代賑,並教以改良農事與園藝之方」的救濟方案,計劃成立「中華民國義農會」(又稱「華洋義賑會」),並聯繫了剛剛就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的民族實業家張謇,張騫認為這個方案極有價值,又帶裴義理拜訪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孫中山也高度認同,在《成立中國義農會呼籲書》率先簽名,表態「竭力襄助,速觀厥成」。隨後30多位政要紛紛簽名,其中22位還鈐以印章,以示鄭重。

隨後,臨時政府隨後專門撥給紫金山、青龍山官荒土地4000畝,作為開墾造林之用。裴義理親自動手,並創辦災民子弟學校,傳授林木種植技術,使參加以工代賑的農民人數越來越多,種植的林木質量越來越高。經過他主持的大規模的墾荒造林,才使得紫金山有了今天的鬱鬱蔥蔥。

1919年,裴義理到吉林籌劃墾荒工作,被土匪刺傷回美國休養。1933年最後一次來華,在安徽和縣等地籌劃鄉村建設。1934年因病回國,1935年11月為病痛所苦而自殺。

《成立中國義農會呼籲書》全文如下:

金陵大學堂算學教習裴義理君創辦義農會,專為中國貧民種植荒地,自謀生計,辦法甚善,至公無私。贊成諸君,均願竭力襄助,速觀厥成。茲特書名於後:

孫文、黃興、陳貽範、張謇、黎元洪、袁世凱、蔡元培、吳景濂、劉冠雄、王寵惠、馮元鼎、唐元湛、柏文蔚、韓國鈞、應德閎、唐紹儀、程德全、溫宗堯、伍廷芳、熊希齡、宋教仁、陳振先、趙秉均、施肇基、段祺瑞、徐紹楨、吳介璋、吳賢、郁屏翰、朱端。

華洋義賑會。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夥人有多生猛,稍微整理一份他們的簡介:

孫文,中國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創始人。

黃興,同盟會主要創始人之一,中華民國開國元勛。

陳貽範,外交家,曾任袁世凱大總統府高等顧問。

張謇,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

黎元洪,曾兩次擔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大總統。

袁世凱,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職。

蔡元培,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曾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

吳景濂,民國初年四次出任國會議長。

劉冠雄,中華民國海軍上將。

王寵惠,歷任外交總長、司法總長、國務總理、代理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第一任司法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職。

馮元鼎,曾任交通部次長。

唐元湛,清朝最後一任上海電報局總辦,民國第一任電報總局局長。

柏文蔚,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韓國鈞,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應德閎,曾任江蘇民政長。

唐紹儀,山東大學首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

程德全,曾任江蘇都督、南京臨時政府內務總長。後出家為僧。

溫宗堯,歷任駐藏參贊大臣、廣東軍政府外長、政務總裁、汪精衛政府司法院長。

伍廷芳,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曾任護法軍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廣東省長。

熊希齡,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

宋教仁,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

陳振先,曾任民國農林總長兼教育總長。

趙秉鈞,曾任國務總理。是中國近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施肇基,中國第一任駐美國大使。

段祺瑞,皖系軍閥首領,曾三次(一說四次)出任國務總理。

徐紹楨,曾任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長、內政部長。

吳介璋,中華民國陸軍中將。

吳賢,南京吳良材眼鏡店創辦者。

朱端,曾任浙江都督等。

「文如其人、字如其相」,看到以上民國人物的簽字,都是隨手寫下的簽名,幾乎可以看作書法作品,可見當時這些人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發揮其作用,其政治志向、手握權柄不可沒有,其道德文章同樣不可或缺。反觀當下之中文書寫,無論稚童學生還是成年老者,豈不汗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招思虹:讓僑史文物走出塵封的歷史
馮建紅:那些年,攤上遺產官司的名門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