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覺知:和一切生理、心理及自然現象安靜的在一起

覺知:和一切生理、心理及自然現象安靜的在一起

覺知:和一切生理、心理及自然現象安靜的在一起

問:觀心是不是指覺知念頭然後切入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隙?如果覺知力不強大的話很難觀進去吧?佛陀在《大念處經》說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是否可以理解為通過四念處提高覺知能力?

觀心,就是安靜地和一切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及自然現象在一起。沒有抗拒,沒有掙扎,沒有疑惑,只是溫暖的在一起,就像戀愛時和你的愛人在一起一樣。

觀心不是「我在觀心」,而是心自己在觀,是心自己在觀自己。心觀察它自己,其中沒有「我」在主導,在那觀察中,「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它就像千萬生滅的泡泡中的一個泡泡一樣。

「觀心」如果用另一個詞來表達的話,它是「覺知」;覺知如果用另一個詞來表達的話,它是「靜默」;靜默如果用一個詞來表達的話,它是「傾聽」……如果你能傾聽於自身及周遭世界的一切,那也就是觀心、覺知或神聖的靜默了。

「觀心」、「覺知」、「靜默」、「傾聽」等這類的修行辭彙,如果再用一個詞來表達,那就是「臨在」。「臨在」的意思是,不修不剪地感知和全體存在在一起。在其中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小小的身、小小的心,而是和法界全體在一起。

觀心是指覺知念頭,然後切入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隙嗎?那不是觀心,那是訓練靜心,是矯正心理妄動習慣的一種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是「凈化內心,訓練專註」的一種方法,那是觀心前的準備工作。

永遠不管上一個念頭,只是在等待下一個念頭,留心在下一個念頭出現之前的情況,這就是所謂觀「念頭和念頭」之間。這相似觀心,實際是凈化內心、訓練專註,為真正的觀心做準備的。真正的觀心是活的,是放鬆的,是自然的,其中沒有張力和造作。若有,那已不是觀心了,是訓練專註力了。

覺知沒有大小之說,只有在或不在。它不增不減,它一出現就到達它的全部。覺知,是心的清凈之衣,念頭,是它那上的美麗圖案花紋。它們合起來,組成一件華貴的袍子,這就是妙心。修行,首先要辨別清凈素緞和精美花紋圖案,然後分別對待,作不同的用。

我們要找到清凈心體,然後從心體上起用,畫出那龍袍虎袍鳳袍等錦繡衣緞,披在那神人——你自己身上。在那內在的國度,自己加冕自己,自己給自己穿龍袍鳳衣,自己讓自己開元稱帝,自己治理自己內國人民……一切全由得你。人們說,好的修行人是外王內聖,那實在是外聖內王!要不然,怎會有人說,一個大修行人是布衣天子呢。外聖內王,布衣天子,那確實是一些修行人所體驗到的情況。

佛陀在《大念處經》說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是否可以理解為通過四念處提高覺知能力?

四念處是佛陀教給我們四個用心的地方,常常這樣用心,常常把心用在這四個地方,會矯正我們心散亂無序的情況,會讓我們以來遠離顛倒夢想,這樣能讓我們遠離苦和苦因。提高覺知力只是它的副產品。事實上,覺知無提高之談,因為它一乍現就到達了它的頂。

覺知一出現就是滿月,它沒有半月、月牙或增肥減瘦之說。讓它出現看似增減情況的是妄念烏雲。雲多時,看似它弱,雲少時,看似它強,而它實在是無遞減強弱,都是雲彩給我們了錯覺。我們修行觀心,要看見遮月的雲彩,也要看見那不增不減的滿月。

烏雲和滿月,眼中俱不遮,法界全體物,我心與共和。一絲雲不漏,一絲風不躲,大千所有物,都入我袍來。我們修行,若有能將大千所有物納入袍中的胸懷,若有不漏一絲雲、不遺一滴雨、不昧一粒塵的明睛,與佛陀相遇,坐擁王舍城竹林精舍矣。

四念處,佛陀分明向我們道明一種用心的方法:那就是,和一切生理現象、心理現象及自然現象,安靜地在一起。也就是覺知,也就是觀心。什麼是覺知?什麼是觀心?安靜地和一切生理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在一起,就是覺知;和一切生理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安靜地在一起,就是觀心。

四念處實在是和一切現象的共處。人們常談起孤獨,若我們能和一切生理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共處,何來孤獨?孤獨是你不見眼中世界,掉入頭腦妄想的一種表現。當你與這身心、世界沒有連接時,你便孤獨;而孤獨,恰說明了你沒有活在真實世界,你活在一種顛倒夢想中。如何治我們孤獨的病?修四念處——覺知:和一切生理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安靜地在一起!如此,孤獨非病,病無孤獨。

四念處,可治孤獨病,真實不虛。

佛學文化,博大精深,傳遞正信,弘揚佛法

手機應用商店搜索【 天天佛】免費學佛修行必備APP

敬請關注我們,感恩各位師兄法布施,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佛 的精彩文章:

佛通和神通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TAG:天天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