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寧副總對比中意青訓:國內投資人總想,有錢還怕買不到人嗎?

蘇寧副總對比中意青訓:國內投資人總想,有錢還怕買不到人嗎?

記者賈岩峰報道

蘇寧收購國際米蘭之後,除了投入和管理運營之外,也在學習,尤其是在青訓方面,更是派出了專人前去學習,試圖搭建屬於自己更完善的青訓體系。作為蘇寧目前負責青訓工作的管理者之一,蘇寧俱樂部的副總鄭明向本報記者介紹了他在接觸義大利青訓之後,對比國內青訓產生的感悟。

◆《足球》:最近我看見你發的一條朋友圈很有意思,其內容介紹了國際米蘭在義大利U系列的比賽中,除了U18是亞軍之外,其餘級別全是冠軍。國際米蘭的青訓這麼強嗎?

鄭明:國際米蘭的青訓一直是很不錯的,今年還有一個亞軍,去年全部都是冠軍。

你是哪年去的義大利,開始接觸的國米青訓?

我是在2016年蘇寧收購國米之後,我跟總經理劉軍一起去的義大利開始接觸俱樂部及其體系,應該是從2016年的8月份開始的,我在米蘭停留了半年。

你去那邊是主要負責青訓這一塊嗎?

一開始也不是就馬上接觸青訓,因為蘇寧剛剛接手一個國外俱樂部,很多方面我們並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們就從管理方面先介入,當時劉總過去作為中方主要派駐的管理人員,而我屬於總裁辦的一員,負責協助他工作。業務涉及到職業隊,青訓、商務各個方面都包括。

具體接觸了解下來之後,是不是感覺管理起來不那麼容易,業務很多,內容複雜?

管理起來肯定是不容易的,國際米蘭畢竟是一家一百多年的老牌俱樂部,其本身管理系統很完善,很專業,分得很細緻,在我們中國人來看,很多工作都是一個人就能做的,因為中國俱樂部往往是一個人身兼數職,但是他們卻不同,他們把一個範圍的工作分得很細緻,好幾個人去完成一項工作,各司其職,做得很規範。

那麼青訓這一塊,在哪些方面給你的印象比較深刻?值得我們學習呢?

首先從整體上來劃分的話,有精英培養體系和商業培養體系。所謂的精英培養體系,用國內的話來說就是自己的俱樂部梯隊,不同級別的U系列球員;而商業化培養,主要是足球學院,在世界各地進行合作,用品牌授權的方式做商業化運營,這樣的運營既可以不斷給俱樂部帶來收益,也可以持續地推廣國米的品牌,加強品牌本身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

我們國內也有自己的U系列球隊啊,跟國外有什麼不一樣呢?

我在國內從事足球工作也幾十年了,1994年開始投身足球圈,從甲A到甲B到乙級,再重回甲B到中超然後到亞冠,這個過程中都有接觸到不同級別聯賽的青訓,跟國外真的不一樣。

也許我們的職業足球本身就起步太晚,屬於摸著石頭過河,有時候水一深,摸不著石頭了,就容易出錯。這個石頭相當於什麼?相當於體系。我們跟國外最大的區別是,國外無論是職業隊也好,青訓也好,都有自己很完善的體系。該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誰去做,都有標準,而我們很缺乏這些。

這種體系化運營,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當然了,這種體系化運營好處實在太多了,不止是發展好青訓需要,其實發展整個足球都是需要的。因為足球的成長在於積累,那麼體系化運營能夠保證很多事情不會半途而廢。

首先,職責非常清楚,沒有管理的盲區,不會出現重複管理,交叉管理或者不知道該由誰去管理的情況,一旦有問題,馬上知道該由誰來負責;其次,不受限於人員的流動,無論是誰留誰走,都不會對於整個運營帶來巨大衝擊。

不管是青訓部主任離職了,還是某個重要的管理層離職了,對於國內俱樂部來說,可能就意味著帶走了很多資源和人脈,但是對國外來說不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目前蘇寧也在搭建這種體系化運營模式來發展我們的青訓,因為蘇寧作為企業本身,也是一個靠體系化模式運營高效管理的企業,所以蘇寧集團也一直致力於把企業這種管理文化引入到足球管理當中,這段時間我們也不斷派人去義大利學習。

但是,在我們派去的人當中,有人學成之後就被挖掉了,儘管還不至於對我們的整個青訓體系造成巨大的衝擊,但終究會耽誤一些事情。所以我們也在不斷調整,會讓整個體系分工更細緻,讓每個人能夠影響到的領域更細微,這樣時間長了,誰走誰留就不至於對我們整個運營產生衝擊了,而我們有這種信心做好這件事。

《足球》:中超目前要求每個職業俱樂部必須有5線梯隊,那麼國米的U系列梯隊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鄭明:首先最直觀的區分,人員規模不一樣,我們國內想要組建一個年齡段的梯隊,選材範圍跟國外是肯定沒有辦法比較的。

其次,我們都是雙年齡段梯隊,比如我們都是U19,U17和U15這樣雙年齡段組隊的,但是國外是一個年齡段一個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他們不會有重大遺漏,因為誰都不能未卜先知,好球員會出生在雙數年還是單數年,所以哪個年齡段都組隊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國內要顧及一些重大比賽的適齡球員,組隊時受到的制約就會多一些。

第三點,投資者角度,心態是普遍不一樣的。在國外,因為足球發展比較成熟了,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只有完善自己的梯隊,有自己的人才,才對球隊長久的建設有益處。

但是國內,如果沒有足協的強制要求,我們職業俱樂部普遍的梯隊建設水平都上不去,因為梯隊建設這個屬於投入大,見效慢,風險高,不確定因素多,所以如果投資人想法不一樣,就會覺得我與其投入這個,不如直接投入一隊見成績更好,至於人,有錢還怕買不到嗎?直接挖牆角多方便。

有錢不怕買不到,是不是歐洲俱樂部受制於財政公平政策或者種種制度的制約,讓他們不能走這條直接挖人牆角的路?

歐洲俱樂部我不能說完全沒有這種競爭,但是這肯定不是一個普遍的趨勢。因為從意甲、英超、西甲甚至荷甲、比利時,不管聯賽級別大小和水平高低,大家都有自己的青訓體系,都致力於培養屬於自己的人才,挖牆腳肯定不是主流。

為什麼這樣?第一,文化背景的原因,有時候足球靠制度,但是也有一些文化因素,每個俱樂部都會用自己的足球文化去吸引一些小球員加盟,從培養球迷的忠誠度和把喜歡俱樂部看作一種信仰,用精神層面去留住一些人,父母是國米球迷,親人朋友是國米球迷,看著國米的球長大,就是歐洲大俱樂部都會有一批這樣的學員。

第二,完善的政策法規,咱們這裡球員一到18歲,就被各路經紀人盯上了,足協出台了16歲可以簽職業合同了,算是幫俱樂部能夠鎖定一些球員,但是歐洲有一些國家,比如丹麥,甚至15歲就可以簽訂職業合同。

雖然跟國際足聯要求不一致,但是本國足聯認可,就是為了不讓不良經紀人挖角,否則俱樂部辛苦花錢培育的,結果都讓經紀人直接給摘走果實賣掉了,歐洲對於這種違規行為打擊是非常嚴厲的,這樣做好了,就不會打擊青訓投資人的投資信心。國內很多投資人不敢投,也跟這方面有一定關係。

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如果想要進一步加強國內投資人投入青訓的信心,我們就得在政策法規保障方面進一步完善?

這是必然的,只有給投資青訓的投資人更多保障,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才有更多人敢投,願意投。但是政策保障只是外力,真正決定青訓能不能做好的,還是要投資人本身要看清楚方向和投資的方法,怎麼投,怎麼搞,才能讓自己對於青訓投入的資本發揮真正的作用,怎麼做才能真正培養出人才。

我們中國人做事不喜歡看腳下的路,更喜歡抬頭看遠方。其實青訓怎麼搞,學歐洲也可以,其實看看家門口的日本這些年是怎麼源源不斷地培養出人才,也可以。

關於中國足球應該學誰這個話題,在一線隊的技戰術層面就已經爭論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差不多世界盃和歐洲杯獲得過好成績的國家我們都學過了吧……但是學來學去我們國家隊成績還是這樣。那麼涉及到青訓層面,你覺得我們應該學誰?

這些年我覺得我們一直在一個誤區里走不出來,就是看足球,永遠只看結果,不看過程。一個國家足球隊在大賽中取得好成績,只是因為技戰術更先進嗎?只是學會了陣型和打法就能成功了嗎?人家的身體對抗、人家的速度和技術、對比賽的理解,我們能夠完全學到嗎?肯定是學不到的。

其實一個國家足球水平的發展,都有一個累積的過程,那麼這個累積的過程,就要靠一個完善的體系來運營。所以我們國家隊層面也好,俱樂部層面也好,一線隊也好,青訓也好,最重要的是學一個國家搭建整個足球完整體系的方法。有投入,有產出,有訓練,有檢驗,各個環節完善了,最終才能出成品。

至於說學誰,只要是發達國家的,足球有過成功先例的,都會有自己的優勢,他們之間的戰術可能不同,但是走向成功的理念是有很多相同的,那就一定是重視青訓,重視人才培養和管理,重視培養出來人才輸送。

比如說,我們這些年也送了不少球員去歐洲學習,但是為什麼沒有像日韓有那麼多在歐洲能夠闖出名堂的?也沒有太多從歐洲回來讓我們感覺在國內聯賽中眼前一亮的?這個問題有沒有人思考過為什麼?我們送出去大多數就是培訓,但是培訓效果怎麼樣?有沒有一個完整的評估體系?

送出去只是手段,是不是最佳選擇,如果沒有評估體系跟著,可能錢沒有少花,但是效果能不能達到最理想這個很難說。我不是說送出去學習不好,只是如果只是讓青少年球員學習,我們作為主導者沒有檢驗和考試,效果肯定不是最好的。青少年的培養,評估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足球》:你在國米期間沒有什麼最直觀的感受,我們在培養青少年足球基礎教育上的不同?

鄭明:不用在國米,在國內就有。我們曾經跟一個幼兒園搞過一個活動,就是我們請國米的青少年足球教練來教孩子踢球,報名的也不少。但是上來第一個星期,教練基本沒怎麼讓孩子碰球,一直在給孩子們練習一些步伐,於是有的家長不願意了,練了一星期了,一次球都不讓碰,騙人的吧!

但是一星期之後,等孩子們再碰球的時候,會發現一些基本的動作做得都很像樣,家長明白了,這是不同的教育方法。國內教孩子我也見過,上來可能會先練習顛球,然後五個部位觸球,擺腿。

所以很多時候咱們顛球技術,腳弓正腳背射門,我們的足球講究基本功,做事也講究基本功,我不否認基本功重要,就好像彈鋼琴,你確實得知道「多來咪發索」怎麼彈,但是足球最終目標是要大家一起演奏曲目,僅僅自己會這些基本動作是不夠的,重要是怎麼跟隊友去配合,怎麼在對抗和干擾的情況下也能夠準確做出這些動作。

我跟義大利的教練探討過為何中國足球特別怕緊逼,一旦緊逼就特別容易犯錯,義大利教練跟我說,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觀察,在對手上來之前就把球盡量穩妥處理掉,如果只能看到一個點,那麼一旦被卡住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可是如果總是有兩到三個接應點,對手不可能一下子都封住啊。

那怎麼看兩三個接應點?這個肯定就是要從小培養和教育。我們在足球培養方面,有很多理念落後了,而這個理念的改變不是一兩個教練能夠做到的,這需要一個整體的改變。

我記得有一個國產教練跟我說過這樣一番話,他說在選拔年輕球員進一隊的時候,他從來不擔心球員會得不多,反而擔心的是球員會得太多但全是錯的。他說基本上國內青訓體系培養出來的球員,到一線隊都得重新學。

你說的這個問題我遇到過,我帶以前舜天的青年隊在荷蘭留學期間,荷蘭教練說他糾正我們隊員錯誤的技術動作遠遠比他教新的動作要累很多,有些動作當時糾正了,但是時間長了,就又回去了,所以我很理解這個教練的感慨,學到錯的,還真就不如不會。

這個現象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我們青訓體系成材率不高的問題,小時候好像是在勤學苦練了,但是如果一旦練得都是錯的,跟職業足球銜接不上,根本達不到一線隊基本的要求,那就都是白練了。所以這些現象說來說去,還是那個問題,沒有完善的評估體系,不知道教得好不好,練得對不對,練得再刻苦,也可能都是無用功。

所以我在國米那段日子,最深刻的感觸就是,中國足球,必須儘快有自己的體系,大的環境我們管不了,但是俱樂部,一定也要儘早建立起自己的系統來,把能做好的盡量做好。這也是我們蘇寧的投資人和管理層意識到的,所以我們目前在體系建設方面投入了很多的財力和物力。

我們看起來留洋球員數量是不少,但依然起不到增強我們國家隊戰鬥力的效果。因為目前這種留洋大都是我們自己花錢送出去的,和日韓被買出去的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因為自己花錢出去和被買出去,得到的出場機會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思考的。日韓國家隊成績為何一直那麼穩定,那是因為他們一直都有一批在歐洲高水平聯賽效力的球員,日韓的國內聯賽,核心位置也不都是被外援佔據著,而國內球員在聯賽踢球的終極目標,大多也都是儘早走出去,到歐洲高水平聯賽效力,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模式。

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有些顛倒了,國內的沒有一個想出去的,國外的都拚命想回來,為什麼?國內賺錢多啊,而且有了高薪生活舒服啊,到歐洲還要克服各種語言關、融入關,位置競爭激烈,壓力也大。

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呢?日韓歐洲球員越多,他們的球員出去就越容易,因為有成功先例有球隊敢要日韓球員,但是我們越是沒有能夠在歐洲立足的,就越不容易出去,這樣就會越發拉大我們跟日韓之間的距離。

其實日本的青訓我也考察過,他們的球員能夠出去,也是他們自己青訓做得好,自己培養的球員在國內能夠打上職業聯賽,然後通過自己職業聯賽作為跳板去歐洲。甚至歐洲也願意直接培養日本球員,因為他們顯示出的成材率確實更高。

我們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是不能因為國內青訓體系不完善就把希望全寄託於送出去,還是得想辦法改善國內青訓的現狀。

編輯 | 把球給我我要回家

--------------------------------------------------------------

本微信刊載的所有內容,版權均為足球報所有,未經授權許可,其他媒體不得轉載。如需轉載或改編,請聯繫足球報新媒體事業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足球報 的精彩文章:

8場歐冠淘汰賽全解析,安切洛蒂眼中的歐洲冠軍是?
2018十大懸念(下):八連冠,恆大還有戲嗎?

TAG:足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