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們該如何面對災難和死亡

我們該如何面對災難和死亡



201

5年6月1日21時30分,隸屬於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的東方之星輪,在從南京駛往重慶途中突遇龍捲風,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水域沉沒。

截至6月7日11時,目前長江客船沉沒已致412人遇難,遺體DNA數據均已採集完畢。對下落不明乘客,又緊急集結260名人員,在下游水域、沿線江灘和69處回水區域展開搜尋。


六月一日半夜發生的船難已經是第五天了,隨著創傷發生的第一周的過去(在第一周里,我們會抱著奇蹟會出現的期盼,我們的生理反應--腎上腺分泌是亢進的,這種亢進在這第一周有利於聚集我們身體的能量以應對突然發生的災難。)

隨著第二周的來臨,隨著大量的死亡越來越是個現實,我們的情緒,特別是遇難者家屬的情緒會低落下來,同時,我們也會對這種無助,無能為力感到很憤怒,這種憤怒可以表現為外在的表達,

諸如問責船長和輪船公司,質疑政府的救援,甚至親人間的相互指責「為什麼要安排或同意這次旅行」,抑或是質問蒼天對自己不公平……




但更多的遇難者家屬的心理內在保護機制是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外在現實社會「做個通情達理的人」的要求, 壓抑住憤怒,或是將這些憤怒朝向自己,朝向自己的憤怒構成了抑鬱的內在心理原因。



之所以將朝向自己的憤怒看成是心理在危機發生時的自我保護機制,是因為人類是難以去面對我們在很多時候面對自然,面對災難,面對死亡是無能為力的這個事實。很多的時候,我們的自我不夠去直面這樣的現實,這時,我們內在就激活了一種形成於幼兒時代的心理保護機制(專業上稱之為心理防禦機制)進行歸因。



幼兒因為是完全依賴成人才能成活,成人因而成為了兒童世界的上帝,幼兒們幻想世界上的一切均由父母控制,,幼兒也因此構築自己的心理:「我,也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



可悲的是,在幸福的日子裡,通常沒有太難的事需要孩子們去面對。需要孩子們去獨自應對的大困難通常是危機,在這樣的危機里孩子通常是這樣歸因的:「這是因為我不好,如果我做好了,就不會是這樣」 。孩子這樣的歸因是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還不能理解災難、死亡等等與幸福生活完全相反的事實,有些突然的喪失完全超越了他們心裡能有的預期,當他們將這些讓自己非常恐怖之事歸因為是自己不好時,他們就抱有這樣的希望,如果我做好了,這個災難也會消失,這樣的想法會給孩子們一個幻覺,這些災難是自己可控的。我們稱這是人類幼年的自戀性防禦。


如果成人的世界能經常地使用成人的心理防禦,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種理想狀態,除了少數心理疾病者外,大多數人是種亞健康狀態,這種亞健康者在遭遇危機時也是會用用幼兒的心理保護機制的,」因為我,所以….



我清晰地記得2008年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一個近十歲的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他的理想是長大後成為像姚明一樣的運動員,在地震中,他失去了自右肩關節以下的手臂。這個小男孩被送到醫院後一直是深度抑鬱的,有一天,在一次餘震中,他突然對我說:阿姨,怪我不好,我到哪裡,地震就跟到哪裡……



我也記得一個中年抑鬱的病人在談到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的兩個餓死的弟弟時說:是因為我吃多了,所以他們餓死了……


一個中年的成功的商人,被他的抑鬱所困擾,他談到了他12歲時突然死於肝癌的父親時說:我那時不聽話,氣死了他…..還有,還有……



當一個人內心用這樣的原因去解析自己死去的親人時,他或她會用一生的力量與死去的親人們糾結,也通過這樣的心理過程讓逝者如生時一樣鮮活,從而完成心理上對死亡的否認。



我對那個地震中的小男孩的處理是:拉著他的手,讓他看著我的眼睛對他說:你跟著我說「這不是我的錯,這是地震,這是人們還不能控制的天災人禍。」 這個小男孩一直沒有辦法跟著我念出聲,但他看著我的眼睛,聽著我反覆地念這句話。第二天,他臉上的抑鬱散去了,隨後他被疏散到了其他城市,他給我來電話說:我在這裡很好!



我記得那個商人錄下我的話「這不是你的錯」反覆聽,以對抗自己的抑鬱。



在這樣的危機干預中,在政府將一切照顧得很周到,在當地的人們滿滿的愛意和關懷下,作為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我們應該怎樣與遇難者家屬工作?



各種指南都說的很有條理,我想要在這篇文章里表達的是一種理念:接受這是一件不得不接受的巨大的喪失,因為這件事,遇難者家屬完美的生活(如果有完美的話)在這裡打了一個結,這是遇難者孩子心中永久的痛,但生活還得繼續。沒有一個父母在他們身後願意看到他們的子女如同我提到的上述人們那樣糾結,這是一件突發災難,再是誰的錯,也不是那些讓自己老人去旅遊的家人的錯。我們的心理救援人員要幫助這些遇難者家屬在這塊他們家人遇難的地方哀悼他們的親人,從心理上接受這個死亡,儘管這個過程很痛,也許需要很長的一個時期,但是我們要有一個哀悼的開始。現在做這些要比若干年後去治療心理疾病有意義並簡單得多,這也是危機干預的意義所在。在這裡,我想用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溫尼科特的名言結尾:如果沒有我們心理的無所不能,就從來沒有心理創傷這回事。



接受死亡也就是接受了生命的殘缺,讓我們從殘缺中去體查生命的意義。如果如是,這個船難留下的就不只是悲傷和無助。



作者:

武漢市心理醫院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 業務院長:童俊教授

來源: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心理醫院 wuhanshixinliyiyuan


轉載請註明本文編輯整理:身心靈

(shenxinlingdao)

我們尊重原創。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於網路和網友推薦,如未署名,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歡迎原作者聯繫我們。謝謝!



身心靈

微信號:

 

shenxinlingdao 

身心靈微信第一平台

★★★★★

每一個生命都將覺醒。


粉絲人數30萬,關注收看更多靈性文章!

回復:

占卜

,進入

在線靈性占卜

回復:

我的前世

,進入

在線前世分析

主編:

宣鑒

yifangxiaoshi

(長按可複製)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身心靈

微信平台:



- 謝謝你,看到了最後 -



尋根追源,找回曾經弄丟的自己
面對逆境時,該如何選擇?

TAG:身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