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西文化的分途與前景—讀《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三)

中西文化的分途與前景—讀《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三)

周末分享

邀您讀一本好書,共享周末好時光

作者:徐金海 中國社科院博士

吳先生在《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中,提出了一個頗具創見性的觀點,他指出,中西歷史觀的最大差異,體現在認識論層面,突出表現為,中國式的思維,主體與客體是統一的;西方式的思維,主體與客體是對立的(註:主體是認識世界的主體,表現為人的思維;客體是主體認識的對象,也即客觀存在的物理世界)。

這種說法相對比較抽象,我們可以借用中西兩位哲人的話,更加通俗的概括出中西兩種文化思維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特點(在筆者看來,文化的差異,本源是看待問題視角的差異,也就是歷史觀的不同),即主體與客體是統一的。可用宋朝哲學家張載的話,來高度概括,「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簡單來說,就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的特點,也即主體與客體是對立的,可用巴門尼德的話來高度概括,「存在的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是存在的」。

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的觀點,近代科學革命產生於西方,而沒有產生於中國,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於中國文化是道德理性的,而西方文化是工具理性的。目前中國的成功,主要在於吸取了西方文化工具理性的優點,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然而,我們深究下去,就會提出兩個問題:為何以道德理性為特徵的中國文化,在近代科學革命以前,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而近代科學革命以來卻一敗塗地?為何中國文化是道德理性的,西方文化是工具理性的?

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事實上,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就能從更長遠的歷史視角,推測中西文化的前景;對第二個問題的有效回答,就能從根本上,把握中西文化的特點以及分途,深刻地理解各自的傳統。

「1」

中國文化以道德理性為特點,西方文化以工具理性為特點,根源在於兩種文化不同的歷史觀,也就是主客體是對立還是統一的問題。那些主張主體與客體統一的文化,會把其主要的視角,集中於探討與人相關的倫理,不太關注形而上學的本體論;那些主張主體與客體對立的文化,則始終對那些不存在的事物(在西方文化中,不存在的是真正存在的),保有探索的熱情,這也就是西方工具理性產生的源頭。

很多人應該會有疑問,為何以道德理性為特徵的中國文化,在科學革命之前,能夠長久地領先於西方?

其實,無論是工具理性,還是道德理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可能發展出高度的文明。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兩種不同的理性,其前景不太一樣,這其中的關鍵變數就是技術。

在技術發展緩慢時代,技術在人類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是漸進而緩慢的,以道德理性為特徵的文明,就能超越以工具理性為特徵的文明;相反,技術在人類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工具理性為特徵的文明,更加有利於技術的發展與推廣。

以道德理性為特徵的文化,一般出現於以農業為基礎的文明。這種文明形態,又會在政治組織形態上,形成中央集權。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中國在近代科學革命以前,能夠長久領先於西方,最為重要的因素是,維持了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這從古代羅馬帝國的強盛,也能夠得到進一步證實。

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們也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解釋了為何在古代中國,以道德理性為特徵的中國文化,能夠長期領先於世界。

「2」

當然,我們探討的目的,絕不應止步於此,僅僅指出中西方歷史觀的差異,導致兩種文化的分途。我們當然希望更進一步的回答,為何在古代中西方,歷史觀會形成這種顯著的差異,也即主體與客體是統一還是對立,或者說中國文化是道德理性的,西方文化是工具理性的。

對這個問題,吳先生在《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一書中,並沒有給出現成的答案。反覆研讀該書,我心中就提出了這個疑問,一直徘徊在我的腦海。經過較長時間的思索,提出我階段性思考的結果,供大家批判。

兩種文化差異的產生,源於兩種文化的產生之地,其地理環境不同,所導致的生產方式的差異。然而,我並不是什麼要素決定論的倡導者,比如,地理決定論,制度決定論或者技術決定論;而是認為,在某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某一個因素會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制度和技術要素的發揮,極為有限。任何的差異,都或多或少,與地理環境不同,所導致的生產方式差異有關。

我們注意到,中國文化是一種農業文明,西方文化是一種商業文明。這兩種文明形態的不同,地理環境的差異是主要因素。中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地理環境以平原為主,適合於發展成農業文明。農業生產的特點,是固定於某個區域,年長的比年輕的人有經驗。所以,中國文化傾向於主張主客體統一,把天地人一體化,教導人們尊崇天理,敬畏天命(註:天命,指的是天主宰眾生的命運。但並不是說人是完全被動的,任由天命宰割,而應對不可控的因素,保持一種達觀的心態,其非人力所能為也。比如,孔子說的,「盡人事以聽天命」)。

西方文明,是古羅馬、古希臘和基督教文明的複合體,其產生之地,都以山地丘陵為主,且有地中海作為內海,適合發展成商業文明。商業文明的特點,是鼓勵向外求,鼓勵冒險精神,不要求人固定在某個特定的區域。所以,西方文化傾向於主張主客體對立,不是要敬畏天命,也沒有把人與天置於同一個坐標,而是要認識天命。

「3」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兩種文化的分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地位產生了顯著差異。

當前,人類歷史又處於空前的大轉型之中,我們習慣性地會去思考,未來中西兩種文化,其前景又該如何呢?我們能不能推測兩種文化未來的格局?

雖然,兩種文化經過幾百年的融合與發展。但從潛意識來看,兩種文化的差異,還是顯而易見的,依然沒有跳出主客體是統一還是對立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從歷史的視野出發,首先得先批評一種觀點,有些人看到目前西方文化依然代表著世界的主流,就片面地主張,以中國為核心的文化,在未來不可能會勝出。這種觀點的錯誤性在於,沒有站在長遠的歷史視野中,去看待人類文化的前途。

看待目前中國與西方文化的趨勢,有一個比較好的參照系,那就是佛教文化引入中國,所引起的中國文化的自身革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甚至是在唐朝,佛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居的地位,不亞於西方文化在目前中國文化所居的地位。直到朱熹,融合佛教文化,確立理學,中國文化才從根本上完成了自身的革命。

這是我們在看待兩種文化前途時,尤為需要關注的。文化的地位,與某個地區或者國家的經濟實力,也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以古代的中國為例,中國經濟實力,長時間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中國也就成為文化的輸出國家;以近代的美國為例,剛開始歐洲等國家,也是美國為文化的沙漠,瞧不起美國人,等美國經濟實力成為世界第一,美國的文化,也逐漸走向全球。我們推測,等中國的經濟實力,真正成為世界第一,中國文化也有可能成為主導世界的文化。

此外,我們在推測未來兩種文化的前景時,應關注未來人類發展的走向。從目前來看,隨著人工智慧等現代技術的發展,未來將會徹底解放人類的生產力,也會促使人類進一步去關注人自身的福祉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以效率為特徵的工具理性,也會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現代化科技就能解決人類的基本生存問題,人類將會逐漸關注到自身精神層面,以道德理性為特徵的文化,未來會重現光明。

可以預見,以道德理性為特徵的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術財經 的精彩文章:

翻譯就是生產力:通往學術研究的捷徑

TAG:學術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