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遷徙的鳥-歷盡艱難險阻,只為再回到你的身邊

遷徙的鳥-歷盡艱難險阻,只為再回到你的身邊




鳥類遷徙的途徑是鳥類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經過的區域,決定鳥類遷徙途徑的因素包括地表的地形、植被類型、天氣、鳥類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等。






傳統認為,遷徙途徑一定是南北走向的,但是環志研究顯示,一些大型鳥類的遷徙途徑是東西走向的。







遷徙是鳥類生命周期中最為艱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階段,過程艱辛萬分,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亦要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但這也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







白晝遷徙的鳥類多利用太陽或者地面景觀導航定位,夜間遷徙的鳥類則利用月光和星座導航。部分鳥類在穿越沙漠和大洋時由於沒有落腳點會採取晝夜兼程的遷徙方式。






一般雁形目的鳥類,

通常採用人字或者一字的隊形。雀形目等體形較小的的鳥在遷徙中常採用封閉群,封閉群的個體數量大小不一,結群達上萬隻,遷徙時撲天蓋地,經日不絕。




灰雁

Anser anser



灰雁,在中國常被稱為大雁,長度76-80厘米,體色概為灰褐色,嘴基周圍有狹長的白紋。



下背及腰部為較深灰鼠色、頸、胸和腹部淡灰色,腹部有黑色橫紋眼棕色,嘴橙黃或略帶紅色。棲息於湖泊、河灘水域地帶。他們經常選擇水生植物密布的環境藏身,有時也在開闊的湖面遊盪。憩息時常有一些灰雁放哨警戒。早展、夜間或黃昏出來覓食。



綠色-繁殖地;

黃色-越冬地;紅色-引進





灰雁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歐洲北部、東部、冰島以及中國新疆西部北部、青海、內蒙古、黑龍江等省份。


越冬於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印度西北部、中國南方的江蘇、湖南、廣東、福建等地也有本物種越冬。




鴻雁

Anser cygnoides



鴻雁,是在中國被稱為大雁的另一個物種,長度81-94厘米,頸長。黑且長的嘴與前額成一直線,環繞嘴基的額部有一條很狹窄的棕白色條紋,頭頂及頸部背側正中棕褐,前頸白色,與後頸有一道明顯界線,這種前白後棕的鮮明對比是鴻雁區別於雁屬其他種類的顯著特徵。



鴻雁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特別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主要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



橙色-繁殖地;

藍色-越冬地



繁殖在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部,遷徙至中國東部到長江下游越冬。




遷徙時,常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排列極整齊,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緩慢,徐徐向前。保持一定的隊形可以有效的利用氣流,減少遷徙中的體力消耗。




普通雨燕

Apus apus



普通雨燕,又稱樓燕,長度16-17厘米,翼展38-40厘米。頭和上體黑褐色,頭頂和背羽色較深暗,並略具光澤,兩翅狹長,呈鐮刀狀,尾叉狀。




飛翔疾速,時速可達110千米。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飛行性昆蟲。常在飛行中邊飛邊捕食。




紅色-繁殖地;

藍色-越冬地




普通雨燕繁殖在歐洲、北非、中東、亞洲中、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及印度,越冬區在非洲南部。生活在北京的普通雨燕最遠的遷徙可達南非。




白鶴


Grus leucogeranus



白鶴,身高可達140厘米,翼展210-230厘米,它們粗長而直的喙呈紅色,頭和腳均很修長。



白鶴通常生活在濕地,在那裡,它們會吃水生植物的根部及莖部,也會取食少量蚌、魚、螺等。




白鶴群體概分東、西部兩大區域族群。





東部族群,春夏分布於俄羅斯東部的雅庫特,冬季時遷徙至中國鄱陽湖度冬。



西部族群,春夏分布於俄羅斯西部,幾近烏拉山的庫諾瓦特河),冬季時遷徙至裏海南部區域及印度度冬。




虎皮鸚鵡


Melopsittacus undulatus



虎皮鸚鵡,是一種體形較小的鸚鵡,連同尾羽長度在18厘米左右,頭部及背為黃綠色遍布細的黑色橫紋,如同虎身上的條紋,也因此而得名。



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分布。



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季(6月到9月)生活北方,到夏季(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喜集群,常結成20隻數百隻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在遷徙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




斑頭雁


Anser indicus



斑頭雁,長度71-76厘米,重1.87-3.2公斤。頭部污白色,頭頂上有兩條黑色條帶,背部淡灰色。



斑頭雁繁殖於中亞地區、蒙古、中國青海、西藏、新疆西部的湖泊,在中國東部的呼倫貝爾也有本物種繁殖,越冬於印度和緬甸北部、中國的西南部高原地區如雲南、貴州和陝西南部等地。



黃色-繁殖地;藍色-越冬地






斑頭雁是高原鳥類,生活在高原濕地湖泊亦見於耕地,遷徙和繁殖時結成小群,



斑頭雁是世界上遷徙路線中

飛得最高的鳥類

,在遷徙過程中會飛越穆朗瑪峰。為此它可以承受僅有海平面上30%的氧氣濃度,這主要是因為與其他鳥類相比,他們體內的紅血球與氧結合的速度要快。


據研究,他們的血紅蛋白的亞基發生變異,導致他們的血紅蛋白可以迅速地與氧結合。




蓑羽鶴


Antropoides virgo





蓑羽鶴,站立高度76厘米,翼展155-180厘米,重量2-3公斤。




通體藍灰色,眼先、頭側、喉和前頸黑色,眼後有一白色耳簇羽極為醒目,前頸黑色羽延長,懸垂於胸部。



黃色-繁殖地;藍色-越冬地




分布在歐亞大陸西部的蓑羽鶴,會遷徙至非洲越冬。


分布在亞洲中部的蓑羽鶴,每年會從中國與蒙古邊境地區往南遷徙,飛越過喜馬拉雅山到印度塔爾沙漠地區過冬。



遷徙時群體活動,列隊艱難穿越喜馬拉雅山脈,雪山橫鎖,風暴阻擋,其中還要面對金雕等猛禽的捕食。




斑尾塍鷸


Limosa lapponica



繁殖羽





非繁殖羽




斑尾塍鷸(chéng yù),長度約33-41厘米,翼展為70-80厘米,重量200-600克。嘴較長,直或略微向上翹。斑尾塍鷸繁殖於北歐及亞洲,冬季南遷遠至澳大利亞及紐西蘭。



斑尾塍鷸保持著鳥類不間斷飛行距離的世界紀錄。


2007年9月,一隻代號為「E7」的斑尾塍鷸雌鳥用了8.2天的時間,不吃不喝不睡覺,連續不停地飛了11587公里,斜跨太平洋,從美國阿拉斯加直飛到了紐西蘭,創造了鳥類不間斷飛行的最長紀錄。



斑尾塍鷸的遷徙路線




在遷徙之前,斑尾塍鷸為儲存能量,儘可能的多進食,增加脂肪,它們通過壓縮自己的內臟器官來給脂肪騰出地方。



目前斑尾塍鷸的路線變得兇險異常,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越來越多的沿海灘涂濕地遭到破壞,圍墾和外來物種的入侵都對仰賴海灘進行補給的遷徙鳥類造成生命的威脅。人類修建的水泥海堤,使大片的灘涂濕地乾涸,很多鳥類都不再找得到充足的食物。這種情況對於那些體型較小的鳥類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它們可以積累的脂肪相對較少,如果途中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來補給食物,它們就無法完成遷徙而會在半途中死去。




北極燕鷗


Sterna paradisaea



北極燕鷗,長度33-36厘米,翼展76-85厘米,體重80-120克。尾巴呈叉形,它的翅膀又窄又長。



這對翅膀,在空中飛翔時具有比其它飛鳥大得多的浮力。特點是頭頂有塊「黑帽」,頸背和頭頂呈黑色,其羽毛主要呈灰色與白色。


北極燕鷗雖然小巧玲瓏,但卻矯健有力,在所有的徒徒動物中,北極燕鷗長途跋涉的本領是罕見的。



當北半球是夏季的時候,北極燕鷗在北極圈內繁衍後代。


當冬季來臨時,便向南飛行,越過赤道,繞地球半周,來到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在這兒享受南半球的夏季,直到南半球的冬季來臨,它們才再次北飛,回到北極。

每年在兩極之間往返一次。



紅色-繁殖地;藍色-越冬地




南北兩極遷徙最短的距離為19000公里,事實上,以前的研究嚴重低估了北極燕鷗每年的遷徙距離。它們走的是蜿蜒的路線,而不是像人類以前設想的那樣走直線,這些鳥經過一段曲折的路線以利用盛行的風。



北極燕鷗平均每年往返遷徙的距離70900公里,最大可達81600公里。


北極燕鷗平均壽命為30歲,根據上述研究,在其一生中旅行約240萬公里,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的往返超過3次。


迄今為止為任何動物記錄的

最長的遷徙







鳥的遷徙是一個關於希望的歷程,正如漂泊在外的我們,歷經了困難重重,只為了把幸福帶給家人。




我們日夜兼程,只為了回到或者去往,兌現那個關於夢想的承諾,哪怕因此付代價。儘管當中伴隨失敗和氣餒,但仍堅強支撐下去,面對責任和期盼,自己再苦再難也顯得微不足道。




今晚我將要飛到你的身邊,但是明天我將會飛離,歷盡艱難險阻,萬里行程,只為再回到你的身邊。







今天離家的「候鳥」們開始各自返回故鄉了,我們互道珍重,分離是為了相聚,來年我們還會攜手攬腕,擼起袖子加油干!




2018年2月1日


動物世界祝願朋友們


一路順風 滿載而歸 學有所成


盡享團聚的溫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郵  箱:iltaw_tg@sina.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物世界 的精彩文章:

這種烏賊長得像火焰一樣美麗,卻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含有劇毒的烏賊
物種圖冊-棱皮龜

TAG:動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