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撐不下去了?戴爾宣布考慮IPO或與子公司VMware合併

撐不下去了?戴爾宣布考慮IPO或與子公司VMware合併

(原標題:Dell says it will explore IPO or merger with VMware)

網易科技訊 2月3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美國電腦製造商戴爾科技公司(Dell Technologies Inc .)周五宣布,正在考慮公開發行普通股,或與商業軟體提供商VMware合併。VMware是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戴爾公司的子公司,戴爾公司持有該公司82%股份。

戴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私有科技公司,目前正面臨提高盈利能力的壓力。2016年,該公司以670億美元收購數據存儲供應商EMC,並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但數據存儲市場價格競爭激烈,此次收購未能達到預期財務目標。

與VMware的結合將讓戴爾公司能動用VMware擁有的116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幫助戴爾公司削減高達525億美元的債務。上月,美國出台新稅法,對企業債務利息的稅收抵扣做出限制,使得償還債務的費用更加昂貴。

合併還將使戴爾公司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為私募股權公司銀湖提供套現的途徑——如果後者願意的話,它將得以出售其持有戴爾公司的18%股份。2013年,戴爾公司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通過249億美元的槓桿收購將公司私有化,在這過程中銀湖為戴爾提供了資金。

但一項鎖定性條款阻止戴爾公司在今年9月份之前收購其尚未持有的VMware股份。在那之前達成的任何合併,都必須以VMware收購戴爾公司為架構,即所謂的反向合併。

富國證券?(Wells Fargo Securities LLC)分析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戴爾公司被其持有多數股份的子公司VMware反向合併,可能是戴爾公司和銀湖最有利的選擇。」

戴爾和VMware的合併,將把它們置於同樣的領導團隊管理之下,並有助於兩家公司之間協調戰略。戴爾公司的硬體和VMWare的軟體產品,可能會在一套產品中銷售。

戴爾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作為我們正在進行的多年戰略規劃的一部分,戴爾公司正在評估眾多潛在的商業機會。我們這樣做是出於壯大實力的考慮,我們希望在非常活躍的IT市場上,戴爾公司及其業務能夠發展得更快、更欣欣向榮。」

美國時間周四,路透社報道稱,戴爾公司計劃宣布對與VMware可能進行的反向合併及其它選擇進行審查,包括首次公開募股(IPO)或資產出售。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VMware可能會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以考慮與戴爾公司的合併。

戴爾公司周五補充稱,目前尚未做出任何決定,該公司最終可能會繼續在目前的架構下運營。

VMware的首席執行官保羅·薩根(Paul Sagan)在一份公司聲明中表示:「公司董事會遵循合理的公司治理實踐,並在涉及與我們控股股東的任何潛在交易中繼續這樣做。」

美國時間周五,VMware股價收於122.72美元,較上一交易日下跌2.4%。戴爾公司追蹤股票——戴爾公司為收購EMC融資並跟蹤VMware業務價值而發行的一種特別股票,收於70.90美元,較上一交易日上漲了約1%。

面臨挑戰的PC市場

戴爾公司在存儲市場面臨激烈競爭,亞馬遜的AWS和微軟的Azure等基於雲計算的競爭對手對該市場的價格構成了壓力。戴爾公司的基礎設施主管、前EMC高管大衛·古爾登(David Goulden)於去年秋天離職,此後該公司一直在努力重組存儲業務。

邁克爾?戴爾於1984年創立戴爾公司,當時他是一名大學預科生,只有1000美元的積蓄。戴爾公司的成立,幫助重塑了個人電腦市場,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日益普及擠壓了個人電腦市場,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該市場在2017年同比下滑了0.2%。

在截至2017年11月3日的三個季度,主要受益於伺服器業務的增長,戴爾公司的凈營收從上年同期的416億美元增長至567億美元。然而,該公司同期的運營費用從100億美元飆升至173億美元,而運營虧損從一年前的16億美元擴大到30億美元。

消息人士稱,戴爾公司一直在考慮出售旗下快速增長的部門Pivotal Software Inc,或是讓其IPO。

戴爾公司的產品組合涵蓋了伺服器、顯示器、工作站和遊戲個人電腦,同時擁有一個網路安全部門RSA和一個名為Boomi的雲平台。

(劉春)

本文來自網易科技報道,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如何像7-11獲取高達90%的毛利率?
口碑談餐飲新零售邏輯:消費者需求才是核心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