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只要方葯對證,痛瀉要方還可以這樣用

只要方葯對證,痛瀉要方還可以這樣用

小編導讀

我們知道,痛瀉要方是專為腹瀉(肝旺脾虛所致)而設,全方組成簡單,功效確切,無愧於「要方」之稱謂。而名老中醫周富明教授卻跳出框架,用該方治療諸多雜病,究其根源,乃方葯對證,治本之妙。

痛瀉藥方由白朮、白芍、防風、陳皮組成,功效瀉肝補脾,為肝旺脾虛所致腹瀉而設。筆者細玩方葯組成,每感寓意無窮。藥味雖簡,配伍精當,其加減可廣泛運用於雜病之中。茲舉二例,以求正於同道。

例一:崩漏

王某,女,25歲。

汛來初崩後漏,迄今半月未凈,色艷、量中。平素帶多,質清無穢。少腹不適,似痛非痛,脹墜喜按。頭暈神倦,四肢無力,苔薄舌淡,脈左弦右緩。

綜觀脈證,乃脾虛統攝無權,肝木乘而侮之,當以扶土抑木,以痛瀉要方加味。

方葯:炒白朮10g,炒白芍6g,新會皮、青防風各5g,木瓜12g,制香附9g,黃芪、墓頭回各15g,牡蠣18g。日服1劑。

3劑後漏證愈,唯帶多,去香附、墓頭回,加海螵蛸15g,白芷6g。5劑後諸恙除。

【按】肝脾二臟,一為藏血而主疏泄,一為統血而主運化。二者相互為用,關係密切,若失其常,就會發生各種病變,葉天士謂:「沖任隸於陽明,陽明久虛,脈不固攝,有開無合(《臨證指南醫案·崩漏門》)。」分析本例病機,脾虛失統而致崩漏,良久由肝木所累,故用痛瀉要方加味,以強脾土而抑肝木,令肝藏血而脾統血,則崩中自愈。

例二:腰痛

金某,男,58歲。

患糖尿病多年,疊服降血糖之中西藥物,收效甚微,後採取控制飲食,並以豆類為主食,尿糖尚能控制。近半年起,腰肌酸痛,日益加劇,以至於轉側不便,為之苦不堪言。苔薄,舌邊齒痕,脈弦澀。

揆度脈證,諦審良久,證諸龐雜,素有消渴,已非快事;又現腰痛,憂心忡忡,新舊交作,必傷七情,肝鬱失達,脾為肝木所乘,脾困不為肌肉,而腰肌酸痛作矣,故擬抑肝木、扶脾土、調氣血。

處方:杭白芍、宣木瓜各15g,炒白朮、川斷肉各9g,青防風、新會皮各6g,懷牛膝12g,紫丹參18g。每日1劑.

連進8劑,腰痛若失。

【按】「腰為腎府」,誠然腰痛與腎有關。然以痛瀉要方治之,何理之有?乃因本例患者病歷經年,情不自悅,肝鬱不疏,則脾腎機能乖亂,脾虛失職,不為肌肉,氣血壅滯,不通則痛。 《素問,太陽陽明論》云:「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以生,故不用焉。」因此,以痛瀉要方加味,瀉肝木,扶脾土,調氣血,使肝疏條達,脾運復職,氣血流暢,則諸恙罷悉。

痛瀉要方(《丹溪心法》)

[方歌]痛瀉要方二白,陳皮防風齊來,腸鳴腹痛泄瀉,用之即可痛快。

[方劑組成]炒白朮9克,炒芍藥6克,炒陳皮4.5克,防風3克。

[功能主治]補脾柔肝,祛濕止瀉。用於脾虛肝鬱之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後痛減,舌苔薄白,脈左弦右緩者。

[方義陳述]本方中,白朮為君葯,味甘補土,性溫燥濕。白芍為臣葯,味酸斂肝,緩急止痛。陳皮、防風為佐葯,一醒脾胃,一振脾陽。陳皮還有引經之能,兼為使葯。組方立法於治本,重在補脾燥濕;扶之於對因,側重於柔肝止痛。四葯藥性平和,組方巧妙,暢肝氣而痛止,勝脾濕則瀉止,共收調肝脾之功。

本方針對之泄瀉,責於木乘脾土,脾運失常之故,為治療痛瀉之代表方。本方現代常用於對慢性腸炎、過敏性腸炎、神經性腹瀉等的治療。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周富明醫學經驗輯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費德升、張忠賢、李玉卿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中醫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走進馬兜鈴家族,全面認識馬兜鈴

TAG:家庭中醫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