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G標準看中國」已成國際共識;2017年中國IC設計排名:大唐出局

「5G標準看中國」已成國際共識;2017年中國IC設計排名:大唐出局

1、"5G標準看中國"不是吹牛,這是國際共識

2、2017年中國IC設計排名:大唐出局,韋爾、兆易創新入圍

3、被碾壓,LG承認手機業務退出中國市場

4、蘋果財報喜人,但背後有什麼隱憂?

5、百度投資光學AI晶元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

6、空缺近5年Intel任命新CTO

7、晶元電阻全面漲價,國巨兩次調整漲幅達五成

8、傳比特大陸將在台灣設點,挖角聯發科等一線大廠人才

9、格芯7納米年底量產,5納米已在規劃中

10、IC Insights:2017年半導體併購交易額達到277億美元

一、"5G標準看中國"不是吹牛,這是國際共識

?近日外電報道,為應對來自中國的安全威脅,特朗普的國家安全團隊正在討論讓政府來主導美國5G網路的建設。儘管美國政府隨即出面澄清,表示目前還沒有計劃打造聯邦超高速5G無線網路。但此消息仍引起全球關注。

在這個時間點爆出消息,恐怕與美國政府內智囊團想在5G時代奪回全球電信業的主導權有關。長期以來,國際電信業有美歐兩套國際標準。進入21世紀後,中國擠進了國際電信標準制定圈,迅速成為領導全球電信業的第三極。

美國的科技水平傲視全球,但其電信業相對弱勢。特別是中國加入戰局後,形勢更是急轉直下。在3G時代後期,美國為擺脫電信業競爭的頹勢,將WiMAX強推成國際電信標準。令世人沒有料到的是,在中歐的聯手抵制下這場大戲三年就謝幕了,摩托羅拉沒落,華為意圖收購其移動事業部,但被美國政府阻撓,最終這個部門還是被聯想收購。中國電信業的發展速度很快,華為和中興佔據全球近一半的電信設備份額,國內電信市場也是遙遙領先的第一名,在國際競爭時大佔優勢,成為三足鼎立中最粗的那一條,而美國那條腿反而是最細的了。

在迎接5G方面中國更是早做準備,2013年由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成立了IMT2020(5G)推進組,並指導華為、中興、大唐等電信企業在全球最大的5G試驗場北京懷柔進行了兩輪測試。愛立信在第一輪測試就加入。第二輪測試剛結束不久,中國政府表揚了英特爾,現在第三輪測試已經開始。為什麼國外電信業巨頭紛紛加入中國組織的5G試驗?這是因為電信業有「標準排他」的特點,跟對了標準就能順風順水賺大錢,跟錯了標準就會血本無歸只能從頭再來,「5G標準看中國」並不是自誇,而是國際電信業的共識。

如果讓這種局面發展下去,中國主導5G的局面就會如期出現,這當然是美國所堅決反對的。那該怎麼辦呢?國有化或是解決之道,政府主導整合全美的電信相關企業,整體規劃、分工合作、形成合力,還真有可能重新掌控國際電信業的主導權。

但時間不等人,國際電信聯盟規劃2020年進入5G時代,現在只剩不到兩年時間,中國馬上就要搞5G預商業化。美國直到現在才搞基礎電信國有化,怕是「臨上轎子現扎耳朵眼——有點來不及了」。

基礎電信網路建設是項牽一髮動全身的大工程,國有化是對原有體制的重大顛覆,從後續反應來看阻力非常大。特朗普任命的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帕伊就持堅決反對態度。每逢要增加軍費,美國議會就會拋出「中國威脅論」,網路安全隱患也是如此,都是常年使用的借口而非目的。

國際電信業主導權是綜合國力的晴雨表,是國家持續高速發展的基礎之一,也是大國之間競爭的焦點。一些美國官員已經意識到了主導權危機,為爭奪優勢甚至不惜改變所有制體制,5G的國際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二、2017年中國IC設計排名:大唐出局,韋爾、兆易創新入圍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最新數據指出,2017年中國IC設計業收入將達到20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2018年中國IC行業還將增長20%左右,營收預計將達到2400億元人民幣。

2017年中國IC設計行業收入排名方面,大唐半導體將退出前十名,而WillSemi(韋爾半導體)和GigaDevice(兆易創新)以其強勁的收入表現進入前十名。

此外,由於麒麟晶元的普及率不斷提高,海思半導體的年收入增長達到了27.72%,其母公司華為的手機出貨量也在增長。

Sanechips(中興微電子)的核心業務是為電信應用設計集成電路元件,在擴大其產品範圍後,收入同比增長33.93%。

華大半導體得益於公司豐富的資源,開發了智能卡、安全晶元、模擬電路、新型顯示器等多種產品,2017年收入首次超過50億元人民幣。

在指紋感測器市場,Goodix(匯頂)的收入增長了25%。GigaDevice首次進入前十名單,得益於在NOR Flash和32位MCU市場的出色表現,2017年收入將增長40%以上,達到20億元人民幣。

工藝方面,技術不斷進步,中國IC設計廠商也越來越多地使用更先進的工藝,例如海思已經在其高端手機中採用了10nm技術。

TrendForce預計2018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物聯網、人工智慧、汽車電子等創新應用帶動了對集成電路產品的需求增長。

三、被碾壓,LG承認手機業務退出中國市場

2018年1月25日,LG電子公布了2017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其營收和利潤均有較大增長,但LG移動部門虧損較為嚴重。財報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LG移動部門虧損達1.9億美元。2017年LG手機銷量為1390萬部,較2016年下降1%。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第二季度開始,除了在2017年第一季度實現了小幅盈利,LG的手機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中。

對此,LG公司表示,華為、OPPO、vivo等中國手機廠商的崛起,以及零部件成本的上漲都是造成虧損的原因。2月2月《中國經營報》記者來到LG北京辦事處,一位LG北京辦事處代表坦陳「手機業務退出中國了」,未對記者的採訪予以置評。

被中國廠商擠壓

從全球來看,LG的市場份額的確受到中國手機廠商的擠壓。

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分析師賈沫介紹,目前,北美是LG手機最大市場,約佔45%,其次是拉美市場,將近20%,其餘市場包括歐洲和亞太地區,如韓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

2017年,LG手機在各個市場的表現都不容樂觀。

在北美市場,面對三星、蘋果等競爭對手,LG手機高端產品表現欠佳,在美國的中低端手機市場中LG佔有率稍高。不過,在這一市場中,2007年就開始在美國銷售手機的中興勢頭十分強勁。

從拉美市場來看,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以來,憑藉著摩托羅拉原有運營商和渠道的優勢,聯想手機獲得了不少的市場份額,華為、中興、TCL在拉美市場也有不俗表現,這些廠商都對LG構成了威脅。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LG手機在拉美的市場份額從10.4%下降到了9%。

而在歐洲市場,華為的競爭力更加明顯。「當初LG、索尼在西歐中低端市場都曾經擁有很大的佔有率,華為進入歐洲以後,以更大的市場投入和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戰勝了這兩個品牌。而且華為在渠道方面也建立起了優勢,比如大多數運營商與華為有基建方面的合作,這利於華為手機產品進入運營商渠道。」賈沫對記者這樣說道。

同時,華為也越發重視品牌升級,市場研究公司GfK數據顯示,2017年1至10月,華為高端品牌榮耀在芬蘭、俄羅斯的市場份額排名已進入前三。

亞太市場方面,LG的表現分為兩種情況。在南亞、東南亞等發展中地區,走中低端路線的LG手機,被小米、OPPO、vivo等中國品牌擠壓嚴重。小米在印度市場的表現尤為亮眼,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小米在印度的業績同比增長率高達328%。

而在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LG在高端手機市場依舊保有一定的佔有率。不過賈沫指出:「這些地區的市場規模有限,並且市場相對更加固化,華為、OPPO等也沒有投入很大精力去開發市場。」

中國手機廠商在海外市場的快速增長已是明顯趨勢。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數據,2015年第2季度至2017年第2季度,中國手機品牌全球市場份額從39%上升到了48%。市場調研公司IDC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售數據顯示,總銷量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分別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中國一線手機廠商海外發貨量大幅增長的同時,一加、魅族、傳音等品牌在國際市場也有不俗的表現。

「今年中國手機海外市場佔有率仍會快速增長。」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對本報記者做出了這樣的預測。

強大攻勢下一再失守

在競爭對手的強大攻勢下,LG手機自身的問題也不可迴避。「從外觀設計上,LG手機找不到消費者真正喜歡的那種感覺,系統也不好用。」知名數碼博主「搞機圈的那些事」對本報記者這樣說道。

孫燕飈則指出:「LG近年來沒有重大技術創新,尤其是沒有自己的晶元,同時由於產量、銷量不夠大,很難構築產業鏈優勢。因此,其高端機漸漸失去競爭力。」

2017年,LG發布的年度旗艦機型G6就是很典型的例子。G6手機配置的是高通的驍龍821晶元,而同期的競爭對手三星Galaxy S8則使用更新一代的驍龍835晶元,G6明顯處於劣勢,這也對其銷量產生了不利影響。

而當時LG之所以當時沒能拿到高通的驍龍835晶元,就與其產量規模不夠大有關。「高通更傾向於把第一批高端晶元給到他們以往合作更牢靠的合作夥伴,如三星、小米等,這些手機廠商的訂單量足夠大,品牌也足夠強。相比之下,LG手機處於劣勢。」賈沫向本報記者這樣解釋道。

失去中國內地市場,正是LG手機產銷規模增長乏力的一大原因。在前幾年的3G、4G時代,LG手機沒有把握住機會,經營慘淡,被性價比更佔優勢的中國品牌超越。2017年LG的G6手機沒有在中國內地正式發售。

孫燕飈強調:「LG手機雖然在歐美日韓還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從全球來看,中國內地市場非常重要,因為這一塊市場太大了。」

同時,成本的上漲也會不可避免地給LG手機帶來壓力。本報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近年來,全球手機元器件價格不斷上漲,各個廠商的手機均價都在提升。在這種形勢下,強調性價比的中低端手機受到的不利影響會更大。

尷尬的高端手機

2018年LG新款旗艦機型的發布時間已經推遲了數次。2018年三星的Galaxy S9和S9+將在2月底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亮相,而LG則表示屆時不會推出新旗艦機型。

業內人士推測,其原因可能還是與LG在供應鏈方面遇到的問題有關。「2017年G6的前車之鑒就說明,如果不採用最新一代的晶元,手機在同檔位產品中就會缺乏競爭力,2018年LG如不能在第一時間得到高通最新的驍龍845晶元,新機的發布時間可能就會推遲。」賈沫說道。

同時,持續的虧損也讓市場對LG的手機業務表示擔憂。韓聯社引述韓國業內人士的消息稱,LG移動部門或將取消高端手機業務。不過,LG一名高管表示:「我們仍在做最大努力,希望能存活下去。」

那麼,LG會不會放棄高端手機業務呢?截至本報發稿,未得到來自LG方面的回復。

在行業人士看來,索尼的情況與LG類似,同樣都是曾經風光無限的品牌,而今在蘋果、三星和中國廠商的攻勢下,市場份額也大大萎縮,移動業務也成了索尼公司整體業績的拖累。

但索尼並沒有放棄手機,索尼CEO平井一夫甚至有此言論:「所謂的行業大洗牌基本上每十年就會發生一次,洗牌過後,人們交流的方式會發生巨大變化。如果索尼不繼續堅守智能手機業務,下次洗牌時連入場券都沒有了。」

如果堅守市場,能否有機會東山再起呢?賈沫認為:「這種策略也不一定有效,因為如果手機廠商的規模上不去,他在供應鏈和渠道方面的掌控力都會遜於競爭對手,再想超車也會很難。」

而且,「你無法預計下一次洗牌的時間和突破點,也無法預計自己是否能堅持到那時。」智能手機行業資深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5G和全面屏等廣為關注的新概念未必能帶來行業格局的大變,只有在某項新技術方面實現獨家突破才能給公司的行業地位帶來明顯改變。

雖然前景並不明朗,但智能手機在LG整體布局中佔有重要地位。LG電子CEO喬晟金曾對外界表示,智能手機在LG的智能家居和互聯汽車等未來重點業務上有著重要作用。

同時,LG還是手機屏幕的大型供應商,賈沫對記者指出:「與索尼類似,維持手機業務,對於LG保持在手機原配件市場的地位以及科技實力有很大幫助,所以LG不會放棄手機。」他也指出,LG手機可通過優化產品線、提供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來吸引客戶,從而減少虧損。

四、蘋果財報喜人,但背後有什麼隱憂?

蘋果發布了該公司截至12月31日的2017年第四季度(2018財年第一財季)財報。財報顯示,蘋果第四季度營收和利潤都達到了史上最高水平。其中,iPhone的銷量是7900萬部,比業界預期的要低了一些,其中帶來的營收為615.7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43.78億美元增長13%。尤其是凈利潤為200.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78.91億美元增長了12.2%。

蘋果利潤上漲iPhone銷量下滑的原因很簡單,其一,像庫克所說,今年1月,蘋果設備的活躍安裝規模基數已經達到13億,因此這驅動了蘋果的軟體營收規模大幅上漲。另一方面是iPhone X帶來的巨大利潤,從物料成本清單表可知,單部iPhoneX的BOM成本總價為412.75美元,約合人民幣2700元。但高配版近萬元。

而過去,iPhone7物料成本是1600元左右,但高配版售價是6000元左右。單機物料成本提升1000元左右,利潤提升4000元。每款iPhone X的利潤已經接近過去兩款iPhone系列產品的利潤,因此,iPhone X只要銷量能是過去iPhone銷量的一半,就能在利潤上達到持平。iPhone X儘管在最近一段時間銷量開始顯得後勁不足,但在降速門之前的第四季度,由於在OLED屏幕產能不足、極度缺貨的炒作下,導致大量黃牛與果粉搶購,iPhone X銷量依然不俗。而在iPhone X價格高企的情況下,也有大量用戶選擇了iPhone8、iPhone8 plus。根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Q4季度,美國市iPhoneX與iPhone8/8Plus的銷量比為2:1。

但第四季度銷量與利潤情況並沒有持續下去,在2018年第一季度iPhone X明顯出現了後勁不足,據早前日經新聞的消息稱,蘋果已經要求供應商將今年一季度的產量從去年11月的4000多萬部削減到2000萬部。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的趨勢還在持續,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全球第四季度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同比下降了9%,為歷史最大降幅。但從2018年來看,這種下滑趨勢很難扭轉,除非出現革命性的手機產品,而蘋果一貫的小修小補的模式很難說服大規模的用戶去換新機。iPhoneX後續產品如果不能做到更大的創新性與差異性,那麼消費者可能會更傾向於價格更低的iPhone系列產品,或者說,它的超高定價也會給予競爭對手以更多機會去搶奪市場份額。如果蘋果未來要在更多iPhone上普及全面屏設計,那麼全面屏的iPhoneX相對於未來其他全面屏的iPhone的優勢就會基本喪失。那個時候,iPhoneX也再也無力維持它的超高售價。

就像筆者此前分析,如果蘋果未來要將iPhone X停產來為全面屏普及鋪路,那麼它的價格回到6000元檔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因此,它當下的利潤增長趨勢也不具備可持續性,對於蘋果來說,它必然需要在市場份額與利潤之間做出選擇。

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中國手機用戶的換機周期平均為22個月,全球市場的換機周期是21個月,這必然壓制新機的銷量。

與此同時,今天的Android陣營早已今非昔比,其系統體驗大幅提升,而蘋果卻遭遇讓舊iPhone變慢的降速門。兩相對比,其品牌溢價與用戶口碑層面均遭遇了損傷,從當下iPhone X後勁不足的趨勢看,這將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蘋果在2018年一季度的營收。

因此從未來看,蘋果當下依然在嚴重依賴iPhone硬體銷量的模式會走的越來也會走的越來越艱難。儘管蘋果不斷推出了iPad、AppleWatch、HomePod等智能硬體,並且過去一直在資本市場強調軟體營收的增長。但從蘋果的營收構成來看,iPhone的硬體營收佔比一直達到近60%。而在2017年第四季度,iPhone 在第一季度營收615.76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43.78 億美元增長13%。而且總營收中佔比達70%。iPhone在蘋果營收構成中,佔比越來越高,一方面依然是iPhone X超高利潤立下戰功,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蘋果一旦依賴硬體營收的路子越來越難走,蘋果未來的增長則充滿著不確定性。

對於蘋果來說,由於擁有iOS操作系統以及在硬體產業鏈的上游話語權,擠牙膏式創新賺更多錢是當下穩妥的選擇,但從未來看,它依賴這種模式已經在持續透支消費者對其新品的期待感與興奮感。這可能導致蘋果的超級周期逐步走向失靈,一般而言,在超級周期年,一般來說,蘋果在第四季度iPhone銷量是全年最高的,而且銷量漲幅相對較大的。

但在過去一年的第四季度,即便是蘋果拿出了近年來革新最大的iPhone X,而且是恰逢蘋果的十周年,並加上iPhone8/8plus共三款新品,並且在美國,運營商曾推出買一送一的優惠,但蘋果依然沒有在銷量上做到增長,這意味著,蘋果接下來的路,越來越不好走了。

而從iPhone X這個大招出了之後,按照蘋果的升級慣性,在產品的創新層面,或陷入一個較長的緩慢優化小幅升級的窗口期,因此,某種程度上說,iPhone X與iPhone 8是給了國產手機一個躍進的契機,而降速門之後,蘋果iOS生態系統對Android防禦能力也不容樂觀,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當前的利潤雖然可觀,但從未來趨勢來看,它很難維持這種利潤的穩定性,它可能會丟掉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如果價格回調,毛利率的不足會降低利潤增長的預期。

畢竟,iPhone X的存量用戶需求已經消化了不少,而從蘋果越來越強調軟體營收為另一大增長引擎的戰略發展趨勢來看,蘋果未來應該權衡利潤與市場份額之間的關係,做大軟體營收而不過度依賴硬體利潤才是健康的營收模式。而此前消息傳出iPhone X停產,也是蘋果可能將高端旗艦價格回調的一個信號。對於蘋果來說,如何維持接下來一個季度的銷量與利潤,已經變得越來越艱難。

五、

百度投資光學AI晶元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初創公司Lightelligence,剛剛獲得了1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Lightelligence這家公司主要利用基於光學的新技術,來加速人工智慧的工作負載。

這輪融資,由百度風投和美國半導體高管財團領投。

Lightelligence通過所謂光子電路的新興技術來加速信息處理,光子電路是電子電路更有效的替代方案,進行計算的不是電子而是光子。

電子通過銅線傳輸時會產生熱量,而光子傳輸時不會產生熱量,而且損失很小。Lightelligence創始人兼產品副總裁Paul Xie表示,光計算更為節能。

在雲計算環境中,這一技術可以加速深度學習的訓練和推理。邊緣設備也能受惠於這一技術,例如對功耗更敏感的無人機、感測器等設備。

這一技術最初由麻省理工的科學家研發,Lightelligence就是為這項技術商業化而建立的公司。去年夏天,研究人員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的論文,證明了光子電路的強大。

六、空缺近5年Intel任命新CTO

2018年1月的最後一周,Intel宣布了幾項人事任命,其中Michael Mayberry博士將擔任公司CTO(首席技術官),負責未來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推進工作,立即生效。

左三為Mayberry博士

Mayberry同時將繼續擔任Intel實驗室的總負責人,這個機構目前的重點在量子計算、神經計算和半導體研發。

據AnnadTech資料整理,Mayberry僅僅是Intel歷史上的第三位CTO,他的前任Justin Rattner在2013年中旬就離職,職位空缺長達5年之久。

成績方面,Mayberry從2005年開始就負責Intel的原料組件研發工作,為巨頭尋找到了許多晶元生產的關鍵性材料,他本人擁有物理化學博士、化學碩士和數學學士學位。

考慮到Intel的酷睿x86架構很可能在近幾年革新、製程進入10nm新節點、重新進軍顯卡領域還有以AI為依託的廣闊領域,新CTO的擔子一點都不輕。

除了CTO,Intel同時還擢升Leslie S. Culbertson為Intel執行副總裁和品管/安全部門總經理;擢升Ann B. Kelleher為技術和製造部門高級副總裁;擢升Matthew M. Smith為高級副總裁和人力資源一把手。

七、晶元電阻全面漲價,國巨兩次調整漲幅達五成

2017年MLCC因缺貨、價揚,成為漲勢最猛的被動元器件;今年換成鋁質電解電容和晶元電阻廠接棒爭取漲價,雖然漲幅可能不如MLCC兇猛,但漲價趨勢不變,其中晶元電阻已經兩次調價,單次漲幅達三成,甚至更高。

2月1日,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向客戶發出漲價通知,針對中大尺寸厚膜晶元電阻與排阻漲價二至三成。

在國巨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陳佐銘具名向客戶端發出漲價通知中,表示因多項上游材料價格持續攀升,和基板緊缺、人工薪資、環保成本、匯率等不利因素影響,將自2月5日起調漲EMS廠0402-2512的中大尺寸厚膜電阻價格,報價漲幅達二至三成。

事實上,這是國巨集團今年以來第二次調漲晶元電阻價格。在1月10日,國巨子公司國益發布貼片電阻售價調整公告函,公告函稱:為因應匯率持續升值,原物料以及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等因素,經多方面的審慎思慮,決定從2018年1月10日開始,針對部分產品品項價格執行單價調整,各調漲+15%-+20%,佔整體電阻份額約45%。

這也意味著,國巨今年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連續兩次調漲晶元電阻價格,部分產品品項單價漲幅累計在+35%-+50%,漲幅達五成,甚至更高。

而除了國巨之外,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宣布漲價的晶元電阻供應商,其中包括旺詮、光頡科技、麗智電子、國巨、華新科、厚聲、風華高科均已發布電阻漲價消息。

其中風華高科將於2月5日開始對電阻漲價。日前,風華高科發布關於片式電阻器調價的通知,通知稱由於進一年來國際大宗商品貴金屬價格上漲,國內環保壓力加大,各類原材料持續上漲,加之人工成本增加,公司運營成本壓力不堪重負,因此對片式電阻器價格進行調漲,調價範圍包括:RC/RS系列0402、0603、0805、1206規格常規阻值段,調價幅度是在目前銷售價格基礎上調升7%~13%,2018年2月5日開始生效執行。

通過綜合漲價通知發現,漲價原因集中體現在環保加強、原材料價格上漲,其中環保關停對原材料價格及產能釋放均產生了較大影響。

原材料方面,電阻上游原材料之一金屬漿料釕(Ru)價格暴漲;電鍍材料又缺又漲,據悉單價上漲幅度達20%;在電子元器件生產、運輸、封裝等環節所用到的薄型載帶價格也隨之上漲。

與此同時,受環保限排影響,佔據電阻材料成本30%的陶瓷基板所需的鈀金材料價格持續走升,陶瓷基板緊缺。

此外,今年電阻新產能放量不易,晶元電阻的設備交期達8~10個月,加上崑山地區限排,對崑山廠商造成了不小的生產壓力,崑山現有旺詮、厚聲、麗智電子三家電阻大廠均已經發布電阻漲價通知。市場預期,在國巨今年第二波漲價帶動下,其他晶元電阻廠商可能再次跟進漲價。

八、傳比特大陸將在台灣設點,挖角聯發科等一線大廠人才

據《經濟日報》報道,近日傳聞比特大陸將在台灣設點,並且開出了比一線IC設計大廠還高的薪水,挖角聯發科、晨星、創意等大廠的ASIC及人工智慧領域精英。

據此前報道,2017年比特大陸晶元銷售額達到了驚人的143億元人民幣,僅次於華為海思,成為中國第二大的IC設計公司,為其晶元代工的台積電因此獲得的營收超過15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海思麒麟970帶來的收益。

營收方面,從供應鏈了解到,今年大陸封測業從比特大陸一家公司中就能獲益30億元人民幣左右。目前世界三大礦機生產商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和億邦科技均誕生在國內,比特大陸和嘉楠耘智均有自己的挖礦晶元,由此看來,大陸封測企業從中獲益還能更高。

此外據得到的消息,產業鏈預測比特大陸每月礦機產量在120萬台,現在礦機交貨時間已經排到三月份之後,市場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除了礦機晶元外,今年初北京比特大陸科技有限公司在京召開發布會,宣布進入加速AI布局,推出旗下AI品牌「算豐」系列產品及未來發展戰略。

九、格芯7納米年底量產,5納米已在規劃中

GlobalFoundries(格芯)將於今年底開始量產7納米晶元,首位客戶是AMD。

外媒指出,AMD過去一年裡技術一直在提升,當前的14納米晶元性能表現已經擊敗了對手英特爾。根據該公司1月31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17年營收同比增長25%達到了53.3億美元,在新推出的Zen架構CPU和Vega架構顯示卡的市場強烈需求下,AMD在2017年也終於達成由虧轉盈的目標。AMD CEO Lisa Su強調,7納米工藝對AMD相當重要,公司GPU及邏輯晶元都在積極向7納米推進。

此前台積電已經宣布今年量產7納米,客戶預計將囊括蘋果、高通等,而AMD的7納米晶元,將同時交由兩家代工廠製造。

隨著企業和政府機構逐漸採用人工智慧和(AI)、感測器和先進移動網路,小型和更強力的晶元需求將逐漸增加。新一代的7納米製程,比起目前的用於高端晶元的14納米製程處理速度更快、更強有力和更省電。Lisa Su表示,第2代Ryzen處理器雖然將採用12納米LP製程來生產,今年4月正式出貨。但是伺服器等級的Eypc處理器,將為以7納米製程的Zen2架構來生產,預計今年年底前正式對外發布。由於格芯要年底才能量產7納米,所以該產品最快也要到2019年才能面市。

GPU方面,2018年Navi架構是看不到量產了,不過,採用7納米製程的Vega架構的顯卡則將會正式發布。市場預估,AMD可能會設計一個更大的Vega核心,畢竟7納米製程可以明顯降低功耗與發熱狀況,也可以大幅度縮小核心面積。在這樣的情況下,把現有的Vega64核心規模再擴大,將是有可能的設計。

7納米之後為5納米,日前台積電已經開始動工全球首個5納米晶圓廠,格芯方面也表示已經開始在為此做准,在生產線內引進EUV設備。

十、

IC Insights:2017年半導體併購交易額達到277億美元

2015年和2016年席捲半導體行業的併購熱潮在2017年顯著放緩,但併購交易總額仍然處於高位,超過2013年的兩倍。

2017年,半導體行業約24宗併購協議交易額達到277億美元,儘管和2015年(1073億美元)及2016年(998億美元)比明顯回落。2010-2015年晶元行業平均併購交易額126億美元。

2017年兩宗規模最大的併購交易占交易總額的87%。由於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購買晶元業務以抵消終端應用增長緩慢的趨勢,並將業務拓展到新市場。2015年的併購狂潮主要是由於物聯網、可穿戴和智能化嵌入式電子產品的爆發。

隨著收購目標數量的縮減和合併業務的發展,通過併購交易進行的行業整合在2017年減速。歐洲、美國和中國政府機構對併購交易的監管審查也放慢了大型半導體收購的步伐。2017年,只有兩宗併購交易的價值超過10億美元。2015年則有10宗半導體收購交易超過10億美元,2016年超過10億美元的併購交易有7宗。

兩宗大規模併購推動2017年半導體行業平均併購交易額達到13億美元,沒有這兩宗交易,平均併購交易額驟降至1.85億美元。

【關於轉載】: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文章標題及內容,不得刪改、添加內容繞開原創保護,且文章開頭必須註明:轉自「摩爾芯聞MooreNews」微信公眾號。謝謝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摩爾精英 的精彩文章:

趙偉國的1000億美元怎麼花;三星也缺貨,被迫向LGD買面板;德州儀器宣布換帥
台積電5nm工廠正式動工;英特爾第四季度大虧損,同比下降119%

TAG:摩爾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