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魯迅說:「教育,是要立人。」

當大部分父母都在為擇校、購買學區房、送禮、報輔導班忙的不可開交時,是否想過到底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到底應該做些什麼?應該懂些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小編認為,家庭教育是尊重孩子,平等交流。

首先讓我們閉上眼睛,把思緒回到從前,回憶一下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深深地感受到被父母愛是什麼時候。

GIF

我閉上眼睛仔細思索,終於有個場景浮現在我腦海。

那是在我初二的時候,那時候的我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可在班主任選擇三好學生時卻沒有把我列入名單,而是選擇了一個成績明顯沒有我優秀的女生,我的內心完全無法接受,回家後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裡蒙著被子哭。其實我一直不是一個善於表達自我的人,可那次不知怎麼就跟爸媽傾訴了起來。還以為他們會像平時一樣說「那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這一次他們卻默契的安慰著我 「 沒關係的,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瞬間我的眼淚便下來了,那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們對我的愛。

似乎在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場景故事都與金錢沒有關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確實不需要物質的幫助來感受到我們父母的愛。我們的孩子也是和我們一樣的。

我們現在非常重視物質上的滿足,好像只要物質到位了,我們的孩子就能感受到愛了。

但是如果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就會發現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孩子們需要的愛很多時候並不是這些。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不過是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

GIF

當你要說「你都多大了穿鞋還穿不好?」這句時,如果你是個小孩是否會覺得被責備了?覺得自己很沒有能力,從而產生自責。

可以想像一下:好不容易做完一件事卻被領導罵。大概就是一種同樣的感受吧。而這樣的話非常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讓他變得不自信。

另外一句很有趣的是「你為什麼不和xx分享玩具?」這句話,大家都表示這句話沒有問題啊,從小要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嘛。

可如果有人問你「你有車吧?如果有的話能不能分享給我開幾天?」其實這句話很難答應吧?

玩具對小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東西,不想分享也很正常。孩子對物品的歸屬還沒有完全建立,他會以為東西拿走了就不再屬於他了。

然後我們再看一些別的句子比如

「你摔到哪裡了?是不是很痛?」

「你不愛吃白菜,奶奶偏讓你吃,你是不是非常生氣?」

「這個問題爸爸不一定對,但是爸爸願意說說我遇到這個問題是怎麼做的。「

而這些句子就好在它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或者給孩子一種平等的感覺,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是被理解的。

所以說:愛是以人為本,並讓孩子的心有所感受。

GIF

如果把一個人分成三部分:生理(身體健康)、感性(EQ)、和理性(IQ)。

那麼在家裡物質上的滿足和學校的教育分別是關注了生理和理性部分,這兩個層面是我們在家庭和學校,也就是孩子最常待得兩個地方最關注的層面,一般來說這方面的努力已經很夠了。

但是有一個層面我們卻總是忽視,那便是—感性。

大部分人開始認識到在職場中情商(EQ)相較於智商(IQ)顯得更加重要,且越高職位情商越重要。

然而EQ中卻不僅僅是我們所認為的察言觀色、為人處世,還包括著「喜怒哀樂」「痛苦」「緊張」「平靜」等情緒。

如果情商指的是知道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是『正確』的話,那就是在用我們的理智來判斷事情的是非,這還是處於理性層面,那我們這只不過是在遵守一種我們總結出來的『規則』,而不是我們自己願意去那麼做的。

而我們的教育很多時候就是在灌輸這種規則,不是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想那麼做。這也是我們很多時候忽視的問題——用理性層面的方式處理感性層面的事情。

而我們大多數的父母正是喜歡用這種理性層面的方法處理感性的問題。

比如他們會告訴孩子應該在飯桌上面照顧別人,比如因為如果我不「懂事」大家就不會喜歡我,所以我就知道「應該」照顧別人,如果不照顧就是錯的,因此我就只能逼迫自己去做,這是任務,卻不是我情願的。

後來上了大學以後,我和很要好的朋友出去玩,我發現如果我幫朋友做事的時候,他們會很高興。看到她們高興我也很高興,後來慢慢的,每次我幫忙都是因為自己高興所以才去做了。那不再是一種取悅人的任務,而是能讓我快樂的事情,我終於能發自內心地照顧別人了。

GIF

感性的層面是很容易得到滿足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本身就可以了。

而好的親子關係最好的作用在於讓孩子在父母面前有足夠的安全感,敢於表達真實的自己,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需要做的不過是思考有情緒正不正常

打個比方,孩子不願意去上幼兒園,而這時你告訴他「幼兒園有好多小朋友可以陪你一起玩呀。」

轉念一想,若是我們經過一個舒適的周末,星期一早上舒服地躺在床上,待會就要上班忙起來了,有不想去的情緒也很正常,這時要是別人和你說,你應該享受工作啊,工作時可以見到親愛的同事和上司呢。

那如果情緒是不正常情況呢?

為什麼孩子明明清楚『不用』害怕,但是還是會膽小?」

「為什麼孩子明明知道『不應該』打人,但是還是會打人?」

「為什麼明知道應該對孩子有耐心,可是又經常做不到。」

那是因為當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是在用理性來做這件事情。而想不想做則是感性層面上的。

我們習慣於用理智來控制情緒,但是情緒是一種本能反應,是在理智出現之前就有的,情緒很難受理智的控制。

一個心智發育正常的成年人尚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何況是一個小孩子。

而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被接納的時候,理智就會自然出現了。

這就好比做心理諮詢的第一步就是接納來訪者的情緒,這樣才能建立好資訪關係。

所以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應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起因,在做到平等感受中訓練孩子做事不輕易放棄、從容、自律。

不強迫、不設置,接受每一種生命的可能。

這樣的家庭環境下,

縱然不成才,也必成人;

縱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氣候。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日出行/日出入行
從醒來到現在,你不是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