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一個英國皇家建築師畫筆下的大清帝國
原標題:影像|一個英國皇家建築師畫筆下的大清帝國
繪圖:托馬斯·阿羅姆
撰文:喬治·N.懷特
翻譯:趙省偉
托馬斯·阿羅姆1804年出生於倫敦南部的蘭貝斯,1819年起在建築師古德溫的事務所當學徒,1826年進入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建築設計。畢業後,阿羅姆成為了英國的頂尖設計師之一,主持設計了聖彼得教堂、海伯利教堂、肯星頓公園等建築,還參與設計了英國議會大廈,以及籌辦創建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19世紀20年代起,阿羅姆接受出版商委託,為旅行類書籍繪製插圖,為此,他走遍了英倫全島以及歐洲各地。
雖然阿羅姆足跡遍布歐洲,並且一度到達土耳其、巴勒斯坦等國,但是,他卻從來不曾到過中國。阿羅姆是以威廉·亞歷山大的畫作為基礎,參考相關文字描述,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力與創造力,創作了《中華帝國圖景》中大多數的畫作。
大體說來,《中華帝國圖景》中運河沿線以及北京、天津等地的繪畫,均是根據亞歷山大的原圖繪製。有些作品,阿羅姆並沒有改變原作的整體構圖,只是稍作改動,比如《西直門》,阿羅姆刪去前景中無關的人物,拉近觀賞者與城門的距離,使得城樓、城牆與城門更加挺拔雄壯。而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中,阿羅姆根據相關文字記載,還原了皇帝進入大殿時的場景,比起亞歷山大的原作,場景更豐富,也更生動。《熱河小布達拉宮》《中國長城》《天津戲院》等作品同樣也是如此。對於亞歷山大創作的各式各樣的人物,阿羅姆稍作改動,將他們融入到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在《臨清的街頭表演》一圖中,這種情況最為明顯。吹笛子的樂手無疑來自亞歷山大的《流浪音樂家》一圖,原作中的音樂家演奏的是胡琴。木偶戲表演的場景來源於《街頭表演》,操作木偶的表演者從神情舉止到服飾裝扮都酷似亞歷山大筆下的書商。為了使整個場景更真實、富於生活氣息,阿羅姆還添加了形態各異的觀眾。選取亞歷山大筆下不同的人物與場景,重新拼貼、融合,創作出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畫卷,阿羅姆深諳此道。
通州府賣貓肉和茶葉的商人
圓明園正大光明殿
西直門
天津戲院
天津的游醫
踢毽子
東昌府兵站旁的食攤
金壇的縴夫
金陵橋
瓜洲水車
浙江富春山
孔廟大門
普陀山上宏偉的佛寺
廈門城入口
澳門的寺廟
賈梅士洞
籌備婚禮
鬥鵪鶉的廣州船夫
圖片選自《西洋鏡:一個英國皇家建築師畫筆下的大清帝國》(台海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東方歷史評論2017年度歷史圖書|書單
※人物|米沃什:穿越20世紀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