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卡扎菲死後7年,利比亞石油走私猖獗,老百姓苦不堪言

卡扎菲死後7年,利比亞石油走私猖獗,老百姓苦不堪言

GIF

作者:廂泉

2011年2月,利比亞爆發了反對卡扎菲的內戰。10月,卡扎菲在自己的家鄉利比亞北部港口城市蘇爾特的一個廢棄下水道管中被捕,隨後頭部和腹部遭受槍擊死亡,終年69歲。如今,卡扎菲下台已經過去快七年了,這個人口不過600多萬的國家仍然處於亂局之中。

利比亞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成員,石油是其經濟支助產業,佔到GDP的50%~70%。不過這些年,利比亞的石油產業問題非常多,特別是走私和腐敗問題,嚴重影響著這個被戰火洗禮了的國家的重建進程。

從表面上看,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在2017年的表現還不錯,比2016年要進步很多。從2016年的第三季度到2017年的最後三個月,利比亞的石油產量直接增長了3倍多,取得這樣的成果這對於今天的利比亞來說太不容易了。但是,要想恢復到卡扎菲時代的水平,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卡扎菲在位時的產量,大約是日產160萬桶石油。內戰爆發後,產量急劇下降。內戰結束後,石油產量一度逼近卡扎菲時期的水平。但是好景並不長,之後幾年,因為政局持續動蕩,利比亞的石油產量也十分不穩定,較內戰前的水平下降了一個大檔次。因為利比亞的經濟嚴重依賴石油的外銷,所以石油產量的波動直接影響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主席Sanalla上周在英國倫敦出席一個會議的時候說,給參會人員說了一個典型的問題案例。在去年年底的時候,他向利比亞的西部地區派遣了一支調查組去專門調查當地的石油走私情況。結果發現,當地有83%的加油站沒有正常工作,雖然這些加油站都收到了公司的供貨。

Sanalla將這些加油站稱作是「幽靈」,這些加油站基本上都是內戰結束後建立起來的。於是,Sanalla下令停止向這些加油站供貨。僅僅不到4天,Sanalla就收到來自利比亞總理辦公室的信件,指責他這樣的做法是違法的,讓他立刻恢復這些「幽靈加油站」的供貨。可見,當地的走私者和利比亞當局有著非常不錯的關係。

這些走私者靠著高層的保護傘,猖狂的非法偷油,在當地造成石油供應短缺,引發老百姓的不滿。同時也給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造成了很嚴重的損失,直接影響著利比亞的經濟,很多石油產業的僱員經常幾個月都拿不到自己的工資。

在今天的利比亞,盜竊國有財產是很普遍的事情,地方勢力經常封鎖油田、輸油管道和碼頭。去年11月到現在,薩拉油田被當地勢力擅自關閉,使得利比亞每天減產55000桶原油,造成的損失已超過2.8億美元。

Sanalla說,類似這些的事情非常多,讓公司苦不堪言。像其他國有部門一樣,國家石油公司也需要為自己爭取財政預算。但是在2017年,國家石油公司只拿到當局計劃預算中的一半。預算的大幅減少直接影響整個公司的運轉,打擊僱員的工作積極性,還使得一些正在進行的項目處於危險之中。至於缺失的預算去哪裡了,誰都說不清楚。

從表面上看,利比亞的糟糕情況恰好可以「幫助」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完成他們的減產目標。這些世界上的產油大國們不斷延長他們的減產計劃,期望這樣能夠抬高全球油價,實現石油市場的平衡。

沙特石油大臣Khalid Al-Falih在上個月說,利比亞應該集中精力想辦法提高國家的收入,而不是增加石油的產量。他認為,首先,應該利用石油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其次,應該控制交易量來左右價格。在短期內,靠這個辦法是不錯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利比亞還是得完善自己的石油產業鏈,保護好自己的石油資源不要被走私者竊取,或者被官員貪污掉了。

利比亞生產的原油大多都是輕質且低硫的,比中東其他地方產的石油質量要好,更接近美國頁岩石油的質量水平。利比亞多生產一點石油,就能使得美國感到多一點的競爭壓力,這是OPEC希望看到的。

儘管如此,美國還是能從利比亞獲得巨大的利益。利比亞目前的當局是靠著美國的支持才上台的,現在正是回報美國的時候。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投資200億美元來恢復石油生產能力,該公司計劃在美國休斯敦設立其第一家海外辦事處。國家石油公司主席Sanalla說,他們將在美國採購石油生產設備和其他配套服務。

從上圖可以看出,利比亞的石油大部分都出口到了歐洲地區。只要跨過地中海,利比亞就能將石油運抵到歐洲。如果利比亞想恢復往日的光榮,就必須先解決好自己的內部問題,特別是紛繁複雜的部族勢力問題;否則,在石油產業投資再多的錢,也可能會打水漂。

「覆言」原創文章,受各大平台著作權保護!轉載或投稿請聯繫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覆言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發表國情咨文,測謊網站:他的話只有4%是真的
維基解密阿桑奇獲厄瓜多居民身份,或得外交豁免權離開英國

TAG:覆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