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貞節史:一座牌坊下的血淚與荒唐

貞節史:一座牌坊下的血淚與荒唐

本 文 約2500

閱 讀 需 要

5min

中國人的邏輯有奇葩之處,既贊節婦又贊多生育;既罵蕩婦又罵老處女。看過幾集電視劇《魯迅》,穿著淡藍色長衫的魯迅一聽別人提女師大校長楊蔭榆,張口就說:「哦,那個老處女啊!」揶揄之氣溢齣電視屏幕。

傳統道德要求人順應天時:該乾的時候干,早了,晚了,不幹,都不行。古典小說中走程序的才子佳人,都不會在婚前暗度陳倉,凡發生的就叫「淫書」。至於普通老百姓,自不必拘泥於禮法,至少是不太當回事兒。

嚴格來說,貞節與貞潔是兩個概念。貞是指未婚時守身如玉,節是指守寡後不再嫁(未出嫁的女子被稱黃花閨女,黃花又名金針菜,是貞女的諧音)。至於貞潔,則只有貞沒有「節」的意思。

1

處女觀是上古時期的遺風,以保證血統和頭胎,漸漸成了風俗。

即從儒家而言,孔子並沒有說過貞操問題,絕對的貞操觀念是明清以來的文化禁錮的結果。古人虛歲十六七就結婚,實歲也不過十五六,在此之前其實未成年,講貞操是對女性的一種保護。

明清以降,對貞操問題有很多十分極端的做法。以舊京習俗而言,洞房花燭,要在新娘子身下墊上塊白布,以便第二天驗紅。成功後,馬上派僕人把這塊布盛在托盤裡,前去報喜,而岳家要敞開大門迎接,作為一件十分隆重的事。表明了女方家庭知書達理,教導有方。男方家人還要到女方家道喜,雙方一起飲酒吃茶,大擺筵席。如果不見紅,男方會懊喪很久,會受到他人的奚落,媳婦也容易受到虐待和欺侮。京城尚且如此,偏遠閉塞之處,更會以此退婚。若男方認定女方有失貞潔,女方退還彩禮,雙方退回婚書,公開解除婚姻,新娘坐著轎子再抬回去。女方若不同意,男方還會以此訴訟。

從小買來培養的揚州瘦馬,在十幾歲以後,睡覺時要用手絹將手和下身分別纏上,以防止出現意外。這個觀念,為過去的世人所接受。張國榮的電影《夜半歌聲》中,那個權貴公子也因此拋棄了吳倩蓮飾演的女主。

《夜半歌聲》劇照

古代的希臘、匈牙利、墨西哥、阿富汗、印度、波斯、日本等,都有針對驗證女性貞節的風俗,比中國古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詳細可參見二階堂招久的《初夜權》一書,不再贅述。

民國時期曾有說法,騎自行車會使得女子喪失貞潔。古人有相似的記載,有位小女孩騎在鋤頭柄上玩耍,不幸破身。幾年後少女嫁人夫家發現非處女,大怒欲退婚,是鋤頭的主人,一位老翁持物證前去解釋,才使得夫家釋然。因為古人迷信,女子破身之血落在東西上不會褪色。

貞操問題如此重要到關乎生死,誠如現今之高考。考試作弊也就成為一些人的選擇。古書里記載著很多偽裝處女的方法。有「將裝血的魚鰾縫合後塞進陰道里,將水蛭放入陰道內吸出血泡,以便讓新郎磨破它們而產生落紅,以沒藥等收引劑讓陰道收縮,並趁機將鴿子的血(因為它最接近人血)偷偷撒在床單上」(見《中國文化的情與色》)。這類事在舊小說里浩如煙海,以《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最甚,足以把人看吐。

《歡樂頌》劇照

中國古人還弄了個幺蛾子,叫守宮砂。不過這個東西基本不靠譜。據說製作守宮砂要先找一隻壁虎,喂它吃硃砂後搗爛即可。筆者原想實驗一把,可在顏師古注的《漢書·東方朔傳》中看到:

「守宮,蟲名也。術家雲以器養之,食以丹砂,滿七斤,搗治萬杵,以點女人體,終身不滅,若有房室之事,則滅矣。言可以防閑淫逸,故謂之守宮也。」

貌似是硃砂要喂滿七斤,盤算後覺得太貴,於是放棄。

2

歸有光在《貞節論》中說:貞者,不二也;節者,自製也。貞潔一事,摧殘女性無數;至於貞節問題,翻開歷史更是血淚斑斑。

古人更看重婚後,尤其是喪夫以後的貞節,並作為主旋律來弘揚。而且不獨女性受此挾制,男性也跑不掉,譬如清代的額駙,在公主死了以後若要再娶,封號和福利立馬取消,連內務府派的儀仗、保安和公車都不給,額駙們為了名號,這個鰥夫也是要守下去的。

守節是反人性的,堅持起來比較難。古代有位寡婦,為了度過漫漫長夜,每天先把一百個銅錢撒到地上,逐一撿起來,累得喘氣,倒在床上睡了。如此守節了六十多年,把磨得光光的銅錢當做傳家寶傳下去。還有寡婦為了忍耐寂寞,不停地用手掌拍桌子,不慎拍到蠟燭簽子上,把手掌扎穿,也不敢讓人知道。這些都收錄在馮夢龍的《情史類略》中,足見當時的世風。

守節的理由很多,但是最主要還是為了名利。

洪武年間有這樣的政策,若某家女子在三十歲以前開始守節,到五十歲就可上報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上報朝廷,朝廷會撥給30兩銀子來建造貞節牌坊。娘家人可以免除差役,並記入史書,由當地名流集資建造祠堂,文人組織起來寫節婦的傳記,並做詩文讚頌刊刻。

畢節貞壽坊,始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距今已170多年

如此,文人揚名並有外快收入,地方政府有了政績。這漸漸成為官場的一部分,一直延續到清末。

貞節牌坊一般是死後才立,但是如果娘家人等不到這麼久,即可要求女兒以死殉夫,朝廷批了就可立刻給銀子造牌坊。

林紓的《畏廬瑣記》載,說家鄉福建有位少婦死了丈夫,不想活了,就告訴所有的親戚,要在某一天自殺。親戚們都引以為榮,湊份子辦事。等到了臨自殺的前三天,像迎接神仙一樣敲鑼打鼓用彩車迎接少婦。少婦穿著禮服,正襟危坐,看熱鬧的人塞滿了街道,兩邊都排開了筵席。少婦手裡還拿著一束鮮花,凡是沒孩子的,找她要了花就能求子。等到三天熱鬧過後,「主辦方」當街張燈結綵,搭好棚子,少婦跟親戚們一一告別,末了登台上吊身亡、大家拍手稱快,馬上去立貞節牌坊。

世風扭曲,守節已成了殺人的屠刀。幾與印度寡婦火焚殉夫的陋俗無二。

俞正燮在《妒非夫人惡德論》中引用了一首福建流行的詩,批判了這種惡劣的風氣:

閩風生女半不舉,長大期之作烈女。

婿死無端女亦亡,鴆酒在尊繩在梁。

女兒貪生奈逼死,斷腸幽怨填胸臆。

族人歡笑女兒死,請旌藉以傳姓氏。

三尺華表朝樹門,夜聞新鬼求還魂。

清初康熙尤其反對殉夫、纏足,非但不給表彰,還要撤地方官的職,雍正也是如此,不曾想效果相反:殉夫、纏足之風愈演愈烈。南方等地骨子裡不認清朝,凡是朝廷擁護的都要反對,凡是朝廷反對的都要擁護。大量文人跑出來,瘋狂宣揚貞女節婦。

清廷在與民意的鬥爭中完敗,一些地方的滿族婦女也開始纏足、殉夫,朝廷給滿族婦女的牌坊也越立越多。從意識形態鬥爭的角度來看,這都是為了爭民心。鼓勵守節是為了對比錢謙益之流的貳臣,以抵制明末日下的世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李小姐完全嗅覺失靈康復病例
女人情商的高低就決定在這一點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