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人都有盛唐夢,為什麼只有李白能代表半個盛唐?

人人都有盛唐夢,為什麼只有李白能代表半個盛唐?

「唯 有 那 個 時 代,才 能 出 現 這 般 盛 況」

整理 | 夏木醬 來源 | 《康震品讀古詩詞》

這對CP的故事,應該已經流傳了千年有餘。

他們相遇時,一個已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一個卻還是默默無聞。這就是李白和杜甫。

杜甫跟李白第一次見面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這一年,李白沒有在長安混出個名堂來,唐玄宗給了他一筆錢。

李白走了,他朝著洛陽、開封、商丘這個方向。當時杜甫也在洛陽,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個地方。

詩人聞一多是這樣稱讚兩人的相遇的:「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我們再逼緊我們的想像,譬如說,青天里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

他們在洛陽見面,然後一起漫遊梁宋。梁宋就是在開封和洛陽一帶地區。當時李白44歲,杜甫33歲,45歲的邊塞詩人高適也參加了這次漫遊活動。

當時這三個人各自的心情很不一樣:李白剛剛從政治中心出來,滿心的抱負沒有得到施展,有些牢騷。杜甫人生道路還沒有展開,對前途充滿了希望。高適也是一門心思想要在政治上打開一個通道,但是,不管怎樣講,這三個人對前途還是充滿了期望。

正是這樣一種共同的心理,使得他們的這三個人漫遊活動,變得充滿了朝氣。

杜甫在晚年寫的《譴懷》這首詩中回憶這一次的漫遊,他寫道:「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白刃讎不義,黃金傾有無。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杜甫還寫下了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雖然攜手同游的時間非常短暫,他還是在以後的很多年裡,不斷地給李白寫詩。

春天想起你,冬天也想起你:

《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冬日有懷李白》: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

起風了想你,夢裡還是想你:

《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夢李白》: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送個朋友都會順便想起你: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

你的才情令我驚嘆,你的瀟洒令我嚮往: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當李白遭遇困境時,杜甫也是對他力挺到底:

《不見》: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天寶十五載,李白參加了永王起兵與肅宗爭奪皇位的行動,失敗後被入獄、流放。所有人都對他喊打喊殺,只有杜甫站了出來。)

李唐人物關係示意圖

出自喜馬拉雅FM《康震品讀古詩詞》

後人總有一種看法,因為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可考證的就有15首。李白才回贈了4首。這顯得李白寡淡涼薄。

李白也是有回贈過詩詞給到杜甫。他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我思念你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蕩蕩向南流去寄託著我的深情)

從杜甫給李白寫的詩句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崇拜之情,而李白卻對這位崇拜自己的小老弟杜甫卻一副嘲諷,在《戲贈杜甫》中李白說道: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李白在飯顆山頭(此山名絕不可考,疑似李白故意調侃)遇到杜甫,李白問杜甫:杜老弟,好久不見,你怎麼瘦成這個樣子啊?是不是寫詩寫得太辛苦啦!(郭沫若解釋此詩,認為第三句是李白問的,第四句是杜甫在回答:我寫詩寫得太辛苦啦!)

所有人都知道,作為一名詩人,才氣是第一位的,氣沖斗牛的大才子,往往是一副弔兒郎當的樣子,寫詩如果太辛苦,只能說明還是才氣不夠。唐代學者孟棨就認為這首詩就是李白在譏誚嘲諷杜甫作詩「拘束不敏」。

李白寄給杜甫的詩還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和《沙丘城下寄杜甫》二首,其中都表達了對杜甫的思念之情,前者的「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符合李白向來的性格,李白本來就是狂放不羈的人,分別之後,他的詩中也少有悲悲戚戚,將思念之情溶於手中杯酒,一飲而下,才是李白的表達方式。而在後一首中,李白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更是直白地表達了思念。

因此,有文章分析說,如果按照傳統認為的「朋友關係」,李白對杜甫的態度未免太過薄涼。故李杜二人與其說是朋友,不如說是師生。

因為老師才有資格譏誚學生,而朋友之間不會拿對方賴以謀生立足的工作進行取笑。也只有學生成才之後會懷念老師當年的恩情,但老師因為教過的學生眾多,年邁之後不會花太多感情用來追憶某一個學生。

李白年長杜甫十二歲,完全符合做杜甫老師輩的資格。李杜之間的真實關係,首先應當是師生之誼。杜甫對李白的感情是後進對先進的仰慕,李白對杜甫則是師長對學生般的欣賞與提攜。

都說李白真正「喜歡」的卻是孟浩然。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可謂亦師亦友。他們之間互相幫助、感情深厚,從李白的詩句中也可以窺見一二。

據說,當時,李白是看了孟浩然的《春曉》,覺得這首詩寫得很妙,而後二人成了朋友。

我們都知道,李白寫給孟浩然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非常流行的詩篇,讀了這樣的詩,覺得人生的境界為之感到舒展。寫這個詩的時候,是他們兩個人在江夏(現今武昌)的時候。當時的李白28歲,孟浩然是40歲。

為什麼李白與孟浩然能夠有如此長久的友誼?這與孟浩然的性格特點不無關係。

李白與孟浩然見過兩次面,第二次見面孟浩然已經50歲左右。

這次見面,李白又寫了一首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這詩的詩眼就在頭兩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表現出孟浩然已經是一個隱士的形象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有史料記載稱,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叫韓朝宗,他約好了孟浩然一起去長安京師,當時孟浩然正跟朋友喝酒,喝得非常高興,人家對面那個人還說,別喝了,你跟韓先生約好的,你們要去長安。這時浩然罵他朋友一句,說都已經喝成這個樣子了,還管他的呢。終於沒有去赴約,還說自己不後悔。沒什麼了不起的。

這是孟浩然的一種性格,同時也代表了盛唐時期,文人的普遍性格,崇尚自由,尊重個體。這與李白性格裡邊那種狂放、不願受拘束的內在性格是相當契合的。

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其時,孟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剛剛見成效,將愈之時,因摯友相見,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在李白結交的詩人當中,王昌齡也是比較重要的一位。

王昌齡字少伯,生與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歲。他的擅長七絕及特別是邊塞詩。其實雄渾,格調高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夫還」就是王昌齡留下的千古名句。那麼,李白與王昌齡之間,到底會有怎樣的交往呢?

李白因為孟浩然的關係,跟王昌齡也熟悉,當時王昌齡在江寧(今南京)做官,被貶到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做縣尉。

李白有一首詩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歸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也是個有故事的人。有一次,王昌齡、王之渙、高適三個人,到小亭子里去喝酒,有一些歌妓在那裡彈琴唱歌。這三個人商量說,我們聽聽看,她們到底唱我們誰的詩。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女子唱:「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落玉壺。」王昌齡聽了以後,拿一支筆在牆上一了一筆。

過了一會,又有一個女子唱:「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也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詩,高適一聽,趕緊也記了一筆。又過一會兒,一個女子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照樣日影來。」這是王昌齡的第二首詩。

王之渙在旁邊就沒法再待著了,非常憤怒。他說剛才唱這些詩的人長得都不漂亮,品位也不高。他指著其中一個最漂亮的女子說,如果今兒她不唱我的詩,我就不寫了。

過了一會兒,這女子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便是王之渙的詩詞。

這個故事很有名,叫旗亭聽唱,反應了當時文人詩歌在民間流傳的程度。這樣的故事,在當代社會就很難發生。

從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李白成天打交道的都是一些很有天賦,很有天才,很有激情,很有創作的靈感,每天都被生活的新鮮面所感動的這樣一些人。

都說唐朝詩人們的關係錯綜複雜,但唯有在那個時代,才能夠出現這樣盛況。

網傳唐朝詩人關係圖譜

所以說,偉大的詩人,是由偉大的時代和一個偉大的群體,釀造出來的。這個是非常關鍵的。

上述康震觀點摘自喜馬拉雅FM精品課程《康震品讀古詩詞》、文章《康震:李白的翰林生涯》(原文刊載於《文史知識》2007年第9期)。

《康震品讀古詩詞》於2月1日在喜馬拉雅FM上線,選取70首古詩詞,康震首次講述30位唐宋傳奇詩人的青春史書 ,600年家國事濃縮於此。

洗馬君說

___________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馬拉雅FM 的精彩文章:

嘉柏麗爾·香奈兒:她的叛逆引領了整個時代,所有女人都愛她
非典型80後馬薇薇,為什麼活得和別人不一樣?

TAG:喜馬拉雅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