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賽車產業縱覽:納斯卡撐起3家上市公司,中國賽車金礦究竟在哪?

賽車產業縱覽:納斯卡撐起3家上市公司,中國賽車金礦究竟在哪?

體育產業的哪些領域中蘊藏黃金?在選擇賽道之時,抬頭看看體育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其實是很有幫助的。

此前生態圈在分析千億級體育公司時提到了賽車領域,在納斯卡的孵化下,美國有三家賽車上市公司。作為對標,中國的力盛賽車也在去年登陸了中小板。

美國賽車上市公司都在做什麼?中國賽車產業會成為下一個金礦嗎?這樣的命題值得我們深入思索與探討。


納斯卡與三家美國上市公司

從1948年正式成立以來,NASCAR賽事已經走過了70個春秋。在生態圈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過,美國最受歡迎的賽車運動NASCAR起源於私酒販子和警察之間的躲避追逐。

從一個帶有違法色彩的起點到成為最為炙手可熱的頂級汽車賽事之一,納斯卡的發展歷程堪稱是體育史上的一個傳奇,也是商業上的一個傳奇。

說到納斯卡的商業價值,一個不得不提的數據就是納斯卡的轉播權價格。就目前納斯卡與福克斯體育和NBC體育的合約來看,從2015-2024年,這項美國最為昂貴的賽事之一與兩家轉播商達成了總價值達82億美元的合同。這個數字,縱然放在全球範圍也堪稱天價,但納斯卡的商業價值卻顯然不止於此。

從誕生至今,納斯卡以契合國民性格和美國文化的獨特賽事呈現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美國賽車愛好者,而這種廣泛的群眾基礎才是納斯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土壤。在這塊土壤上,不僅僅有納斯卡這項吸引人的賽事,同樣也誕生了無數憑藉納斯卡賽事而生存發展的商業公司。

在這些公司中,以3家上市公司登上了資本市場。International Speedway Corporation、Speedway Motorsports和Dover Motorsports均依賴於納斯卡賽事,旗下資產以賽道為主,以在賽道舉辦納斯卡賽事和其他美國主流賽事比賽為主業,最終登陸資本市場。以一項賽事,支撐起3家上市公司,納斯卡的商業價值從這個角度也可見一斑。

International Speedway Corporation

在這3家公司中,International Speedway Corporation(ISC)是納斯卡協會的嫡系。1947年10月,納斯卡的發起人比爾-弗朗斯召集了35名當時美國南部賽車界的「大佬」,成立了一個統一舉辦和制定規則的組織,第二年,NASCA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ock Car Auto Racing)就誕生了。在這個組織里,成員都是當時美國賽車界的風雲人物,手上大多擁有著專門舉辦賽車比賽的賽道,以舉辦賽事來獲取相關收入。

而發起人比爾-弗朗斯也不能免俗,為了推廣賽事並獲取商業利益,其於1953年成立了ISC,以此實體在戴通納建設了一條2.5英里的高速公路賽道,這即是目前鼎鼎大名的Daytona International Speedway,而納斯卡最為知名的Daytona 500賽事即在此舉辦。在之後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ISC不斷併購其他納斯卡賽道,至今已經擁有賽道多達13條,位居全美賽車場公司之首。

戴通納500是納斯卡最具有影響力的賽事

由於納斯卡協會和ISC的實際控制者均為弗朗斯家族,ISC自然也能得到許多便利之處。在納斯卡主打的the Monster Energy NASCAR Cup Series, the NASCAR Xfinity Series和the NASCAR Camping World Truck Series三大系列賽中,ISC均是最主要的賽事承辦方。

在2017年,ISC舉辦了超過一半的納斯卡怪物能量杯系列賽,共計21場,還舉辦了14場Xfinity系列賽,9場Camping World Truck系列賽。除此之外,ISC還舉辦了一些IMSA(國際摩托車運動協會)、IndyCar、NHRA(全國高速汽車協會)及一些區域性賽車賽事。

由於納斯卡的影響太深,ISC甚至選擇將每年納斯卡賽事結束的11月作為公司財務年度的終點(財務年度定在上一個年度的12月1日,到本年的11月30日止),這是3家賽道公司中唯一的一例。2018年1月26日,ISC發布了2017年度的財務報告。截止到2017年11月30日,ISC在2017財年總營業收入達6.71億美元,凈利潤達1.11億美元,分別創下5年內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新高。截止2018年1月31日,ISC的股票市值達20.5億美元。

Speedway Motorsports

除了ISC,Speedway Motorsports(SMI,證券簡稱TRK)也是納斯卡賽事中不可忽視的角色。SMI以Charlotte Motor Speedway(夏洛特賽車場)為核心。這個賽車場與戴通納一樣,是納斯卡最早的一批現代化賽車場。

正因為SMI的重要地位,納斯卡擁有兩個總部,一個設在戴通納,另一個則在夏洛特。在21世紀之前,SMI一直都是擁有最多賽道的公司,直到後來被ISC反超。目前的SMI,擁有著8個賽車場,與ISC幾乎瓜分了納斯卡的全部賽事。

夏洛特球場是納斯卡最早的一批現代賽車場之一

作為兩大賽道巨頭之一,SMI雖然不及ISC,每年仍然舉辦了絕對數量的納斯卡比賽。

在2017年,SMI舉辦了13場納斯卡怪物能量杯系列賽。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兩大巨頭舉辦了怪物能量杯系列賽的近9成賽事。在2016年報中,截止2016年12月31日,SMI的營業收入達到了5.12億美元,凈利潤為3954.5萬美元。而截止2018年1月31日,SMI的股票市值達8.3574億美元。

Dover Motorsports

在這兩位賽道巨頭之外,另一位賽道上市公司Dover Motorsports(證券簡稱DVD)則相對弱小,它也是為數不多能夠在兩大巨頭之外舉辦納斯卡賽事的賽道公司。

在接近完成出售Nashville Superspeedway之後,這家公司旗下僅剩一個賽車場,即為 Dover International Speedway(多佛國際賽場)。這條賽道每年舉辦2場納斯卡杯系列賽、2場XFINITY系列賽、一場Camping World Truck系列賽和一場K&N Pro系列賽。

在每年舉辦6場納斯卡系列賽的情況下,多佛賽車仍能實現盈利。在2016年,多佛賽車總營業收入達4587.3萬美元,凈利潤達380.1萬美元。截止2018年1月31日,多佛賽車總市值達7454萬美元。

從這3家上市公司的基本情況,我們可以簡單計算出,僅此3家上市公司,從以納斯卡為主的賽車賽事中就能夠得到總計約12億美元的總收入,而3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計更是可以達到近30億美元,其中兩大巨頭ISC與SMI佔據了絕大部分。

除這些上市公司之外,另有一些與多佛賽車類似的小型賽道公司,雖然在收入水平和盈利能力上並不能與行業龍頭相提並論,但憑藉納斯卡在美國的市場影響力,這些公司仍然能夠每年取得近乎固定的收入來安穩度日。

從正式成立至今,納斯卡經歷了70年。如今,市場格局基本穩固,各大賽道公司經過彼此之間不斷地妥協來共享這一頂級賽事帶來的龐大商業價值。


中國賽車產業與上市的力盛

從一場場私酒販子與警察之間的追逐到成為市場巨頭,納斯卡的發展很值得學習,尤其是對目前正處於成長迷茫期的中國賽車產業來說。

中國賽車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然具體而微,更是誕生了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2017年3月24日,力盛賽車登陸中小板,成為了中國第一家以體育經營和賽事運營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2017年3月,力盛賽車登陸中小板,成為中國賽車第一股

力盛賽車逋一上市,其新股的特性和資源的稀缺性使其立即受到了資本市場的追捧。股票發行價為10.67元每股,一路攀升至最高價83.37元每股。經過10個月左右的調整,截止2018年1月31日收盤,力盛賽車的股價為34.45元每股,總市值達21.76億元。以此市值計算,力盛賽車的市盈率達66倍,遠遠高於3家納斯卡賽車場公司20倍的市盈率。

力盛賽車主要從事賽事運營,賽車隊、賽車場經營及汽車活動推廣業務,擁有上汽大眾333車隊、星之路車隊和星車隊三支賽車隊,其中以上汽大眾333車隊最為知名;擁有上海天馬賽車場,同時承包經營管理廣東國際賽車場,這兩個賽車場均為中國大陸地區通過國際汽聯安全認證的國際標準賽道,並經營管理汽摩中心培訓基地。

賽事運營方面,力盛賽車為中汽摩聯旗下賽事——中國房車錦標賽、中國卡丁車錦標賽暨中國青少年卡丁車錦標賽和華夏賽車大獎賽三項重要賽事的獨家運營商,同時承辦國際汽聯旗下賽事——世界房車錦標賽中國站,並舉辦自主賽事POLO CUP中國挑戰賽、TMC房車大師挑戰賽和超級耐力錦標賽以及兩大賽車場的定點賽事——天馬論駕和風雲戰。


中美賽車上市公司對比,與中國賽車金礦

力盛賽車上市之後,作為中國體育產業一部分的賽車產業開始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但我們也應注意到,3家賽車場公司雖然沒有車隊和相應業務,但力盛賽車與之仍然有著巨大差距。

從2016年財務數據來看,不提ISC和SMI,力盛賽車與多佛賽車營收額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如果以凈利潤來看,力盛賽車在2016年凈利3267.39萬元,甚至遠遠超過多佛賽車的380萬美元凈利潤水平。

由此表面數據看來,相較於多佛賽車,力盛賽車的盈利能力甚至更加強悍。但是如果深入探究的話,對於納斯卡3家賽車場上市公司來說,舉辦賽事的轉播權收入佔據著總收入的大頭,這種情況在體量更小的多佛賽車公司中體現的更為明顯。

在2016年,多佛賽車雖然僅僅舉辦了6場納斯卡賽事,但由此獲得的轉播權收入即達3098.4萬美元,佔據了當年總收入的三分之二。而對於力盛賽車以及所有中國賽車公司來說,電視轉播或許存在,但想要將轉播費轉變成主要收入來源則是難上加難。

轉播收入的差距,歸根結底還是群眾基礎的差距,這一點或許在四家公司門票收入這一項體現地更為明顯。

門票收入在力盛賽車的財務數據中未單獨列出,其招股說明書也未特別點出此項收入。而對於這3家納斯卡公司來說,每一年,ISC與SMI的門票收入約佔總收入比重的20%,雖然有一定波動但基本穩定,而多佛賽車雖然體量小,但門票收入佔比也能保持在15%以上。

對於3家納斯卡賽車場公司來說,轉播收入和門票收入佔比已經超過了總收入的一半,而對於力盛賽車來說,這兩項收入卻絕對是小頭。

對於目前的包括力盛賽車在內的賽車企業來說,其媒介屬性更加大於其競賽表演屬性。在2016年,力盛賽車最大的收入來源是汽車活動推廣,其次是賽事運營,兩者佔比均接近30%。而力盛賽車賴以起家的賽車隊經營業務,收入僅佔總收入的15%。

從此也可以看出,在賽車市場基礎薄弱的當下,只有藉助於贊助商和廣告商,賽車企業才能實現盈利,而這種to B的業務一直是中國賽車產業的大頭。這種以贊助和廣告維持的商業模式雖然成立,賽車企業也能靠微薄盈利過活,但產業的最大難題仍然未能解決。

中國賽車產業起步較晚,目前還很稚嫩,存在較大的成長空間,但與眾多體育項目一樣,制約產業發展的根本問題還在於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雖然從某種角度看,賽車運動的發展與各大車企密不可分,但是只有那股從下而上的力量才是使之成為一個產業的關鍵。

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中國龐大的市場也具備了消費賽車運動的基礎,但這種基礎卻無比的脆弱,更需要持續而溫和的培養。

NASCAR本就起源於民間,有著強大的市場基礎,經過數年發展,逐漸成為了一項商業價值數百億的頂級賽車賽事。而在中國,雖然市場空間很大,但賽車產業的發展基礎卻無比薄弱,賽車企業們想要平地摳餅,委實任重而道遠。因此,對於目前依賴贊助和廣告過活的中國賽車企業來說,如何為中國賽車運動打造好群眾基礎才是最為重要的事。

在2004年,隨著德國房車大師賽、F1、必比登挑戰賽在上海舉辦,有媒體就已經下定結論:中國賽車產業將成為下一個金礦;而十幾年過去之後,隨著力盛賽車的上市,這一次更多的媒體,多家券商都認為賽車產業將成為下一個金礦。

誠然,十幾年來,中國賽車產業得到了飛快的發展。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賽車產業的金礦絕對不在於那些車企和贊助商,而在於那片十三億人所生存的土壤。

【鈦媒體作者:文/董武英,編輯/ 陳思怡。本文為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馬云:曾不理解英國脫歐,但中英兩國正在全球化信任的路上
2017中國動漫產業報告:付費模式起步,為上游內容創作帶來動力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