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通過器型來判斷瓷器的真偽

如何通過器型來判斷瓷器的真偽

觀察瓷器的造型主要是看器物的口沿、腹部、底足三個部位,很多不同時期的同類器物,初一看,外表極其相似,缺乏鑒定經驗的人容易誤斷。但只要仔細觀察器物的這三個部位,細細分析便能夠找出不同之處,得出合乎實際情況的結論。

例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且淺,底也小;明代永樂、宣德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深,底較大。永樂窯中的圓器,盤、碗無論大小,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突起,而且足內牆多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的製品,由於旋削細緻,此種接痕多不明顯。

瓷器出手176300-26557姜

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紋(跳刀),而官窯瓷器中則極少見。至於康熙時期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器平底下面多有「麻布紋」;雍正官窯瓷器中大部分盤、碗器的底足都變成圓滾的泥鰍背狀,這些都是當時器物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

遇到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之精品,由於兩者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大體相似,區分起來便要顯的麻煩一些了。例如永、宣青花,時間前後相承,器型大多相類,一般人很容易將兩者搞混。然後若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實際還是在器型上。如相同器物——撇口碗,永、宣紋飾、胎釉也大致相同,都是撇口圈足。差別在於碗腥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稍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特點。

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失誤而造成的破綻所致。

過去的官古器(官仿官)和現在的高仿品的器型往往與真品器型不能做到完全一致,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這是因為,仿製器瓷胚在入窯前可以做到與真器完全一致,高溫燒成後,其形狀便會與真器在某些地方有差別。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瓷土提練的精細差別、瓷胎料的配製差別、窯溫的控制差別都會造成瓷器在燒成過程中的器型變化。瓷器之種高溫下燒成後的器型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成為鑒定器物真偽的主要依據。

瓷器出手176300-26557姜

在民國以前,官窯瓷器民間很難目睹,特別是宮廷使用的御制瓷器和精品瓷器更是難得一見,因此有些公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破綻不少,甚至以訛傳訛,器型越變越離譜——早期器型尚可,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有的已不成杯而成大碗了。只要見過真器的人,遇見這類仿品,自然一目了然。

成化雞缸杯的情況也是如此,仿到後來竟成了高足「雞缸碗」

對於元、明、清瓷器造型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還多,某此器物除口、腹、底之外,對於柄、足、耳、頸、流、系乃至器里等許多部位都還需要作具體的分析,同時對於器體部位,尺寸大小,體重厚薄也不宜輕易放過。

瓷器出手176300-26557姜

比如唐代的執壺壺嘴通常較短,宋代的執壺壺嘴通常較長。又如區別永樂、宣德瓷器,相對而言,永樂瓷器器壁薄,器輕;宣德瓷器器壁厚,器重。

雖然說掌握了器型上的一些主要特徵,在作瓷器鑒定時相對來說心裡要有譜很多,但是還得需要通過實踐去積累豐富的經驗。另外也需要結合其他的鑒定要素如紋飾、胎釉、款識色料等特徵來作出結論。對於套口撞底、舊胎改制器型等作偽現象,更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要多看,多比,多問才不致真偽混淆,新舊模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賞交流平台 的精彩文章:

TAG:鑒賞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