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東坡之赤壁賦

蘇東坡之赤壁賦

前赤壁賦

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

1.蘇軾之《赤壁賦》前後共兩篇,分別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人們習慣將其七月所作之赤壁賦稱之為《前赤壁賦》,將其十月所作之赤壁賦稱之為《後赤壁賦》。

2.壬戌:古天干地支紀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

3.七月既望:望,每月的十五日。既望,指十六日。

4.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典出自《詩經》。《詩經·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關睢》:「窈窕淑女,君子好無逑。」

5.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典出自屈原《九歌》之《湘君》、《湘夫人》。《湘君》云:「桂棹兮蘭枻。」《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6.嫠婦:寡婦。

7.屬:相勸之意。音同「囑」。

【文章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六月(1079年),「烏台詩案」發,蘇軾以謗訕新政、蔑視聖上罪名被御史台御史鍛煉成獄,幾死,賴太后、王安石等力言獲釋,於次年二月(神宗元豐三年)被貶謫至黃州(今湖北黃崗)安置,充黃州團練副使。《赤壁賦》就作於蘇軾在黃州期間。

【烏台詩案】

宋神宗在位期間(1068~1086年),立志變法革新,重用王安石,對當時的經濟財政及社會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以圖富強。史稱「王安石變法」。但變法新政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和阻力,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指責王安石變更祖制、禍亂國家,再三上書神宗要求取消新法,朝野形成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與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互相攻訐的局面,導致政局反覆,一直影響到北宋末年,直至北宋被金所滅而罷。

蘇軾其時也對變法頗多微詞,算是保守派的一員。他也因此不得久居朝內,先後出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接著又調任湖州太守。湖州上任後,蘇軾向皇帝上表謝恩,本來上表謝恩是例行公事,但蘇軾在請恩表的末尾發了幾句牢騷,被御史台御史揪住彈劾。加上蘇軾在地方任職期間,看到了變法所造成的一系列弊端,寫了一些隱晦或譏諷或表示不同意見的詩詞及往來信件,這些信件和詩詞後來成為蘇軾烏台詩案的罪證。於是蘇軾被以謗訕新政、蔑視君上的罪名打入大牢,險被處死,後來經王安石等朝中大臣多方營救,加上後宮曹太后說情,蘇軾才免一死,被發往黃州安置。

「烏台詩案」對蘇軾人生道路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詩案前的詩詞大多雄邁奔放,直抒胸臆,慨慨然以天下為已任。詩案後的詩詞雖雄邁依舊,但大都沉鬱平和,有超然物外、隨緣自適的出世之意。其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念嬌奴·赤壁懷古》及書法名篇《寒食帖》等均創作於其居黃州期間。

烏台:古御史台多有柏樹,柏樹上多棲烏鴉,故或稱御史台為「柏台」,或「烏台」。亦暗合御史烏鴉嘴之意。

【小故事】

據史書載:蘇軾下獄後,父子兄弟等親朋皆不得相見,一時生死未卜。蘇軾在入獄時曾同兒子蘇邁私下約定,平常送飯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被判死刑,則改送魚。有一天蘇邁臨時有事,就將送飯改交一遠房親戚代勞,偏偏又沒有交代送飯的約定,結果這位老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送了一條魚。蘇軾見魚大驚,認為自己凶多吉少,於是給弟弟蘇轍寫下兩首決別詩。其中有四句云:「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不了因。」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感情是極好的。

話說蘇軾被貶黃州,無詔不得擅離地方,形同軟禁。有一次和朋友喝酒晚歸,家人及僮僕酣睡,敲門無人應答,於是有感,作詞且歌詠云: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結果第二天有人瘋傳:昨夜蘇子瞻酒後掛冠服江邊,駕舟歸隱去了。當時的郡守徐守猷聽說,非常惶懼害怕,因為州郡走失罪人,自己也會受到牽連。於是急忙跑去蘇軾家探看虛實,結果一看,蘇軾正在床上睡大覺,鼾聲如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浮白讀史 的精彩文章:

TAG:浮白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