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為何比屈原好命?
中國沒有人不知道端午節,不知道屈原的。但提起屈原這個人,一般人對他的唯一印象就是粽子。
其實,屈原來頭不小。
甲
屈原和宋玉
屈原,古帝高陽氏(五帝之顓頊帝)的後裔,楚辭的開創者,著名的愛國詩人,曾因讒言而被楚懷王疏遠,又因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等人的誣陷,被頃襄王流放到江南,最終因祖國日益衰弱、抱負不得施展,寫下大量憂憤詩作後,在絕望中投汨羅江自盡。著名的《離騷》就是這段時期的作品。
屈原大名鼎鼎,《離騷》婦孺皆知。在他之後的另一位以辭賦著稱的詩人,名氣就沒那麼響了。他就是被公認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
「宋玉東牆」,一個因為他顏值太高衍生出來的成語。這個典故出自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說的是,宋玉東邊的鄰居家,有一位容貌傾城的美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她暗戀宋玉三年之久,每回都在東面牆上痴痴地巴望他,可是宋玉仍不為所動。
西施沉江、貴妃縊死、昭君邊塞抑鬱而終、貂蟬不知所蹤,四大美女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但宋玉,既玉樹臨風又才高八斗,卻是四大美男中命最好的一個。
他為什麼比屈原好命?
乙
《九辯》及宋玉的思想境界
宋玉的《九辯》,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悲秋之作,把秋季凋零蕭瑟的自然變化與失意悲愴、人世浮沉完美結合在一起,使後人千百年來傳唱不絕。開篇便用燕歸、蟬寂、大雁悲鳴、蟋蟀夜吟,使秋之景與秋之魂俱現(「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描寫出身世際遇的坎坷悲哀。詩歌的文字美和韻律美俱佳,遣詞造語也較屈原更加圓熟。
它也批判讒佞、揭露政局: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猛犬沖我狂吠,不能通行的正是門關和橋樑);
它也訴說了抱負不得施展的無奈:
「鳧鴈皆唼夫梁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野鴨都吃著精米和水菜,鳳凰也只得展開翅膀遠舉),
「君棄遠而不察兮,雖願忠其焉得?」(君主輕於拋棄從不明察,賢人想效忠可怎能施展抱負?);
它也表達了一些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事綿綿而多私兮,竊悼後之危敗」(國事紛紜群小以私多害公,真擔心國家終歸要潰崩);
「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漧?」(上天總是連綿不絕降秋雨,潮濕的大地何時才幹爽);
它也表達了對君王的一片忠心:
「竊不自料而願忠兮,或黕點而污之」(自不量力想獻出一片忠心,可是有人將我誣衊和陷害),
「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柰何;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思念君王的心意從未變化,君王不知無可奈何,積累著層層怨恨和思念,憂心如焚竟忘了吃飯的事情),
「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這樣的自嘆自憐何時是盡頭,內心忠誠正直永遠堅定);
它也表達了自身的清高:
「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在混濁的世界身處高位,不是我心希望的光榮;與其徒有虛名失道義,情願保持節操永遠都貧窮)
……
可是對於國家形勢的嚴峻程度,他並沒有花費多少筆墨,只是把濃墨重彩放在了突出自身不得志上面:
「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姜太公九十歲才得以尊榮重用,是因為先前不曾遇到慧眼識人的明君)
「甯戚謳於車下兮,桓公聞而知之」(聽見甯戚在車下擊牛角而歌唱,桓公就感覺出他心懷遠大抱負,於是經過一番交談後重用了他)
這兩個典故說明,他也很想像姜太公、甯戚一樣為君王重用,而與國家形勢並無多大關係。
「計專專之不可化兮,願遂推而為臧」(拳拳忠貞的心意終不可改變,終願自進做名賢)
也表明了被君王重用的願望。
從——
「願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想從此緘口不言,不再揭露黑暗,又難忘您曾給過我恩澤厚)、
「欲寂漠而絕端兮,竊不敢忘初之厚德」(想從此沉默斷除思念,鄙人卻不敢忘記當初你的厚恩澤)
這兩句話里我們能看出,對於不平遭遇,他曾想過退守保身,求個安穩;
從——
「賴皇天之厚德兮,還及君之無恙」(承蒙皇天厚恩,保佑我君無病無災永安然)
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出,他很會阿諛奉承,任何一個能阿諛的機會都不放過。
宋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矛盾體,他既看不慣朝廷黑暗,卻又希望自己能在政治鬥爭中全身而退。他希望的君主是個既足智多謀、深明國家大義又重用自己的人,可惜在春申君黃歇得寵後,宋玉便遭到了楚考烈王的冷落;在黃歇架空楚考烈王后,宋玉更是被罷免了一切職務。眼看國家日益淪陷,人民流離失所,年過半百的他終於寫下這著名的《九辯》,可是單憑思想內容而言,他側重描述自己的壯志難酬、不得重用,而不是揭露黑暗、抨擊時政,這與屈原的文風相差巨大。
在面對奸佞小人的時候,屈原是怎麼說的呢?
丙
屈原是怎麼說的呢?
「蘇糞壤以充禕兮,謂申椒其不芳」(用糞土塞滿自己的香袋,反說佩的申椒沒有香氣)
辛辣諷刺的比喻,只有屈原用得出來,而不是宋玉沉鬱隱晦的——
「以為君獨服此蕙兮,羌無以異於眾芳」(原以為君王獨愛這蕙花,哪知道待她和普通花一樣);
面對小人,屈原會直言抨擊道: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結黨營私的人苟安享樂,他們的前途必定黑暗險阻。難道我害怕因此招災惹禍?我只擔心祖國為此覆沒!)
而不是宋玉的一味防守:
「何險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嫉妒小人多麼險惡,橫加誣衊說他們沒有恩慈);
屈原不僅舉了堯、舜這種明君興國的例子: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堯、舜多麼光明正直,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
還緊接著後頭舉了昏君亡國的例子: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夏桀殷紂多麼狂妄邪惡,貪圖捷徑必然走投無路),
並詳細說明了昏君亡國的原因: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夏桀行為總是違背常理,結果災殃也就難以躲避;紂王把忠良剁成肉醬啊,殷朝天下因此不能久長),
而不是像宋玉僅僅舉了明君的例子:
「堯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堯舜的品行是多麼高尚,光輝耀眼可以上與天齊)。
在屈原心中,理想比生命更重要: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就是我心中所嚮往,就算死再多次也不會後悔),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而不像宋玉的悲秋,牢騷的成分遠遠大於肺腑的吶喊:
「悼餘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俇攘」(悲痛我的生不逢時,遇見的是這混亂無序的世相)、
「性愚陋以褊淺兮,信未達乎從容」(天性愚笨性格又狹隘,遇到這樣的挫折實在難從容)…
說到這裡,難道還看不出他們兩個人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丁
宋玉為何比屈原好命?
是什麼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文風?當兩個人理想、角度、境界完全不一樣的時候,無論是寫出來的東西還是做出來的事都會千差萬別。當一個人站在明哲保身的立場去感慨政事,那最多只能發發牢騷,發牢騷時措辭造句還得隱晦一點,免得言語招來禍端。一個為人處事小心謹慎的人,又怎麼會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呢?
於是,宋玉活到了大約七十六歲才正常死亡,而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國都郢(yǐng)都(郢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後,便自投汨羅江了,享年六十二歲。
宋玉為上頭做事並不怎麼鞠躬盡瘁,但表現得好像很鞠躬盡瘁的樣子。大概這樣的人,往往才能得以善終吧!


※都是娃娃臉童顏女神!林依晨一下子老了十歲,而阿sa還這麼有少女感
※立言立德 無問西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