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代宰相描寫農民生活的詩詞,內含人人皆知的千古名句!

唐代宰相描寫農民生活的詩詞,內含人人皆知的千古名句!

李紳六歲喪父,客居潤州,成年入仕後也曾外放端州等地,目睹不少百姓艱辛。《憫農》兩首,又名《古風》,是李紳三十歲時舉進士,赴長安,干謁呂溫的行卷之作。呂溫贊其「斯人必為卿相」,呂溫的稱讚主要是從社會的穩定、長治久安的角度考慮,李紳對農民的悲憫體現了「仁者愛人」的胸懷,符合社會對官員的普遍期待。日後李紳也果然官居宰相;在任地方官的時候,也能剛嚴吏治,寬緩愛民,證實了呂溫的眼光。

《憫農二首》

唐代:李紳

(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今天,《憫農》兩首,可謂家喻戶曉,具有其他詩歌難以匹敵的社會效應。在藝術手法和思想內容上,兩首詩各有側重。

第一首主要通過誇張和對比。前兩句在數量上向最小和極大的方向極力誇張,通過一粒粟和萬顆子的對比,形象的體現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接著又誇言「四海無閑田」,由此,按照一粒粟和萬顆子的對於關係,收成總量應該是相當可觀的。經過前三句對豐收的極力渲染,結句「農夫猶餓死」的命運可謂是一落千丈,反差強烈、讓人驚心動魄。詩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個字,概括了農民從耕種到收成到被剝削的全過程,既有具體刻畫又有宏觀概括,以事傳情,言近旨遠。正如林庚先生所評:「詩中通過一粒種子的具體成長,算了一筆勞動剝削的細賬,提出了最有說服力的論據,並且分析了這飢餓不是由於天災及其他人力不能控制的自然條件所造成的,而正是由於無情的剝削帶來的惡果」。

第二首則是通過細節描寫來達到抒情的目的。前兩句,詩人選取了最典型的時間----正午,最有表現力的畫面----汗水滴落到土裡,靜僻的概括了農夫勞作的艱辛,沒有對農村生活的細緻觀察,沒有對農民的真誠同情,沒有高超的提煉功夫,是無法寫出這樣的詩句的。由這一典型的細節,作者引申出富有普遍教育意義的議論「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勸誡人們體恤農民的辛苦勞動成果。勸誡的對象,可以是當朝的權貴,也可以是普通的百姓;在分配製度不公正的農業社會適用,到今天,也扔有其生命力。

古中國以農業立國,農業生產是社會上層建築的基石。重視農業,是古往今來的政治家,思想家一以貫之的信條。珍惜勞動成果,則是下至黃口小兒,上至鶴髮老者都應貫徹的意識。這首詩以最樸素的語言和形象,把這一農業文明的生活理念逼真表現出來,故而,千百年來傳唱不衰,甚至成為兒童啟蒙教材。

從《詩經》開始,到後面的唐詩宋詞,古代詠農詩數量眾多,這其中,李紳的這兩首《憫農》無疑是影響最大、流傳最為廣泛的。它不僅適用於古代封建社會,也適用於今天,現在由於社會安定,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各種鋪張浪費層出不窮,所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句仍然有警世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美詩畫 的精彩文章:

唐代一位才女,既會寫詩詞又會寫小說,但卻鮮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唐朝8首經典懷古詩,每一首都含千古名句!

TAG:最美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