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宇宙中的物質從哪裡來?

宇宙中的物質從哪裡來?

宇宙中的恆星

宇宙是時間、空間、物質與能量的集合體。宇宙由68%的暗能量、27%的暗物質和5%的可見物質組成。現在宇宙中有上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可以形象地說,地球上有多少沙粒,宇宙中就有多少顆恆星。

人類可以看見的宇宙物質,大到星球,以及山川河流、森林動物,小到肉眼看不到病毒、細菌等宇宙萬物,僅僅是構成宇宙5%的可見物質。 宇宙間可見和不可見的物質與能量,都是宇宙大爆炸的產物,可以說,宇宙大爆炸是宇宙萬物的「造物主「。

宇宙大爆炸後38萬年,溫度降至3000K(開爾文,下同),才有了最初物質,氫原子的形成,隨後氫原子核聚變成氦,所以,宇宙星雲基本由氫與氦構成。星雲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大約在大爆炸10億年後,形成了第一批恆星,有了銀河系的雛形,以後隨著恆星的誕生、成長、衰老到死亡,恆星自身的引力與坍縮相互作用,形成了自然界中92種元素,可以說,恆星的形成與消亡過程,就是自然元素的形成過程,小質量的恆星(比如一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死亡後,形成白矮星,主要是碳。中等質量的恆星(1-1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死亡後,形成中子星,主要造就了原子序號26鐵以前的元素。而只有超大質量的恆星,死亡後形成黑洞,形成重金屬元素。宇宙中5%的可見物質,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都是由92種元素,以及它們的化合物構成的。 比如動物呼吸的空氣是氮、氧、二氧化碳等組成;覆蓋地球70%多的水,包括海洋、冰川、河流、湖泊等都是氫與氧的化合物,H2O;所有恆星都是氫和氦的集合體,所有固態行星,大多由氧化物、硅酸鹽、碳酸鹽等化合物,以及鐵鎳核構成。

這個問題,得圍繞一個神秘的數字「0」來講述!

這個數字非常的有意思,無論是在《平行宇宙》還是《時間簡史》,或《道德經》、《莊子》,乃至佛教和神話傳說,都記載著這個神秘的數字「0 」!

我個人非常喜歡研究神話傳說,因為它不僅僅只是個故事,它蘊含了中華民族千萬年來的文明進程和對天文、宇宙的知識點,只不過,古人換了一種讓人更容易接受的記錄手法!

在中國神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盤古開天闢地》,它不僅僅只是個具有大無畏精神、受到人類無比崇拜的人類始祖的故事,它更是一個宇宙大起源的記載——「宇宙大爆炸」!

在《盤古開天闢地》里記載著這麼一段話:「最初的世界是混沌的,沒有一絲的光亮。幾億年過去了,宇宙這個大雞蛋里發生著變化,世界上第一個生命開始在裡面孕育。盤古在宇宙大雞蛋中沉睡了一萬八千年!」

假設這個所謂的「宇宙大雞蛋」代表的是「0「呢?

「0」是宇宙的最小條件,即「奇點」,它是宇宙引力大坍縮滅亡的「0」緯度的空間點,也是宇宙大爆炸誕生的「0」維空間的點。

美國的科學家克勞斯認為,「0」即是「無中生有」,因為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暗物質和暗能量,反物質和反能量,它們相加起來的總量很可能就是「0」,它們彼此可以相互抵消。

對於宇宙的來源和物質,很多人都認同「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即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那個「奇點」爆炸而成!在其爆炸後的一段時間內,產生了基本粒子,又從基本粒子組合成了原子,慢慢地又變成了物質……

那麼這個說法成立嗎?

宇宙大爆炸的說法是美國科學家伽莫夫在1948年提出的。天文觀測獲得的一些資料支持了這種說法。

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用大口徑望遠鏡觀測極遙遠的、在太陽所在的銀河系外的星系時,發現所有的星系都在不斷相互遠離。既然所有星系都在相互遠離,說明它們的過去比現在靠的要近。時間過望越遠,星系之間的距離越近。

1965年,科學家們又發現,在整個宇宙空間中都充滿著波長很短的電磁波,而且還對應著一個溫度,-270攝氏度左右,這個溫度在科學上叫做「絕對溫度3k」。科學家們把在宇宙空間發現的電磁波叫做「3k微波背景輻射」,這也證明了宇宙過去的溫度的確非常的高,宇宙大爆炸就發生在那個時刻!

科學家們認為,那個時刻只存在比原子核還小的粒子存在,還有各種形式的輻射存在。因此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從根本上說來自這些粒子和輻射之間的相互作用能量。

目前已知的相互作用有四類:

1.引力相互作用

2.電磁相互作用

3.弱相互所用

4.強相互作用

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間,這四種相互作用或許是統一的,正是這種統一的相互作用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能量!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去,宇宙空間不斷地膨脹,溫度也相對下降,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宇宙中慢慢出現了所有的星系乃至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要啥自行車 的精彩文章:

宇宙中有全是黃金的星球嗎?
科學家發現兩顆類地行星 水、溫度適合生命存在

TAG:要啥自行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