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中國殲-10系列戰鬥機的改進歷程

淺談中國殲-10系列戰鬥機的改進歷程

2004年1月,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空優戰鬥機殲-10a正式服役了,我國空軍迎來了技術發展厚積薄發的新時期。與此同時,針對殲-10a的重大改進工作也早早的提上日程。

為了彌補殲-10a的固有缺陷,2014年11月,量產型的殲-10b開始批量服役。在繼承殲-10a「鴨式布局,翼身融合」的設計思路的背景下,殲-10b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複雜繁多的改進。

殲-10b在機身上做的最大手術,就是進氣道的改進—由殲-10a的二元三波系進氣道改進為殲-10b的DSI進氣道。

與常規進氣道相比,DSI取消了附面隔層,大大減輕了重量。根據美國在F-16上進行的測驗結果顯示,DSI比常規進氣道減重182KG。同時,DSI還有助於提高進氣道的總壓恢復係數(進氣道出口氣流總壓p1和未受擾動截面的氣流總壓p0之比)。二者相結合,大大提高了戰鬥機的推重比。DSI另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大大減小了戰鬥機正面的RCS(雷達反射面積),從而有效提高了戰鬥機執行作戰任務時的生存率。

當然,DSI也有它的缺點。作為一種新的技術,DSI的工藝加工十分困難,某些傳統金屬材料根本達不到加工的要求,因此必須採用價格昂貴的複合材料;另外,DSI對戰鬥機的氣動設計要求也十分高。因此,採用DSI進氣道的戰鬥機的製造成本也格外的昂貴。

殲-10b的另一大改進,就是雷達。由原來的國產脈衝多普勒雷達,升級成了現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與機械雷達相比,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的提升不可謂不大。從探測距離、搜索精度、反應速速、多目標攻擊能力、抗干擾能力、可靠性等方面看,兩者的性能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相控陣雷達一般能同時跟蹤8~12個目標,而機械雷達一般不具備這種能力。雷達是戰鬥機的眼睛,僅僅這一個性能差別,就意味著在戰鬥中,擁有相控陣雷達的一方具備了千里眼打瞎子的先天優勢。

除了以上兩種重大改進之外,殲-10b還在駕駛座艙和電子戰能力上得到了優化和提高。

首先,殲-10b加裝了廣角全息平顯,與折射平顯相比,它的視場更大,更有利於武器瞄準和夜間飛行。同時,殲-10b在機頭部分加裝了IRST(紅外跟蹤系統),有力地提高了對隱形飛機的探測能力。殲-100b在垂尾和翼下還加裝了電子戰吊艙,大大強化電子戰能力。

2015年,殲-10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殲10-c也正式入役了。

殲-10c的外形與殲-10b相差無幾,僅僅是在機身和機腹下方各多了一天條天線。除了在雷達上又進行了改進之外,可以稱為驚喜的,也就只有發動機上的變化了。早期的殲-10a採用的是俄羅斯AL-31FN發動機,殲-10b採用的則是AL-31FN的再改進型,其推重比為7.1。新型的殲-10c則終於用上了中國心—ws-10,其推重比達到了7.5。殲-10c也成為了中國空軍第二款採用國產發動機的戰鬥機,第一款採用國產發動機的單發戰鬥機,其意義是非凡的!

我們不妨再展望一下未來可能存在的殲-10d。

熱心網友們給出的想像圖可謂是科幻度爆表啊。

原創不易,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訂閱下方公眾號。感謝大家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致這個甜齁人的草莓味的2017
算是給很多年的年度總結吧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