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到底該不該鼓勵生育?人口對中國到底有多重要?

到底該不該鼓勵生育?人口對中國到底有多重要?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組數據。2017年,我國新出生人口數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這一數據,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1644萬人的水平,其中二胎的出生人數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胎人數佔總新生人口數量的51.2%,比2016年增加了11%,超過了一胎人口出生數量。

上述數據,遠遠低於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預期,他們預計即使在低生育率的情況下,新的二孩政策也能使2017年的出生人數突破2000萬。然而,事與願違,事實結果是新出生人口距離2000萬有300多萬的缺口。

看到這個數據,坦率說是讓人感到吃驚和焦慮的,但也並不感到意外和奇怪。在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看來,我們的計劃生育政策全面調整晚了5年,占豪至少在2010年就不斷呼籲調整計劃生育政策,趕緊放開生育,然而我們到2015年才最終全面放開二孩。那麼,這種低出生率的現實,就是我們現在和未來必然會承受的一個結果。如果我們在未來政策上不做正確對沖,這種負面影響將會在一二十年後凸顯,到那時我們的政策迴旋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後果也就真正顯現出來了。

上述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出了兩個殘酷現實:

一、年齡越低,生育慾望越弱。

一孩出生數量竟然低於二孩,這說明85後至95前這一批新一代年輕人的生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批人要第一個孩子的願望,甚至低於70後至85前要二孩的願望,這是二孩出生數量高於一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國從70年代到80年代這批二孩出生願望家庭一旦獲得滿足,我國二孩生育講下降。

如果70後到80後這批人的二孩的願望得到滿足後,到了90後、00後處在主要生育年齡段的時候,二孩數量將會大幅下降。

上述兩個問題,意味著未來我們國家整體新生兒數量增長將呈現長期的下降趨勢,未來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們國家很可能會出現西方國家的人口零增長率,甚至人口會在二十年後大幅減少。

到了後城市化、後工業化時代,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最直接的結果有兩個:經濟危機和民生危機。這兩個危機,對一個國家的影響非常之大。

中國人口出生的高潮30年是1962年至1991年,新出生人口達6.85億。如果按65歲徹底進入養老狀態,我國加速老齡化應該從2027年開始,如果按年齡超過70歲進入這個時間段出生人口的快速死亡期,那麼2032年開始我國的人口將進入快速減少周期。考慮到1962年至1991年這30年的年均新生兒超過2200萬,也就是說如果到2032年以後,我國的新出生人口達不到這個數量,我國人口數量很可能會開始減少。如果按照人均80歲的壽命去計算,到2040年後我國人口幾乎一定進入加速減少周期。

人口老齡化、人口減少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生產力的下降,意味著需求的減少。很多人說,以後都機械化、智能化了,生產力根本不會下降。錯!因為未來隨著大數據、智能化的發展,生產力是根據需求發展的,人口老齡化、人口下降的結果就是需求減少,需求減少生產力必然減少,生產力減少國力必然減弱。

美國、日本、歐洲,這些國家為什麼經濟總是陷入停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進入了老齡化階段,需求減少了,國力增長就遇到瓶頸了。

問題嚴不嚴重?這是顯而易見的!

很多人不明白人口與國家生產力之間的關係,也不懂人口對我國現在和未來意味著什麼。那麼,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在這裡就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係作個簡單科普。

生產力應該主要包括三要素:人口、科技和生產資料。其中,人口的勞動生產和需求的本源,是社會生產力的的最根本要素之一,也是排在第一重要的生產要素。沒有人,一切都免談。另外兩個要素是科技和生產資料。其中,科技是提升生產效率的工具,它對生產力的影響主要是指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資料是指用於生產的一切物質要素,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工具、原料等等,這些都是生產資料。

在這三要素中,人口是最根本的,因為人是需求的起點,也是勞動的起點,所以物質生產最終是起始於人終於人。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就不可能有那麼大的需求,也就不可能有那麼大的生產力。雖然,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會帶來生產效率的大革命,但由於生產力起始於人的需求這個根本元素沒變,所以生產力的基礎依然是人,並不會因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帶來根本性改變。

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我們才可以認為,如果人口不能保持一定規模就沒有需求的保證,沒有需求的保證,未來就是滿地都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也解決不了經濟衰退問題。所以,這就是人口問題給中國經濟未來帶來的巨大而嚴重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失,這也是近幾年我國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和我國在研究延遲退休政策的根本原因。2017年6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中國財富論壇上的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到2010年達到峰值,所以2010年就成為了中國的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的含義,就是人口紅利達到了峰值,從此以後轉入負的紅利。

從這一數據也再次看出,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至少在2010年就開始呼籲放開計劃生育的時間判斷是準確的,由此也說明我們2015年才全面放開二胎是政策晚了至少五年。事實上,占豪主張應全面放開生育,甚至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採取鼓勵生育的政策。

那麼,可能會有人有疑問,為何我們人口紅利消失了,我們國家的經濟還能保持增長並且是可持續增長呢?針對這一點,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之前也分析過多次。中國經濟之所以在人口紅利後還能保持中高速增長,並且還有二十年甚至更長的中高速增長周期,原因是我們還有五大動力源:

一、中國整體科技水平較低,人均生產率低,提升科技水平就可以繼續大幅提升生產力。

過去些年,我國為啥科技水平低還能發展到現在的經濟規模?根本原因就是我們人口多,巨大的人口紅利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如果我們不是十多億的人口,我們不可能迸發出如此巨大的生產能力。說得不客氣一點,若非西方沒有經歷過十多億人口經濟是怎麼發展的,如果他們知道中國竟然發展得如此之快,他們一定不會讓中國加入WTO,中國的生產力發展也不可能像現在這麼快。

所以,我們今天的國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國家10億以上的人口。而未來,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就是我國人均生產率提升的根本,我國人均生產率提升就是我國GDP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最終,還是因為我們人口多,才有機會通過提高科技水平從而大幅提升人均生產率,並最終實現綜合國力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還處在城市化進程之中,城市化進程會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

我國截至到2016年城鎮化率57.35%,但城鎮戶口的人口卻只有41.2%,中國城市化進程至少還有20年。這20年,可以創造多少需求不言自明了,這個需求就是經濟的增長動力和空間。而且,中國走得還是城市化群的路線,城市化群發展邏輯下的經濟模式與西方的傳統經驗是不太一樣的,所以這個迸發預期會高於傳統西方經濟學的預期。

三、我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有巨大提升空間,這會拉動經濟增長。

我國不但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遷移會帶來大量需求,我國老百姓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本身還有很大空間,這個提升的過程會創造大量需求,這個需求就會拉動經濟持續增長。

四、我國中西部基礎設施還較為落後,有巨大發展空間。

相比東部,我國中西部的基礎設施也是相對落後的,如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我國經濟必然向西發展,發展必然首先發展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投資也是巨大的經濟增長動力。

五、農村資源融入市場帶來的經濟增長。

農村人口到城市會帶來新增的服務業勞動力和需求,這相當於人口勞動力和需求力的挖掘潛力;農村的土地、宅基地都融入到經濟循環中,相當於投入大生產的生產資料大幅增加,所以農村資源融入市場會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另一個動力源。

這五大動力,決定了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還是有可持續力的,也正是這可持續力,使得我們雖然人口紅利消失了,我們由於還有這五大動力支撐,宏觀經濟才沒有陷入衰退。在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看來,如果沒有這些,我國根本邁不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紅利消失對外向型經濟的打擊就能壓死我們,我們根本沒有那麼大的迴旋空間。

然而,這五大動力源,也不能掩蓋我們在人口上出現的危機。因為,我國老齡化時代的加速到來,必然會拖經濟增長的後腿。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如果不採取政策對沖,拖著的後腿會越來越重,而上述五大動力源的動力會被消耗,20年後這5大動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我們的人口危機也到了最嚴重的時候,我國經濟增長將會逐漸陷入困難。

基於上述邏輯,占豪自2010年多次呼籲,我國應將計劃生育改為「全國人口戰略管理」,並專門在大學開闢人口與宏觀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的學科,建立測算模型,用超級計算機從數據上去測算我國人口增長、結構與我國經濟之間關係,並且測算人口、科技和生產資料需要保證多少才能保持經濟增長。這個學科,會為我國未來宏觀政策提供很重要的指導,能夠對宏觀經濟的目標、任務進行科學量化。然而,事實是,我們的相關部門在這塊的認識是欠缺的,甚至在我國人口政策改變前還有很多人認為不應該改變計劃生育政策,這些都是錯誤的。當年小平說計劃生育政策30年不變,從1980年到2010年正好也30年了。

在占豪看來,考慮到我國人口減少將會在2030年後不斷加速,現階段我們有必要更加放開人口政策,並且要根據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對結婚和生育進行鼓勵,促進我國人口的增長,以對沖2030年後我國人口快速減少的趨勢。

這種政策,如果現在不做,未來我們一定會後悔!因為,歐美髮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現實告訴我們,後城市化、後工業化時代的人,出生率會非常低,由於生活壓力、生活品質的需求,年輕人生孩子的願望會非常低,到時候你就是大力鼓勵也沒人願意多生。以日本為例,日本只是在1952年至1974年實施了22年的相對寬鬆的計劃生育,並從1990年代初開始鼓勵生育,但日本至今仍未擺脫人口衰退的泥潭,而人口的衰退一直抑制著日本經濟的增長。

而且,如果現在我們不進行政策對沖,到了2030年後適齡生育的人口基數都不夠,就是再鼓勵效果也不會好。直白說,就是如果現在不去改政策對沖一二十年後的我國人口危機,時機過了,一二十年後我們將很難應對經濟增長陷入瓶頸的壓力,或者說經濟問題到了2030年後會越來越嚴重,2040年後甚至可能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

為了避免2030年後宏觀經濟的增長壓力,為了避免2040年後可能爆發的經濟危機,我們需要在現階段進行政策對沖,進一步放鬆人口政策,鼓勵生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占豪 的精彩文章:

周總理誕辰120周年,他們送這份禮物?原因讓人淚目
碰瓷中國很好玩?如今,這國丟臉丟大發了!

TAG:占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