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軍隊上到將軍下到士兵,為何極少出現「大腹便便」?

日本軍隊上到將軍下到士兵,為何極少出現「大腹便便」?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1.2人的武裝力量,成功嚇跑近30萬人的國民革命東北邊防軍,在此後短短一年的時間,這數萬日寇部隊,一路南下,最終打到盧溝橋停止。

然而讓人感覺恥辱的是,日軍停止並非是因為損失慘重,而是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停戰協議(《上海停戰協定》),名義上雖然是停戰協議,實際上這份協議,與慈禧割地求和的賣國條約,並沒有什麼太大差別。

《上海停戰協議》內容為:划上海為非武裝區,國民黨軍隊不得在上海、蘇州、崑山一帶留有任何駐軍,相反,日本則可以在上述地方大規模駐軍,且國民政府還需提供必要的優先權。最終國民黨政府同意該條約,史稱《上海停戰協議》

日軍之所以選擇與中國簽訂停戰協議,原因有二:第一,日軍發動對上海的戰爭之後,英、法、德、美等國紛紛集結軍隊,準備抵抗日寇,因為上海是他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且上海深水港口極其重要,如日軍佔領上海,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這些人召開國聯大會,欲聯合各國軍事力量,對敵(日)展開軍事打擊,並非是因為與國民政府交好,幫助蔣介石,而是為了自家的經濟而已,因此日軍不得不考慮國聯軍的武裝力量。

二:當時日寇剛剛入侵東北不久,滿蒙地區尚未穩定,如日軍不顧國聯的警告,再一次向上海發起進攻,那麼國聯將不會承認日本在滿蒙地區的合法地位,鑒於此,日軍與國民政府簽訂停戰條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直到1937年,日軍穩固西方列強關係及穩固滿蒙地區殖民統治地位後,日軍舉起了全面侵華的大旗,8年的抗戰,中國為此付出了3500餘萬人的生命,日寇對中國這片土地,造成的損失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反思人口不過億,軍隊不過百萬的日寇,為何會把地大物博,擁有四萬萬人口的中國打的一敗塗地,而不是每天看著所謂的抗日神劇,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二戰時期,日陸海空三軍,上至將軍下至士兵,似乎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大腹便便之輩,有網友曾評論說:「日軍戰鬥力之強,從多個方面就能體現出來,沒有大腹便便就是其中之一的表現。」

當然這裡所說的並不是全部,而是極少數的存在,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國家都是極少見的,這並非日本人體質好,而是與日軍制度有關。

據文獻資料記載,自從明治維新起,日軍就開始西化,這種西化並不是全面的西化,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在日軍內部,一直提倡「質大於量」說法,為培養精銳,日軍規定所有的中級軍官必須從最底層做起,一步登天在日軍內部不存在。

同時中級軍官每一年必須進行戰術考核、技能考核,如成績不合格,便被列入觀察期,一年之內再一次考察,如未通過,則自動降擋,除了文化科目,作為軍人的必備的體能自然是不能少。長跑短、搏擊、射擊等科目是必備。

如要出人頭地,你自身的付出必定是別人的百倍甚至千倍,這也是為什麼1920年前後,日本軍事教育,能在短短數年時間稱霸亞洲的因素之一,當時日本軍校一度是全亞洲的求學聖地。

基於上述種種,擁有「大腹便便」的日本軍人是極難在日本軍界混下去的,由於有尚武精神加上日本軍部各項文化、軍事技能考核,想吃成一個大胖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大腹便便」在日部隊中極少看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書記載 的精彩文章:

1956年,中國為何推行簡體字?時隔70年,專家:恢復繁體字
蔣介石後代過的如何?一家人為了一本日記,反目成仇打官司

TAG:史書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