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天下將治,篤實之風盛行;天下將亂,則詭譎之風盛行。

看一個朝代興衰成敗,就看是哪些人站在朝堂上。朝代將興,則滿朝都是忠烈之臣。比如李世民時期的大唐,漢高祖開國時期的大漢,仁宗時期的大宋等等。基本上朝堂上是以忠臣為主,甚至難以找到奸臣的影子。當國家將敗了,則滿朝都是詭譎之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宋徽宗時期,把持朝政的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無一不奸。所以最後宋徽宗被囚禁到五國城去了。

那麼在大明朝有一個特殊的時期,朝堂基本被詭譎之臣佔領了。

那麼到底何為詭譎之臣呢?簡單說,就是大奸若忠,大詐若直。

說道大詐若直呢,本文的主角就要閃亮登場了。此人就是李三才。

1.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時期,就會出現這樣一批人。他們外唱堯舜之歌,內行桀紂之事。但是,他們又非常重視自己的名譽,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也會經常做一些小慈善,行一些小恩惠,為官一方,甚至還為百姓做一些好事情。李三才正是這樣一個人。

他在淮揚任職期間,以減輕百姓負擔為名,多次上書萬曆皇帝,痛陳礦稅之害,直接要求皇帝取消礦稅。

許多人對於礦稅都說不太清楚。其實礦稅是什麼呢?往淺了說,就算是工商稅吧。多對商人收稅,國庫就會充盈,否則萬曆皇帝怎麼進行「三大征」?要知道,萬曆當朝的時候,遼東邊關的兵餉是充盈的,這其中,礦稅功不可沒。而且礦稅多是針對大商人大地主階級,所以對於農民來說,他們的負擔並不重。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麼多人反對礦稅呢?原因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啊。你收礦稅收的是利益集團的,這批人都是有權有勢之人,所以一定會想盡辦法對抗朝廷的。而李三才正是這批人的代言人。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顧憲成(1550年-1612年)_圖

那麼李三才就不怕得罪萬曆皇帝嗎?這恰恰就是他的高明詭譎之處。

李三才審時度勢,他知道這批利益集團的勢力大得很,而且是抱成團的,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東林黨。

東林黨的創始人顧憲成跟李三才是一個路數,更是把滿嘴堯舜之言包裝成草根愛國的拳拳赤子之心。要不怎麼能喊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口號呢。這正是:不怕流氓會武術,就怕流氓有文化。

那麼對於李三才的上書,萬曆皇帝是怎麼回應的呢?他就一招,不回應。

為什麼皇帝不回應呢?因為他知道,礦稅的確存在著問題。但是,他還不能取消。雖然表面看,礦稅徵得不合理,但實際上又非常合理。這些大利益集團對老百姓巧取豪奪,強征他們搜刮來的民脂民膏,難道不應該嗎?

既然礦稅主要針對的是利益集團,那麼李三才如何收買普通百姓的人心呢?他就跟百姓說,大家看,要不是皇帝徵收這些鄉紳土豪的礦稅,他們也可以拿出錢來給你們做做慈善做做福利呀,至少也不會搜刮你們呀。讓他這麼一解釋,好像老百姓被利益集團剪羊毛割韭菜都是皇帝鬧的似的。

可畢竟老百姓是最容易煽動的。李三才這麼一說,老百姓就都信了。加上他平時特別善於施一些小恩小惠,所以在百姓中頗有些賢名啊。

既然是百姓眼中的好官,那平時就要擺出一個清廉的樣子來。於是,他每次待客總是把桌子擺在院子里,讓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就這樣,東林黨的創始人就要來訪問他來了。

兩個萬曆朝最偉大的詭譎之人,即將迎來他們穿越小半個中國的第一次握手。

2.

顧憲成要來拜訪李三才了。都是百姓眼中著名的賢人。這次見面一定要好好造勢了。

終於,顧憲成來了。

李三才請來兩個百姓中有身份的人來作陪。為什麼不請官員呢?當然了,親民嘛。

酒席就擺在院子里。大門敞開,讓所有的老百姓都來看看,什麼叫做最清廉的飯菜。

的確清廉啊,一共就四個青菜。不過,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

兩個百姓吃完飯美滋滋走了。關鍵不在於吃什麼,而是李三才請咱作陪,倍兒有面。

老百姓該看的全看了。剩下的事情,就是關上門說咱們自己的事情了。

二人相見恨晚,交談甚歡。

第二天,李三才請顧憲成去下館子了。當然,館子也有許多種類,最高級的一類就是會館。淮安會館很有名。到了會館,都不用李三才吩咐,一桌子菜就上齊了。就算顧憲成吃過見過,也有些驚呆了。

他就問:昨天咱們吃得那麼清淡,今天為何這般奢華?

李三才說:昨天那飯是看的,今天這飯是吃的。

吃完飯一結賬這頓飯花了2000兩銀子。

東林黨明一套暗一套、朝上一套朝下一套的作風讓萬曆皇帝實在受不了了,於是他決定任命一個新的內閣首輔。此人就是李三才的老師王錫爵。

王錫爵是一個剛直不阿的人。正因如此,他深知朝廷上下已經成了東林黨的天下了。況且東林黨耳目眾多,越是口是心非之人,越是怕別人背後議論,因此東林黨收集言論、排除異己的手段並不遜色於東西二廠。

王錫爵不是不想給萬曆皇帝排憂解難,可關鍵是他不敢去呀。他去了就等於把自己架到了東林黨的火爐子上烤。

可是不去吧又覺得愧對萬里皇帝對自己的信任。於是他決定秘密給皇帝出一個主意,自己就不去了。

王錫爵給皇帝出了個什麼主意呢?

他信中說:對於彈劾奏章,一概留中不發,就當是禽鳥之音。

按說,王錫爵派人給皇帝送信,此事做得已經很秘密了。可再秘密的事,哪逃得過李三才的耳目啊?

雖然說,王錫爵是李三才的老師,可二人卻完全是兩條道上跑得人。李三才一想,這個王錫爵平時說話就是一個直來直去的人,他該不會信里說我什麼壞話吧。那不行,我要想辦法看看這封信。

送信人路過淮安時,李三才假裝來了一個偶遇。然後說,既然是老師家來的人,我也要儘儘地主之誼呀。

本來送信人是有所提防,但他哪裡是李三才的對手。一番花言巧語,送信人覺得,要是不吃李三才這頓飯,自己還是人嗎?

既然吃飯,就好辦了。一頓酒,送信人就醉得不省人事了。

李三才把信件打開了。一看,好啊,你罵朝廷大臣都是禽鳥。這就好辦了。

送信人第二天高高興興上路了。可是,他的信還沒有到,李三才的小道消息已經傳遍了朝廷上下。大家都知道王錫爵罵他們是禽鳥的事情了。於是紛紛奏本,彈劾王錫爵。

萬曆皇帝就這麼默默聽著,他也不表態。等大家都說完了,萬曆皇帝說,那就讓李三才入內閣吧。大家都討論一下。

皇帝的話頓時讓大家愣住了。

3.

之後幾天的朝堂上,針對李三才展開了大辯論。

因為朝廷上除了東林黨人,還有許多非東林黨人,其中浙黨算是勢力稍強的一派。

工部郎中邵輔忠打響了反李第一槍。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十二月,邵輔忠上折參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詐以直。此人可用五字概括之:貪、偽、陰、霸、奸。

浙黨的發難,引來東林黨朝野的強烈反擊。為什麼是朝野呢?對啊,朝廷上有東林黨重要人物葉向高,在野的有東林黨實際領袖顧憲成啊。

大辯論持續了好多天。事實上,東林黨人並不知道,此次大辯論其實是萬曆皇帝跟浙黨玩得一個計謀。

都說東林黨遍布朝野,可是到底誰是東林黨,東林黨勢力到底有多大,萬曆皇帝也沒有底。這不,萬曆皇帝就來了一個打蛇打七寸,這個李三才其實就是東林黨的精神領袖,所以拿他做局,正是東林黨的七寸!

辯論了好多天,萬曆皇帝把東林黨的勢力基本也摸清楚了。

特別是顧憲成的暴露,讓萬里皇帝非常震驚。顧憲成乃是一個平頭百姓,居然能遙控著朝廷的大學士葉向高,這不就是天地會的陳近南嘛。

時間一長,李三才終於看出了萬曆皇帝的真實意圖。於是,他馬上做了一個以退為進的決策,那就是辭職下野。

這場大辯論,最終以李三才的辭職結束了。

雖然李三才暫時退到了幕後,但萬曆皇帝還是看到了東林黨尾大不掉的危害。於是,他下決心要壯大非東林黨的勢力。

雖然說,浙黨勢力也不小,但要制衡東林黨顯然還有些稚嫩。那麼在這個時候,魏忠賢與崔呈秀出場了。此二人迅速強化了東西二廠,其實此二廠的職責很明確,就是針對官員的,基本上就是以制衡東林黨為主。魏忠賢與崔呈秀也是一個在後指揮,一個前面衝鋒陷陣。崔呈秀出任左都御史兼兵部尚書,專門負責懲治腐敗,給口是心非、結黨營私的東林黨沉重的打擊。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東林點將錄_圖

而萬曆皇帝呢?他對於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假裝視而不見。而事實上,閹黨掌握著許多實權機構,甚至可以這樣說,閹黨對東林黨的打擊就是萬曆皇帝默許授意的。

表面看,這是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實則是皇帝與利益集團之爭。所以萬曆皇帝在位時期,國庫始終是充盈的。這也保證了遼東大明對陣後金始終不落下風。

那麼萬曆皇帝死後,天啟帝開始時候,還是想再次啟用東林黨的李三才出任南京的吏部尚書。李三才還沒有上任就給死了。那麼之後不久,魏忠賢編了一部《東林點將錄》,第一名就是赫赫有名的李三才,號托塔天王。葉向高就是天魁星及時雨。

可惜,天啟時間不長就駕崩了。崇禎皇帝上台後,殺了魏忠賢,取消了礦稅。從此國庫日漸空虛,再也不能支撐遼東巨大的軍費了。

【風林話古論今 專欄】每周一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 文:風林秀

文字由歷史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此人大奸似忠大詐若直,朝堂進言既不怕得罪皇帝,還懂收買民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唐朝與阿拉伯一場大戰,戰後看似沒影響,實則徹底改變西域的命運
《虎嘯龍吟》劇情靠譜嗎,正史里司馬懿是自願謀反還是被逼謀反呢

TAG:歷史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