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別說我是納粹幫凶!波蘭「凈化」歷史背後的民族主義

別說我是納粹幫凶!波蘭「凈化」歷史背後的民族主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領土被德軍侵佔,納粹當局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座死亡集中營,包括猶太人和非猶太波蘭公民在內的數百萬人被屠殺。波蘭扮演的歷史角色顯然是受害者而非劊子手,但在進入21世紀後,他們似乎還希望能從痛苦的戰爭記憶中獲得政治或道德上的利益。

上周,波蘭議會通過一項有關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法案,內容是禁止使用「波蘭集中營」等說法、禁止暗示波蘭直接或間接參與屠殺猶太人,違者可處最多三年監禁。現在,波蘭總統杜達可以在三周內正式簽署這項有爭議的法案,也可退回給議會,或者交給憲法法院裁決。杜達此前曾表示過對法案的支持。

在波蘭政府看來,用「波蘭」作為臭名昭著的集中營的前綴詞不夠準確,因為這些集中營由納粹建造和運營,與波蘭沒有直接關係;波蘭政府沒有向納粹投降,更沒有與納粹合作過,指責波蘭為「納粹幫凶」的人理應受到懲罰。

但以色列、美國和歐盟都表示反對波蘭的新法案,認定波蘭政府存在扭曲歷史、打壓言論自由的嫌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月27日說,波蘭的新法案「毫無根據」,他「強烈反對」。他說:「人們不應該改變歷史,更不該否認大屠殺。」他責成以色列駐波蘭大使與波蘭政府交涉,要求修改這一法案。

1月27日,位於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解放73周年的儀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沒有人可以否認波蘭曾經遭受的苦難。據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數據,至少有300萬波蘭猶太人和190萬非猶太波蘭公民在二戰期間被殺害。而且,波蘭人不止是受害者,也是施救者。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中,6706名波蘭人被認定從大屠殺中拯救過猶太人,是「正義的化身」。這一數字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佔全部人數的四分之一。

但在目擊者眼中,歷史還存在著另一面:當年也有許多波蘭人將猶太人出賣給納粹當局,掠奪他們的財產,甚至直接殺害他們。據新華社報道,波蘭民間此前一直對二戰期間的反猶主義?諱莫如深,直到2000年,波蘭裔美國社會學家格羅斯發表的非虛構性作品《鄰人》回顧了一段波蘭人殺害猶太人的歷史,這才引發了波蘭社會的反思和政府的道歉。

相關閱讀:從《鄰人》說起:波蘭議會立法擬禁止指責波蘭人參與納粹屠猶是否認歷史嗎??

值得注意的是,與總理內塔尼亞胡咄咄逼人的表態不同,以色列《國土報》的一篇評論文章就指出,務必要對個別波蘭人和當時波蘭政府的行為加以區分。當時流亡於倫敦的波蘭政府從未與德國人合作,而是一直抵抗至二戰結束。新法案最大的爭議在於,當一部分波蘭人出賣了猶太人時,波蘭這個國家是否該被視為犯下大屠殺罪行的兇手,而這也就是波蘭政府試圖澄清的內容。

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表態稱,把集中營叫作「波蘭死亡集中營」是存在誤解的說法,但應對這種誤解的方案應該是說教,而不是把人送進監獄。德國外交部長加布里埃爾也大度地表示,波蘭可以把二戰大屠殺的罪責都推到納粹德國身上。他在2月3日發表的聲明中說,當年的有組織大屠殺「都是我們國家做的,沒有其他人參與」,個別合作方的參與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在最新的表態中,法律與公正黨仍在為新法案的合理性辯護。2月3日,該黨主席卡欽斯基對波蘭國家電台表示,外界對法案的解讀是錯誤的。他強調法案認定的罪行是把波蘭這個國家看作犯罪主體,而不是要懲罰「在波蘭某地有猶太人被殺」這樣的敘述。卡欽斯基說,他對這樣個別的殺戮行為表示痛苦、遺憾和羞愧,同時強調波蘭從來沒有否認過此類事件的發生。

法律與公正黨主席卡欽斯基

不過,波蘭執政黨與新法案引發的爭議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華盛頓郵報》介紹說,波蘭政府曾經推出政策用來對外宣傳波蘭遭受的苦難,盡量減少提及波蘭的共謀或犯罪行為,以重塑波蘭對過去的理解和記憶,鞏固目前的政治地位。 

進入21世紀以來,波蘭一再要求德國繼續對二戰進行賠償。2007年,波蘭以在二戰中遭受嚴重損失為由,在歐盟投票權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爭論不休。2015年重新上台的法律與公正黨繼續強化了這一理念。2016年1月,杜達總統要求波蘭外交部重新評估頒發給社會學家格羅斯的優異獎,因為後者曾經寫過,「被波蘭人殺害的猶太人數量超過了波蘭人所殺的德國人數量」。

由此可見,雖然波蘭的新法案豁免了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但這兩個領域內的自由表達勢必也會遭受打壓。對此,BBC提出了這些疑問:誰能決定什麼是藝術創作?什麼是學術研究?教師和記者屬於被豁免的人士嗎?當博士生接受波蘭政府資助研究歷史時,哪怕沒有紙面上的禁令,他還能跨越這條不成文的界限嗎?

法律與公正黨並非反猶主義政黨。杜達的妻子就有猶太血統,他還曾在訪問以色列期間稱讚猶太文化在波蘭的積極意義。然而,民族主義政策卻給反猶主義滋生提供了土壤。《紐約》雜誌的一篇文章稱,該黨將歷史修正主義作為愛國主義的一種表達方式,這讓波蘭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該黨最終於2015年登上執政寶座。去年11月,華沙就在民族主義情緒下爆發了反猶太遊行,吸引了成千上萬年輕的右翼人士和新法西斯分子。一些人擔心,新的法律只會加劇波蘭猶太人的恐懼。

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

彭博社的一篇專欄指出,類似波蘭這樣的爭論不可避免,因為二戰歷史比任何其他歷史事件都更能形成國家的民族認同。記憶容易被武裝化,卻難以回歸自省。

波蘭政府對否認大屠殺幫凶角色的痴迷,除了修正主義本身的含義外,也凸顯出世界各地右翼民族主義新浪潮的一個共同主題:如強迫症一般「凈化過去」的願望。在波蘭,右翼民族主義者說「我們根本沒有做錯什麼」;在歐洲,這些人否認曾與第三帝國合作;在印度,這些人審查書籍和電影,來反映印度民族主義的神話;在美國,他們正努力恢復邦聯的概念、淡化奴隸制度的恐怖,並且否認種族不平等的現實。

與總處在「民族主義者」爭議漩渦中心的特朗普相比,他的前任奧巴馬雖然不像這位「推特總統」一樣口無遮攔,但也曾因失言引起過一場與波蘭的小型外交危機。2012年,在把二戰時期的集中營稱作「波蘭集中營」後,他迅速道歉並致信時任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要是放在今後,等到波蘭的新法律通過,在這個國家像奧巴馬這樣說話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漫威一天發了兩個好消息 等不及要看《黑豹》和《蟻人2》了
日本機器人真的太慘了……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