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是他和她,這次扮演了「臭味相投」的「父女」!

還是他和她,這次扮演了「臭味相投」的「父女」!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這部電影?

筆者想了很多,最終覺得,可能是由於印度張揚的民族性格使得觀眾有酣暢淋漓的情緒釋放感吧。

何出此言呢?這種張揚體現在片中,就是人物內心情緒的外化,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最忍辱負重的母親,內心裡也只壓抑了一件事,卻也是她最得意的隱瞞尹希婭出生時的坎坷一事,其他人內心裡則毫無重負,尤其是尹希婭則直接將自己的內心感受都化為歌曲唱了出來。

甚至在筆者看來,片中幾次音樂在渲染情緒時,由於情節張力不足,直接引發了對情節的過度消費,使得影片節奏拖沓。

影片剛一開始便用音樂給予尹希婭唱歌夢想之高尚這一主角光環。她堅守夢想的動力,從台詞「我要讓全世界都知道,我是最棒的歌手」看出是來自對出名和榮譽的渴望,又或者是來自由出名所帶來的逃離父親的機會。這些實際上是非常空洞的,或者是外在的。

我們知道,夏克提·庫馬爾早些年創作出來了走心慢歌且為人讚歎,而到十年之後,卻走向了快節奏舞曲風格,這是否可以理解為他對初心的摒棄而走向媚俗?設想一下,如果尹希婭在這方面上有過掙扎而最終仍然堅守初心,這種內心的掙扎是否能為情緒的宣揚作更有張力的情節鋪墊呢?

然後,音樂數量上已經不如《摔爸》更能收的住了,如果說是題材所致,那是否可以不將尹希婭作為第一視角呢?加入一層敘事者的角度,將幾次唱歌作為情節而不是情緒的渲染。

這種張揚的民族文化還體現在對高飽和度色彩的大膽運用、對人臉特寫鏡頭的偏愛、畫面造型呈現上的「繁盛之美」以及音樂與敘事的結合等。色彩的張揚體現在絢麗多彩的服飾和五顏六色的場景上,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衝擊、營造了酣暢的氛圍。

片中多次出現舞台場景,不論是小女孩獨自在家時的幻想還是他在錄音棚唱歌時,MTV化的鏡頭語言使得觀眾忽略劇情也足以享受一場視聽盛宴,像極了中國現在很多綜藝節目。

另外,影片熱衷運用的對錶情的特寫鏡頭,將人的主觀意識活動精確濃烈的傳達出來,且在敘事方面始終都跟隨尹希婭的視角,觀眾自然能輕易的進入到小尹的音樂夢想中並與之共命運。

另外,音樂將人物內心的獨白外化,不論是小尹的音樂夢想還是對母親的愛,都能從歌詞中更為具體的體會。凡此種種,共同營造了這部典型的印度電影的整體風格。

由此筆者總結出來,這部影片的本質其實並非某種觀念的傳達或探討,而是觀影時極致情感的釋放,這種極致情感的釋放也稱為「觀影時的共情最大化」,它彰顯了印度電影獨有的「極致、熱烈、直白、飽滿」,因此,就連宏大、多義的主題實際上都是在為情緒的鋪陳服務,一步一步的羅列與鋪陳最終達到情緒的高潮。

反過來,雖然這部影片涉及了家暴、男權等現實問題但它其實並沒有反思,父親的缺點毋庸置疑,被視為影片第一大反派,那女兒身上的暴力元素(生氣時打牆)呢?在欽騰給她手機卻說沒有話費時,她的反應是責罵欽騰,這種自我中心主義呢?輔導班上老師的丈夫說妻子打他更多算什麼?夏克提·庫馬爾在辦公室打人呢?

另外一個方面使得很多人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在筆者看來,在我們觀看印度歌舞片時,也許產生了一種民族優越,不然為什麼我們對片中人物的印象是「很可愛」呢?看美國大片絕對不會用「可愛」來形容人物吧?它沒有給智商情商帶來任何挑戰,自然博得大眾歡心。

夏克提·馬庫爾和尹希婭什麼關係?

阿米爾汗的形象顛覆了上一部出演作品《摔跤吧!爸爸》的完美人設,在這部影片中,他塑造的夏克提·庫馬爾脾氣暴躁而又直接,曾寫出沁人心脾的優秀之作,後迎合潮流而改風格,在歌壇多年卻未能獲獎,仍一直追求。對照尹希婭的人設,她自己寫歌,博得大眾心水,一直追求成名卻遭受百般阻撓,脾氣暴躁而直接毫無掩飾,衝動時做事不經大腦。

再看他們的對手戲,尹希婭去錄歌時,夏克提·庫馬爾找回了07年的自己,找到了第一次錄歌時的感覺,彷彿在說尹希婭就是當年的自己。夏克提還曾說「我們兩個的經歷很像」然後列舉了電影圈多次提名他卻從來不頒獎給他,在包括機場離別時的溫情脈脈,都讓人覺得他們倆是失散多年的父女吧?

影片除了風格特徵,哪些地方還有待完善?

影片有非常重要的兩場戲,但他們卻都具備混淆視聽的潛質。

第一場戲是女兒帶回離婚協議書,母親說「我父親沒問過我要不要結婚,我女兒沒問過我要不要離婚」,另外一場戲是登機時,母親簽署了離婚協議書,我們以為這兩場戲的對接完成了母親的人物弧光和成長,蛻變為獨立自主的女人。

但實際上,第一場戲的結果,並不是女兒尊重母親「不想離婚」的意見而放棄協議書,而是母親認為最重要的是女兒沒有經濟能力讓她自己完成學業獲得社會認可才強制她接受命運,所以這一處並非母親對男女地位的覺悟而恰恰是出於男權觀念之下的對女兒的愛。

第二場,母親簽署離婚,也是因為父親扔掉了尹希婭唯一的專屬吉他,而決議要離開,故也是出去對女兒的愛,所以,在這部影片中,很遺憾的是沒有人物的成長,即便是尹希婭突破重重阻撓最終「得獎」那也只是掃除了障礙,很難說人物自身有任何成長。

影片有的地方,筆者認為是劇情上的BUG。

女兒聽了姑奶奶講述的母親曾經為了生下她而戰鬥,遂決定放棄唱歌夢想來保住父母的婚姻,這在筆者看來稍顯牽強。首先是母親不離婚的原因是希望能保住經濟來源讓女兒上學,別忘了尹希婭從6歲開始學習彈吉他到現在,說明學習和唱歌夢想並非是絕對的衝突的,女兒決絕的放棄似乎更多是為了營造苦情氛圍的劇作技巧吧。

再者,尹希婭如果了解自己的父親,那為何還會讓父親看到自己的電腦呢?(我們可以用「生活嘛,什麼都有可能」來為其辯解,但這種感受的根源來自哪裡呢?)

其實,影片雖然注重細節但其實感情上稱不上是涓涓流水般細膩,癥結在於其主題的宏大、多義與單個片段的極其張揚的單義性以及情緒的方向設定太過明顯之間的矛盾,也由此導致了影片的連貫性受到質疑。

影片最出彩動人的是?

朋克媽媽!

母親深受沒文化所帶來一切歧視、家庭地位低下、被丈夫毆打和唾棄等傷痛的侵蝕,堅持為了讓女兒上學而一直忍受一個暴躁、沒人性的丈夫,她雖然否認這種觀念可對經濟來源的依賴使得她接受命運的安排,與此同時,她偷偷培養並支持著女兒的音樂夢想,讓女兒能同時在兩種價值觀念中遊刃有餘的生活。

機場與丈夫對峙是媽媽的高光時刻!

「總感覺好曲子都讓他混音給混壞了」這一重要轉折點也是來自媽媽之口。

「媽媽其實挺朋克的!」

嗯,同意,很喜歡這個人設,或許,媽媽的形象可以寫個續集。

F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人榜 的精彩文章:

TAG:影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