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有人是會為情所困直到絕經的

你知道有人是會為情所困直到絕經的

曾經有個約會對象跟我說,你實在是一個很得體的女朋友,連撒嬌都適可而止,但其實有時候我真的挺想你無理取鬧一下的。

這話很有意思。當然,我的重點並不在於直男對於戀愛中的女性的刻板印象,而是……其實我覺得這句話點到了我一直以來的情感盲區。

比如跟我家太后逛街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特別能感同身受一般直男陪女朋友買衣服的痛苦,我家太后、或者我的一些小姑娘女朋友們跟我鬧情緒需要我賠笑臉賠不是逗她們開心的時候,我也能體會到一般小男孩兒面對小作怡情的女朋友時抓耳撓腮心浮氣躁的感覺,——真的,都是小祖宗們,太頭疼了,每當此時都會發自內心地覺得,通情達理、剋制情緒實在是一個人類最重要的美德。

去年七夕的時候我發了一條朋友圈,感慨其實愛情就是一種人際關係,婚姻是一種社會秩序,親密相處里避不開政治,感情問題最後都是面向自我的觀看,祝大家求仁得仁。從這字裡行間的嘚瑟勁兒大概就能感覺出來,我當時非常自信於我對感情、婚姻、親密關係、自我的理解。

但現在我覺得我的態度又有一些變化。(每當我開始否決自己、改變想法的時候,我都告訴自己,是因為我成長了,值得慶賀,來,跟自己high five一下,不斷推翻不斷重建,真他媽累真他媽爽啊。)我依然覺得愛情是一種人際關係,但就像其他的人際關係一樣,它既有普適性的一面,又極具特殊性。

在我看來,親密關係當然不是特指情侶關係,事實上,有一些極為親密的朋友、家人、無法歸類的人,你們之間的關係都是一種超越一般距離的親密關係。但是,不同的親密關係里,我們對彼此的期待其實是很不同的。

在一段互相化學反應強烈的浪漫親密關係里(俗稱談戀愛,看我們這種習慣性不說人話的人寫文章也是挺費勁的…),我們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溫和體貼講道理的好人,我們渴望一個完整的人,我們希望全方位地建立起親密與熟悉,想從裡到外地了解你,觸碰你,擁抱你,讀你像讀書,一字一句地讀都不夠,要一筆一划地讀。

我曾經發過一條抖機靈的微博,說,別人做錯了什麼事啊,要看到真實的你。那麼,戀愛就是這樁「錯事」,它開始的時候雙方都在孔雀開屏,竭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它進行的時候則要雙方赤誠相對,放棄展示,擁抱真實,——當然,別擔心,進行到後來,就又有了下一個階段,需要大家學習那在台上變戲法的人,任憑桌子上有多少窟窿多少機關,只要你桌布用好了,看起來都是一片花團錦簇,所謂過日子不要圖窮匕見是至理。

而且,說起來大家都嚮往成熟懂事體貼風趣溫和博學的伴侶,實際上自己真正喜歡的那一款,則各有各的奇形怪狀。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說,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如果把「家庭」置換成「情侶」,那麼其實幸福的情侶也是各有各的放飛。

張怡微寫過一篇文章,叫《男人為什麼愛潑婦》,講「河東獅吼」背後的故事,蘇東坡的好友陳季常家有悍妻,旁人都為他抱不平,他自己也半真半假地抱怨,結果真的臨到要把老婆告上公堂,他又心疼了,說那我不告了,說我家娘子雖然厲害,但跟我還是十分恩愛。那邊廂,當縣官老婆要為陳季常老婆出頭、要把陳季常流放三千里的時候,這位河東獅也忍不住說,三千里太遠了……你看,外人盡去義憤填膺他們的,其實人家夫妻倆打是親罵是愛,只不過是一種另類的調情。

愛情不是評三好學生,你五講四美溫良恭儉讓就能收穫感情的春天,恰恰相反,愛情照見的,往往是人們心中最為真實的需求,而這些需求,不見得都是能講出口的,它們有時候是隱秘的、上不了檯面的,所以有時候那些外人看上去不般配的情侶,可能背後恰恰有著最深的般配,他們身上的特質可能恰能滿足彼此的需要,只是這份需要不會被親密關係之外的人看到罷了。

比如我之前有個男生朋友,他和前女友分手的理由就是,她太給我空間給我自由了,不嫌棄我的體重、不嫌棄我犯懶不求上進、不給我提任何要求、接受我一切的樣子,我有點受不了。我聽得無比困惑乃至有些瞠目結舌,本能地覺得他在找借口。結果後來他的下一任女友,真的就是完全相反,處處嚴格約束他,要求他減肥,不減就分手,要求他好好學習好好找工作,感覺是那種蹬著高跟鞋氣勢騰騰擁有鋼鐵意志的都市麗人。誰能想到呢,看起來像「你是浪子別泊岸」的朋友,真的咬牙減了肥,努力畢了業,改頭換面,重新做人,並且顯然對自己的新面貌相當滿意,如今都已經快當爹了。

而我的另一位朋友,他的女友在我看來就是大小姐脾氣,嬌蠻任性,一有爭執就在社交網路上刷屏罵人,而他樂在其中,就喜歡女友這種張牙舞爪的樣子,覺得越看越喜歡,有時候甚至為了想看到女友生氣罵人的樣子故意做些錯事來招惹她,我們這群看客真的只有心中長嘆「你開心就好」的份兒。

我高中的時候,曾經把張愛玲的一部早期的短篇《殷寶灧送花樓會》改成舞台劇,這裡面的女主角殷寶灧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在我看來,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後來《色· 戒》里王佳芝的雛形。

殷寶灧也是戲劇社女主角,家世良好,光彩照人,追求者眾,而她偏偏看上了清貧古怪的教書匠羅先生,不僅如此,這位羅先生也早就結婚有孩子了。在殷寶灧的視角里,她和羅先生是一對註定要分開的苦命愛侶,他們發乎情止乎禮地相愛著,遊走在世俗道德的邊緣,光彩照人的她是羅先生艱苦清貧的生活里唯一一束陽光。這份使命感讓她戰慄又陶醉,她陶醉於自己的心碎和偉大里。

所以,當羅先生決定拋妻棄子地和殷寶灧在一起時,殷寶灧嚇的一下子齣戲了,瞬間回到現實,流露出對他真實的輕蔑:就憑你?

這個故事非常辛辣,但其實我覺得表演型人格並不是話劇女主角才有的,我們真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戲精的一面。有的人就是樂於扮演拯救者,有的人希望自己是照顧者,有的人想像自己是個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公主,就像一段關係里,有人願意當姐姐,有人願意當兒子,有人甚至願意當寵物,種種心理需求,都是不足為外人道也,但真實地存在於不同人的心中。

在感情面前,人人手裡都有一個現成的劇本,你是浪子我是岸,雙方劇本對上才有戲唱,不然雙方都嗷嗷待哺或者都想扮演拯救者,那就撞型了,只好一拍兩散。

之前經常看到一句話,Don』t wait for the right one, be the right one. 不要總是等待對的人,要去做那個對的人。對這句話的解讀往往非常容易走入勵志的雞湯,最後不是鼓勵你健身就是鼓勵你打扮變美,好一點的鼓勵你讀書,即便撥開消費主義的迷思,去看這種「自我提升」本身,其實也有陷阱。

在我看來,be the right one並不僅僅是指自我提升,更重要的是自我了解。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有怎樣的心理需求?你想要穩定還是想要刺激?你需要撫慰還是需要激勵?你想要什麼樣的親密關係?你需要一個讓你放鬆的人還是一個讓你激動的人?

一個人只有探索過自己,明確自己真實的心理需求,才會有自己樂在其中的親密關係。至於怎麼去了解自己呢,當然是實踐出真知。去和別人發生聯結、建立關係、擁抱不同類型的緣分吧,畢竟,不去情江慾海里滾一遭,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料,是想追求穩定溫馨的小日子,還是想體驗一場又一場偉大的冒險,在心碎與心碎之間獲得戰慄和愉悅呢。

去愛吧,誰知道你有沒有為情所困直到絕經的運氣呢。

定期唧唧歪歪:

新浪微博:@TheCommonReader

歡迎來玩兒:

更歡迎打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戀愛先生》不止有戀愛寶典,還有辛芷蕾的OL老爹裝!
在美國年薪10萬美元,他真的生活得不如豬!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