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飛吧,少年星!

中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飛吧,少年星!

2月2日15時51分,一顆小衛星搭載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顆重3千克的立方星,不但是我國第一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它還是一家商業航天公司研製完成的。

完成在軌測試後,「少年星一號」將面向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開放衛星通信資源,服務於全國中小學生,成為推動我國中小學航天科普教育實踐的一個全新支點。

承載「10萬+」夢想

「少年星一號」長10厘米、寬10厘米、高34厘米,重3千克,設計壽命一年,是「中國少年微星計劃」的重要成果。

該計劃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教育學會聯合發起,是首個組織中國青少年廣泛創意、動手設計、參與制作衛星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動。2016年4月該活動啟動後,共吸引了全國1000多所學校的超過10萬名中小學生參與衛星功能的創意設計。

2017年1月,中國少年微星計划進入「造星」環節,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等航天專家的指導和鼓勵下,學生代表完成了「少年星一號」原型樣星的研製與組裝。

此後,在原型樣星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投資企業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完成了衛星的專業研製和檢測。

「這顆衛星上天后,將實現UV頻段無線電存儲及轉發功能,並進行空間成像試驗、物聯網用戶鏈路驗證等。」九天微星創始人兼CEO謝濤說,「而這些衛星的操控將由學生參與。」

重新定義航天科普

有意思的是,「少年星一號」也是首個在發射前就收回了成本的衛星。圍繞「少年星一號」,九天微星開發了從課程、教具到測控站基礎設施的完整產品體系,這讓「少年星一號」有望重新定義我國航天科普教育場景。

目前,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少年星」測控主站已經建成,位於海南文昌中學、東莞科技館、鄭州四中、安徽太和三中的「少年星」測控分站也已完成建設,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北京市永泰小學等校的測控分站正在建設中。

而九天微星基於「少年星」研製與測控的中小學航天科普課程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立方星套件已更新至第四代,公司所開發的教育解決方案也走進了北京四中、海南文昌中學、鄭州第四中學等全國數十所名校。

「未來,所有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均可以開設衛星測控科普課程,讓同學們在教室里獲得天地互動的巔峰體驗,喚醒學生對未知以及未來的深層探索興趣,引導學生將視角由地面提升到太空,將思考的維度由個人和學校擴展到全人類,更有遠見地追逐有意義的學習。」九天微星聯合創始人兼COO彭媛媛說。

此外,九天微星還打算建設一個移動式的測控站,可以開到全國任何一個衛星過境的地方,把衛星測控的體驗帶給當地的孩子們。

「體制外」的「海盜」

九天微星教育事業部產品總監李天麒曾在體制內的航天科普崗位工作過五年,他坦言,商業機構開展航天科普,能發揮的作用可能比體制內更加積極。「體制內機構做科普,受到機制、經費等約束,區域性較強,可持續性卻不夠高,而且科普的內容也偏『標準化』一些,這些問題都是商業航天公司能夠避免的。」

這也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旗下投資平台中科創星所看重的優勢。成立於2015年6月的九天微星是中科創星的首個千萬元級別的天使輪投資項目,以衛星物聯網和航天太空教育兩大業務板塊雙輪驅動。

九天微星可能是中科創星拍得最快的一次「板」。從與創始人見面到做出投資決定,中科創星只用了一周時間。

此外,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了公司很多支持,公司聯合研究所共建的航天科普研學基地將於2018年中在西安落成。

「航天『國家隊』造衛星,追求的是萬無一失,但商業航天的理念是勇於創新、包容失敗的。」謝濤開玩笑說,「航天五院造的衛星,絕對不可能在我們這麼簡陋的倉庫里出廠。」

但這種小而靈活、允許試錯的模式,可能也正是依靠舉國體制、相對「封閉」的中國航天所需要的。

目前,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等國家均在積極推動商業航天發展。其中尤以美國商業航天發射活動次數遙遙領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美國商業航天企業的代表,已經開始積極與美國的「國家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展合作,涵蓋了航天產業的各個領域,迅速佔領世界最高水平。統計數字表明,2013~2016年,美國商業航天年均增速為22%。

在謝濤看來,商業航天的發展路徑是通過不斷降低成本,加快產品迭代周期,抓住市場機遇,解決「活下去」的問題,再實現小步快跑,促動技術的創新。「在星際大航海時代中,我們只有像『海盜』一樣,才能與『國家隊』一道,真正從創新源頭上與美國等航天科技強國競爭。」

來源:科學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邊界流入侵陸架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柔性人工視覺感知和存儲系統研究獲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