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兒推拿第三講:穴位操作手法

小兒推拿第三講:穴位操作手法

推拿得效,手法的正確和穴位的準確都是首要的。也是決定性作用的。

在學習了小兒題推拿的基礎知識和八大基本手法後。我們開始學習立足於穴位的手法操作和穴位的定位。

今天分享的穴位:大腸穴、胃穴、心穴、肺穴、肝穴、膽穴、脾穴、內勞宮

大腸穴

【功效】清利腸腑。

【部位】徐氏原書說在「食指外側上節,穴如豆粒」。

【主治】腹瀉、便秘、積滯等。

【手法】在食指外側,向指尖方向推為清,不必拘於上節,向虎口方向推為補,來回推為清補,一般不專用補法。

胃穴

【功效】清脾胃積熱,降氣和胃,消導助運化。

【部位】大指掌面第二節,第一掌骨赤白肉際處。

【主治】肚腹脹滿,積滯腹痛,噁心嘔吐,納呆,便秘等。

【手法】自魚際外緣黃白皮交界處,從腕部掌邊高骨起,離心推至大指根或至大指第二節皆可,此為清法;反之則為補法。清之則氣下降,補之則氣上升。因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故一般用清法。

專家心得:

胃穴部位有二:一是大指下節為胃穴,一是大魚際外緣白皮與掌背黃皮交界處,下齊艮卦部位,亦即小天心穴旁為胃之「真穴」。大指二節和二節下黃白皮交界處,則此兩處皆屬胃穴,而黃白皮處更為重要。

心穴

【功效】清心安神,鎮驚益智。

【部位】中指末節掌面(螺紋面)。

【主治】身熱無汗,高熱神昏,煩躁,夜啼。

【手法】一般用清補法,在中指末節從指端到指根來回推之,稱為清補心法。

專家心得:

心血虧,可用清補心法來回推。如無虛,不可妄補。如有心火,也不得用清法,而以推天河水代之。

肺穴

【功效】宣通肺氣,發散外邪。

【部位】無名指末節掌面。

【手法】穴位在無名指末節掌面,清法從無名指指根推到指端,補法從無名指指端推到指根,但補法少用。

【主治】咳嗽氣喘,傷風感冒。

專家心得

清肺法常與平肝、推天河水配合應用。退熱,治肺炎、肺熱,透發麻疹,都用這三個穴。肺非極虛不宜妄補,補則呼吸滿悶。如欲補肺,可用補脾法培土生金以代之。

肝穴

【功效】疏理肝氣,發散外邪,平肝鎮驚。

【部位】食指末節掌面。

【主治】急慢驚風,小兒夜啼,傷風感冒,透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習慣稱為平肝。肝穴的部位雖在食指末節掌面,而其清法則是從食指根起一直推到指端,其補法是從指端推到指根。肝主升,補法亦為升,因此非肝極虛不能妄用補法。

專家心得:

肝為將軍之官,宜平而不宜補。腎水能生肝木,補腎水即所以養肝。如山根見青色(山根位置:兩目內眥中間鼻樑上低洼處),為肝有風熱,先辨其虛實,實者用平肝法,虛者用補腎法。平肝、清肺、推天河水,三穴配合以清之,即使是麻疹發熱,也可應用。因為三穴配合同時也有表散的力量,可以助疹外透,並能制止發熱上沖,且可防止並發肺炎。如已發生肺炎,這三個穴也仍然是對症的。此外,肝氣鬱結、神志抑鬱,也可以專用平肝法,功效與方劑中的「逍遙散」相同。遇肝虛欲脫,方可酌用直接的補法。

膽穴

【功效】疏肝利膽,鎮驚。

【部位】食指第一節掌面。

【主治】夜啼驚症,口舌生瘡等。

【手法】一般不專用,平肝連同此穴一併推之。

脾穴

【功效】健脾益氣,調理中焦。

【部位】大指末節外側,赤白肉際處。

【手法】屈指向心推之為補(不屈亦可),直指離心推之為清,來回推之為清補。大指的指端第一末節為其本穴,下節外側就屬胃穴了。因此徐氏原書說推時要大指內屈,為的是推時不至連及第二節胃穴。但李醫師推時並未將兩節嚴格分開,推脾穴時不用屈指,往往連及下節,療效是一樣的。

【主治】積滯,腹瀉,便秘,虛勞喘嗽,口舌生瘡等。

專家心得:

脾虛作瀉,先清補大腸以止瀉。然後清補脾以加強消化健運。大便燥結伸大指向外推之,以瀉其火,再用瀉大腸法,燥結可愈,後用補腎法以善其後。

脫肛者,先補脾土以生肺金,然後揉二人上馬以治腎寒,再補腎水以生肝木,使木安而不克土,最後清補大腸,以加強大腸之功能,必愈。

喘嗽虛證,為肺、脾、腎皆虛,先揉二人上馬以補腎中水火,次清肺以清熱平氣逆,最後補脾土以生肺金。

心脾火盛,口舌生瘡,手熱身熱先推天河水,然後清補脾。

唇裂腫痛,口外生瘡,上眼皮腫皆屬脾火,也有因感寒而腫的,李醫師一律用清補脾法通治。

脾主四肢,又主肌肉,如癱瘓無熱及軟骨症等,皆可多用補脾法為治。

內勞宮

【功效】清熱除煩。

【注】此穴屬心,能清心火,但徐氏書中只在論「獨穴」處簡略一提,並未談到手法。李醫師也未用過,清心火以推天河水代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穴位 的精彩文章:

這兩個穴位是天生的「速效救心丸」,冬季常灸保心安神,一定要轉給爸媽!
常按這三個穴位,至少年輕10歲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