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儒門事親》刊本的流傳概況初考

《儒門事親》刊本的流傳概況初考

原標題:《儒門事親》刊本的流傳概況初考



據《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載,《儒門事親》有22種不同版本。金代刻本已不可復見,據考證,其概貌與現通行本內容出入不大。元代刻本為現存最早刻本,現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明代刻本有兩種版式。一是《醫方類聚》輯錄本,以叢書面目出現,二是邵輔本與《醫統正脈》本,邵本十四卷(不包括非子和所著的《三消論》),《醫統正脈》本十五卷(含《三消化》),均為現通行本的主要底本。清代刻本以《四庫全書》本為代表,民間也多有坊刻本。國外刊本有日本正德辛卯八月據邵本的翻刻本,是為日本洛陽松下睡鶴堂本。民國期間較好的刊本是《中國醫學大成》叢書所收錄的刊本。最後,作者對現代排印的幾種校注本的優缺點作了比較、點評。

據1959年《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載,《儒門事親》約有22種不同藏本。現存最早的刊刻本距今已730餘年。它的刊刻流行情況尚未見人歸納討論。現結合有關文獻,按年代之序簡括如下。


金代刻本


金代刻本現雖不可復見,但歷史上有其存在的背景與條件。子和生前,全書已大致完稿,冠以《儒門事親》篇題的醫論三十篇已由麻知幾潤色定稿,其他部分尚待最後統稿。《金史》不言書名,僅雲「其所著有六門三法之目」即是此故。張氏著作流傳民間有三個來源。一是子和頗有醫名,此書雖未最後定稿,但已形成相對獨立的卷次篇目,如《內經濕變五泄》。「洞泄」案載「戴人乃示《內經》洞泄之說」即指此。這部分著作,通過手抄乃至民間私下刊刻,在張氏生前已經流傳。子和晚年老病困頓,心情抑鬱,所作自述詩云:「而今憔悴西山下,更比文章不值錢」,證實文章已在傳讀,而作者本人反無人問訊了。二是子和逝去後不久,元兵入侵中原,據有關史料可知,麻氏為避兵亂,由郾城逃向確山,中途將書稿藏於(山查)岈山(地在今遂平縣西30公里處)。金人張頤齋也提到「惜其真本為征君藏於名山中,不可復見」,明·李濂《醫史》亦云「此書兵塵鴻洞,藏諸查牙空穴中」。因麻氏中斷了此書的全面潤色統稿,形成前三卷文體流暢俊美,後諸卷文字質樸的差異。這種現象曾引起朱丹溪、劉宗厚等醫家的懷疑,認為其後諸卷都非子和所撰。其稿也因此流入民間,被人刊行。三是門人常仲明、欒景先原就是此書的參與者,張、麻相繼辭世後,二人亦會把刊行子和遺著的任務繼承下去。李濂《醫史》說「常仲明又摭其遺,為治法心要」,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元人劉祁乃金末遺民,其書《歸潛志》為史家稱為嚴肅認真之作。史書稱「金末喪亂之事猶足有徵者」。子和與其父劉從益甚有交往,《歸潛志》說子和「久居陳,游余先子之門」,應該對其人其書知之甚確,但他尚未見到三卷本或十四卷本的《儒門事親》,僅提及「有三法六門之目」。錢大昕《金史·藝文志》還提到子和著作有《汗下吐法治病撮要》、《秘錄奇方》、《張氏經驗方》等篇目,也應是《治病百法》、《神效名方》、《三法六門》的不同篇名。造成篇目不一的原因:一是稿出多源;二是麻氏故去,失去了統稿人;三是刊刻者有把幾種篇目彙集的意圖。但有人據清·陸心源《儀顧堂文集》的考證認為,金刻本的概貌,與現通行本內容出入不大。


元代刻本

《儒門事親》現存最早的刻本,當是元·中統三年(1262年)刊本。此本三卷,元翰林直學士,河東人高鳴序,現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它的刊行距子和逝世僅34年。此本曾流傳日本,丹波元簡《醫賸》中曾記述其概貌:「尋借元版於西京伊良子氏而抄之,凡三卷,首有中統年間高鳴序及金人張頤齋引,後有金人無名氏跋,篇數與《紺珠經》所載符矣」。從頤齋引中還可得知,元刻三卷本源於流傳的金本,其雲「異時有好事者購得真本重刊而行之」,既雲「重刊」,也說明此前早有三卷本的《儒門事親》流行。其「真本」應指麻知幾潤色後,冠以《儒門事親》之名的三卷定稿本。當然,張氏的其他篇目也在以單行本的形式流傳,只是現已不可見其面貌罷了。


明代刻本



明刻本主要有兩種版式,現按其刊行年代分述。


1.《醫方類聚》輯錄本

《醫方類聚》乃朝鮮人金禮蒙收輯明·永樂年間以前的醫籍150餘種,加以分類彙編而成。此書援引的醫籍,均止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刊行於1445年。原書在朝鮮已散佚不存,日本丹波元堅氏據家藏殘本增補,重刊於1861年,即《醫方類聚》江戶學訓堂本。此書卷帙浩大,輯錄「宋元佚書亦復不少。蓋篇帙之富,為現存醫籍之冠」。所輯《儒門事親》,是以叢書的面目出現,分列《儒門事親》、《治病百法》、《三法六門》、《十形三療》、《治法雜論》、《雜記九門》、《神效名方》七目。《中國醫籍考》據此認為《儒門事親》「原系一部叢書」,說明現通行的十五卷本原曾為多部單行。有人懷疑《醫方類聚》「僅將叢書子目分列,以示採摭之繁富」,若出於此目的,輯錄者應增列《撮要圖》、《治法心要》之目,而不會化繁為簡,反而減少子目羅列。先有多種單行本,後被彙集成叢書,再轉化為十四(十五)卷本的通行本,是符合《儒門事親》刊刻流行發展規律的。據日本 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的考證,《扁華訣》、《病機論》等內容(即現卷十四),明代始附入《儒門事親》,前人有題識可證。故可推斷,約在元末明初,《儒門事親》通行本之雛形已大致形成,但《醫方類聚》輯錄的仍然是叢書形式的刻本。它的特點,不僅刊刻年代較早,且未在國內流通,避免了重複翻刻出現的訛誤,是唯一現存的以叢書本面貌出現的代表。


2.邵輔(柏涯)本與《醫統正脈》本


邵本刊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四卷,指不包括非子和所著的《三消論》而言。邵本當來源於元代民間流傳刻本,而非元·中統三年三卷本。說明最遲在明初,已有人把子和有關著作集結出版並統以《儒門事親》之名,形成叢書的版式衍變到現通行本的趨向。邵氏序云:「惜其版久已失傳,本多亥豕之訛,因付儒醫聞忠,校訂鋟梓」,證實十四卷的版式已經流行,並存在篇目竄亂,字句舛誤之弊。尤其是明初,已有人把原為圖表的內容均改為文字篇法,這也造成了新的訛誤。邵輔十四卷本,是迄今現存較早的版本代表,現通行本大都以此本為祖本,故其訛誤之處也沿襲至今。



明·王肯堂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刊行了彙輯古今44種中醫名著,包括必讀醫經、脈學、病機、傷寒論著及內、外、針灸、醫方、本草等醫籍,以《醫統正脈》命名的大型叢書。其間即錄有《儒門事親》。該叢書之主旨,乃吳勉學在叢書序言中所云:「醫有統有脈,得其正脈,而後可以接醫家之統。」王氏為明代著名醫家,他主持的這套叢書流行較廣,《醫統正脈》本的《儒門事親》十五卷(含《三消論》),同邵本一樣,成為現通行本的主要底本,也是現存十五卷本的代表,但仍屬邵本系統。

清代刻本


清代主要刊刻本以官方修撰的《四庫全書》所錄《儒門事親》為代表,修竣於1778年,它是以邵序為原序的十五卷本。全書手抄無斷句,編成後分藏七閣,未在民間廣泛流通。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了此本,《四庫》本《儒門事親》才得以與讀者見面。官書出於眾手,又拘於功令與時限,雖然改正了一些明顯誤奪,但有所疏漏,《總目提要》中還將麻知幾誤認為麻革(麻革,字信之,虞鄉人,文士。其出生年代晚於知幾,1249年曾為《重修證類本草》作序,此時金亡20年,知幾已逝去17年)。清代多有民間坊刻,其代表如清·宣統庚戌(1910年)上海千頃堂石印本。它們與現通行本無大差異,多是以明·邵輔本為祖本或《醫統正脈》吳勉學校本為底本翻刻,保留了金人張頤齋引及無名氏跋,有的還附錄了張子和自述詩四首,這些資料對了解張氏生平有一定參考價值。


另據地方志《南康府志》載,清代江西安義人詹墀(號樵珊)曾撰《儒門事親集要》,惜未刊行,依名提示,或是一種節選本。


國外刊本如日本渡邊榮元安甫於正德辛卯八月據邵本翻刻。此書附有日文假名標註及少量眉批,是為日本洛陽松下睡鶴堂本。正德為江戶時代中御門天皇年號,公元1711年改元為正德,干支紀年正是辛卯,時值清康熙五十年。近年一些學者在文章中誤將「正德辛卯」認作明·正德,是不知日本也通用干支紀年。此本十五卷,曾被利用作近代校注本的對校本之一。

近代刊刻本


民國期間較好的刊本是近人曹炳章氏主持的《中國醫學大成》叢書所錄,它以《醫統正脈》本為底本,參校日本洛陽松下睡鶴堂本而成。曹氏親為斷句,因時間緊迫,校勘不精,屢屢出現誤斷不可暢讀,有礙於醫理。199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刊《中國醫學大成》時,又對《儒門事親》增加邵本、《四庫全書》本予以參校。


解放後,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根據《中國醫學大成》大東版並參照日本洛陽松下睡鶴堂本重校排印了《儒門事親》,這是目前通行本的代表。


河南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張海岑等的校注本,此本的優點是在注釋上明白暢曉,將直排改作橫排以適應現代人閱讀習慣,改用現代標點,有關段落後增寫按語評說,有助於對張子和學術思想的理解。缺點亦是校勘不精,參校及旁校本選擇過少。


199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子和醫集》,此本合刊了《儒門事親》與常德撰《傷寒心鏡》,使目前存世的反映了和學術思想的著作合璧,並作了新的校注,其優點是注釋部分做得較好,校勘部分依然問題較多,只在邵本系統陳陳相因,失校與誤校在所難免。


近代刊刻流行的幾個刻本,包括《四庫全書》本、《醫學大成》本、解放後的排印本與幾種校注本,均是以明·邵輔本為祖本,以《醫統正脈》本作底本或校本。明刻本的缺點,正如任應秋先生所云:「明人刻本,除了藩府所刻的較好外,無論官刻、私刻,都是馬虎的多,脫漏錯誤習見不鮮」。這些問題沿襲到清代及近代的通行本、校注本,都未能很好解決。


1998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儒門事親研究》,此書分「《儒門事親》新論」與「《儒門事親》新校」二編。「以張子和原著為基礎,並結合臨床應用,深入淺出,分題論述,闡明原理,發揚奧義,既不失張氏學術之精髓,又有作者之心得與發揮;既對張氏生平史實作了較詳盡之考訂,又對《儒門事親》本身的結構與撰寫作了仔細的分析,並參考各種善本,進行了精心的校勘。迄至目前,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研究張子和學術之重要著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王輝斌:王維生卒年考實
藏書文化:書籍也是「黃金屋」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