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回的剪紙文化

回回的剪紙文化

剪紙,又叫刻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的歷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紀。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中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國剪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3世紀),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摺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人們不會像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回族民間剪紙,既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特點,也保留著伊斯蘭文化的元素,集中國文化與伊斯蘭文化於一體,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豐富著回族民間剪紙及我國民間剪紙的種類,是我國民間剪紙藝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回族民間有首「花兒」唱道:「白雲山上霧繞呢,靈芝草有心人找呢,唯尕妹子耍手巧呢,萬樣子花隨心者鉸呢。」

剪紙,這朵瑰麗的回族民間藝術之花,以旺盛的生命力深深紮根於回族民間藝術土壤之中。在西北回族聚居區,回族婦女的剪紙內容豐富,生活氣息濃厚,無論在窗戶上、牆壁上、頂棚上,還是箱柜上,隨處可見她們的作品。

回族婦女有剪紙的傳統習俗。一般女孩子到了七八歲,就拿起剪刀開始剪,一直剪到六七十歲。農閑之時,茶餘飯後,心靈手巧的回族婦女用一把剪刀,幾張彩紙,可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剪出各種各樣的作品,以美化和點綴生活。有時鄰里鄉親們還坐在一起相互觀摩學習,互相饋贈作品。特別是每逢回族傳統節日、喬遷新居、舉行婚禮、給孩子賀滿月、抓周等喜慶活動時,便剪出寄託她們理想的作品,以增加生活的新鮮氣息和歡快的氣氛。

回族婦女的剪紙反映出回族獨特的審美意識,既不是傳統觀念的自然的模仿,也不是現代觀念自然形態的誇張變形,而充分表現了回回民族的生活情趣和樸素、大方、自然的審美觀念。

在中國駐塞席爾大使館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應塞席爾文化部邀請,受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和模里西斯中國文化中心委派,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族剪紙傳承人田彥蘭就曾赴塞傳授剪紙技藝。

田彥蘭老師高超的剪紙技藝、生動活潑的講解,既激發了學員們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在他們心中播撒了中華文化的種子,使其對中華文化有了實際感知。塞文化部對教學成果進行了檢驗。學生們用所學技藝進行了實踐創作。雖然時間不長,但學員們剪出來的作品十分形象生動。塞文化部國際司司長薩維在致辭時表示,感謝中國派非遺傳承人來塞教授剪紙,希望今後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同一天,塞文化部首秘羅斯會見了田彥蘭老師,對她的教學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獨特的一支——回族剪紙藝術,將繼續發揚光大,並向人們展示出它的珍奇魅力!

原創不易,認可價值,動手點贊並轉發分享,讓更多人受益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穆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中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