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鄉如同海綿,離開時她放手,回去時她擁抱……

家鄉如同海綿,離開時她放手,回去時她擁抱……

農村這個溫暖而包容的「大海綿」,不管她的孩子走到哪裡,不管農村有多少人外出打拚,回到家鄉、紮根農村,她都能容納、接納。

文丨王文武(寫於2015年)

據報道,近千萬外來務工群體在為深圳的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深圳市總工會主持的一項「深圳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顯示:深圳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沒有務農經歷,一年也難得回一趟農村,渴望城市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農村回不去,城市又難以融入,不少外來務工群體都存在身份認同危機。

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回不去、城市難融入,這是當下中國存在的普遍的現實問題。不僅新生代農民工如此,一些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也有此種困惑——今年春節期間,一個上海大學博士生就感嘆「知識的無力感」,稱「本來讀書出來是應該有所為的,但是回到家鄉卻不能做什麼」。農村出身的博士都如此感慨,更何況沒有務農經歷的新生代農民工。

不過,在筆者看來,新生代農民工首先應是農民,即便一年難得回一趟農村,但他們的落腳點依然在農村,前途更在農村。

誠然,長時間的城市生活,讓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對農村感到陌生。尤其是受城市環境熏陶,他們可能感覺自身掌握的一些東西,在農村無用武之地或者不符合農村實際。其實,真正不願意接受農村的是自己內心,而農村時時刻刻都在歡迎大家回去——農村能夠包容,她如同「大海綿」,從農村走出的人就如同水,你選擇堅守家鄉,留守農村,她留你;你選擇離開農村,在城市發展,她放手……

農村回不回去,一切都遵從於內心。其實,「農村回不去」本來就是個偽命題,且很不科學,尤其是對於農村的年輕人。很多人不願意回農村,說白了還是自己或眼高手低或高不成低不就,給自己不願意俯下身子、埋頭苦幹、甘於寂寞找一個託詞。

農村這個溫暖而包容的「大海綿」,不管她的孩子走到哪裡,不管農村有多少人外出打拚,回到家鄉、紮根農村,她都能容納、接納。而這,對於新生代農民工而言,是最好的環境,也是最有力的支持。只是,又有多少人願意回到農村並沉下去、一條路走到天亮呢?

別說「農村回不去」,說到底是自己不願回去。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和繁華,覺得農村離自己越來越遠,覺得農村越來越無可救藥。這種「排斥感」,源於自己逃避現實,源於自己無法接受農村,源於自己的懦弱無力。

請不要再說「農村回不去」,因為家鄉和農村一直都在,而自己卻一直在躲閃。(原載《煙台日報·今日龍口》,原文題目為《「農村回不去」是個偽命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另一說 的精彩文章:

簡單愛,無問西東

TAG:另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