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日文化的輸出

中日文化的輸出

原標題:中日文化的輸出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堂堂大中華一直擔任著日本的導師,這裡不講政治和戰爭只講文化。在幾千年內的時間裡,中國文化的輸出對日本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正所謂風水輪流轉,近代日本文化的輸出,造成了中國大量的青壯年的身體每況愈下,也是所料不及的,不管怎麼說,中日之間的文化始終在保持著水乳交融的關係,逃都逃不了。


中日文化的交流籠統的可分為兩大階段,一個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輸出,另一個就是近代日本文化的輸出。


中國古代文明的強大輸出

傳說中國在秦漢時期就和日本有來往,早在秦朝,始皇大帝派5000童男童女到蓬萊仙島求取不死仙丹。按照日本的記載,徐福所說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國、九州三島。日本的文字史料中資料含糊不清,日本還在蒙昧之中(大約是新石器時代),那時候日本人還不能完全稱之為人,介於猿人與現代人之間,徐福登陸的時代,還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還處於交流基本靠口(吼)和一些無實際意義的假名,所以就不能證實這一傳說的真實性。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學界人士的觀點,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他登陸日本的地點,便在日本的關西平原。「神武東征」橫掃日本的傳說就是基於徐福登陸日本,南征北戰的事迹。


講道理,日本還是有認祖歸宗的誠意的,把徐福當作神話故事裡的大BOSS一樣對待,不像隔壁那個鄰居,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執意要為孔子,李白曹操(二人被韓國否認,系謠傳),張三丰辦理當地戶口,孔子能理解,按照他們的說法是是孔子的先人被封在春秋時期的韓國(其實也是可以反推回來,現在的韓國是不是就是當年春秋時期的韓國呢),SO張真人呢,你讓我們以後如何面對武當派掌門人,忽然想起張真人的一句名言,或許冥冥之中已經意識到今天所面臨的問題了,當年張真人一本正經教導張無忌「雞兒,一定要保持童子之身,每天早上一柱擎天(bangzi)」,張真人的未卜先知的超高技能實讓在下佩服的五體投地。(跑題了)


真正有文獻記載的中日首次互動是在東漢初期,光武大帝在位,賜予日本一枚純金印章,碩大的五個大字「漢委奴國王」,這五個字有意思了,估計日本人肯定不知道什麼意思了,按照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正式的官方接見,連每個標點符號都會斟酌一柱香的時間,拆開理解,「漢」表明你日本是我大漢的附屬國,「委」等同於「倭」字,百度漢語給出的解釋是:



「奴」這個字用的很巧妙,自行理解。當時日本根本不知道這黃燦燦的玩意是什麼,估計當時連諮詢一下的勇氣都沒有,就美滋滋的乘著小船忽忽悠悠的回去了。


這個時期大漢朝根本沒有把這個連具體所在都不知的倭國放在眼裡,所以導師的說法也無從說起,頂多算是盤古開天闢地,把腦子的漿糊攪渾了。


真正成為日本精神導師是從隋唐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成為了日本文化的基石。


公元600年第一次派出遣隋使後,日本聖德太子於公元604年頒布了《憲法十七條》。這本憲法是以《論語》為基本,結合了大量中國經典的、對社會有用的信息。其中「以和為貴、信是義本」等均來自《論語》。SO,這就尷尬了,我大中華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熟背論語,「人之初,性本善。。。。。。。。。」,可是誰能說得出大中華憲法的第一個字呢?


盛唐是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巔峰,數不盡的風流人物盡在長安城,毫不誇張的說,在長安城大街上隨便扔塊磚頭,保准能砸到5個以上的詩人。當時的日本哪見過這種陣勢,當時大唐有著初唐四傑,田園山水派掌門人王維,孟浩然,宗室地位的詩仙李白(本詩仙為江湖人送的)和詩聖杜甫,詩仙白居易(此詩仙為官方正式編製),邊塞詩派的傑出代表


高適、岑參、王昌齡,悶騷派的小李杜,各種類型讓日本人應接不暇佩服的五體投地。

因為大唐代經濟和文化高度發展,中日往來不斷加深,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開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詩贈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漢詩,推動日本漢學的繁榮發展;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也和日本詩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關係,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難而作詩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書法方面也結下了深厚友誼;鑒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東渡到日本,傳播了盛唐文化,對日本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同時也促進了中日關係的發展;另外,中國的茶也有悠久的歷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時候,茶文化也就隨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斷改進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茶道」,在現代,日本茶道被很多人所崇尚,就是茶葉大國——中國也欽佩不已。其說明日本人的山寨水平也是高的一批,和中國的能力不相上下,要想高速發展,其山寨能力必須強,而且必須要山寨出最高水平,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日本卻是白居易的詩流傳最廣,而遣唐使們帶回日本的除了中國古代文獻手抄本外,還有當時最流行的文化。白居易的詩歌易唱、易懂、易傳,這就使他以及他的詩廣為人知,堪稱中國文化輸出的典範。不用說日本,在白居易初出茅廬的時候,李白與杜甫已仙逝,詩壇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當千古絕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出口的那一瞬間,長安的詩壇就被霸屏了,隨之史詩級巨作「長恨歌」與「琵琶行」問世,正式確認了白居易在詩壇的重磅地位,在中國蒼茫的大地上,白居易有多火,據說,當時長安的潮流女子手袋裡,通常少不了三樣東西:口紅、杜蕾斯和《白居易詩集》。


這就間接的證明日本人還是有眼光的,都以會讀會背會模仿白居易的詩詞來抬升自己的咖位,因此,遣唐使們聽到的基本都是白居易的詩,自然被大量地帶回日本。在日本,眾多日本女性極力模仿白居易體愛情的詩歌,更是直接推動了日本男性整體文化素養的提升。當時日本也寫出了一首堪稱傳世的作品,雖然本人不太懂什麼意思。


心如蒼井空止水,意比松島楓葉飛。


身臨天海翼下吟,手指櫻田吉利開。


小泉彩蝶空飛舞,西野翔鳥入故林。


但願武藤蘭更幽,只待飯島愛愈濃。


這裡只能用用白居易詩詞中的一句代表答此刻的心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當時中日之間不僅僅是文化的交流,而日本在當時推行了大化革新,官制、田制、刑法等均來源是大唐。


最主要的是日本根據中國漢字創造了日本文字,這也是我們在聽到「雅美蝶」第一反應這是日文的主要原因。

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採用漢字楷書偏旁而造「片假名」;




學問僧空海取漢字草書偏旁而造「平假名」,也是日本現在使用的文字。



SO,日本歷史能流傳至今,多虧了大量的學者及其留學生在當世界上最繁華最先進的大唐時期進行深造,想想其他三大文明古國,就知道了,文字只是基礎,需要有人記錄下那段歷史,並且流傳下來,才能在現代看到那些璀璨的歷史。


中國的天文曆法、教育、文學、藝術、生產技術、服飾、娛樂、坐卧習慣亦陸續在唐朝傳入日本;中國節令風俗如中秋、除夕等亦傳至日本;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是仿唐代長安而建。遣使來華:日本不斷派遣唐使組成使節團來華,二百多年間共成行十九次,包括大使官員、學生、醫生等,他們對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作出深入學習,回國後多以傳播。所以日本的文化基本都以中國文化為底蘊,經過他們自己改造,均成為他們自己的文化,傳播與世界。但是日本沒有參照中國的科舉制度,所以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更為開放自由。雖然很多人抨擊科舉制度(高考),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寒門家庭就是靠著相對公平的科舉制度(高考),跳出貧苦,如果真正取消,那麼對於平民老百姓有什麼好處呢,只會喪失了一條晉級之路。


隨著大唐的衰落以及後來不斷戰爭戰爭,後朝的各種不利政策,使其中日文化交流日漸衰弱,也就是這段時間,日本潛心鑽研,最終將中華文明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形成日本獨特的文化。


直至陽明心學的出現,真正實現了對日本的思想啟蒙,因日本沒有採用中國的科舉制,所以對陽明心學一見如故,並迅速在幕府內部得到流傳,為其日後的明治維新打下堅實的理論支持。(這也是習大大上任以來一直推崇陽明心學的原因)


陽明學的重要特徵是開啟思辨,自我認知。人的性和情不可分離,兩者構成了「心」,所以「心即理」,而「理」又分「外理」和「內理」。人的「心」只要符合「內在的理」,就是自己充分理解的、通過自己的實踐可以解釋通的道理,就是完成了「心」與「理」的統一,而不必刻意追求「外理」,即便是經書中聖人闡明的道理。在王陽明看來,「愚夫愚婦皆聖人」,前提是「致良知」。現實社會裡,代表良知的「誠意」比「格物致知」更重要。而「良知」不是靜思得出,而是生活中磨鍊而來。所謂「知行合一」,「致良知」必「事上磨鍊」。

還有一本清代的奇書《海國圖志》,是清代末年的進士魏源有感於清代遠遠落後於全國,深覺得恥,放眼全國而苦心編撰的一本富國強兵之書,成書共有100卷。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對此好不重視,此書卻在日本廣泛流傳,當時日本正值美帝敲開了它們封鎖已久的大門,當政者決定發奮圖強,於是陽明心學和海國圖志成為了日本的兩部寶書,就有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有點誇大,但也基本屬實)


可以看出隋唐直至清中後期,日本在不停的向中國虛心學習,一一將中國文化研究透徹,發展成為屬於自己的文化,這個時期的中國是無愧於日本的導師,當然中國根本也沒有把日本當作學生,只是認為他們就是蠻夷之地未開化的野人而已,事實上也算是正確的,直至如今它們也沒有進化完成,只是現在披上了人類文明的外衣,其貪婪,野蠻,慘無人性卻永遠掩蓋不了。


近代日本文化的輸出


伴隨著日本的明治維新,不僅推翻日本封建的幕府統治,而且漸漸的走向了強大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同時期中國也在進行一場百日維新的變革,只可惜強大的封建勢力撲滅了這場變革,當然這場變革如果能成功,也只是讓封建王朝苟延殘喘而已。


由於日本已進入資本主義國家行列,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西方相近的文化和思想,而近代的中國則相對封閉和保守,所以這一時期,是中國從日本學習的時期。


事實上,中國文化,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的文化,深受日本的影響。中日兩國的文化交融,是相互的而不是單向的,是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的。從1896年起,大量中國學生湧入日本學習,僅1906年就有大約8600人。這樣大的數字,是到當時為止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留學運動。有趣的是,大部分留日學生的目的不是學習日本文化,而是學習西洋文化,或者叫,學習日本人學習西洋文化的方法,當然也包括從日本轉手得到的,已經打上濃厚的日本色彩的西方知識


這些留學生集中了中國的有志之士和少年才俊,赴日本尋找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文學救國、軍事救國??,乃至改良和革命的方略。他們中有章太炎、陳天華、鄒容、黃興、蔡鍔、宋教仁、汪精衛、蔣介石、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李叔同、胡風、周揚、田漢、夏衍、歐陽予倩等辛亥革命的先驅大咖,國民黨的絕大部分元老,共產黨創始人「南陳北李」,三分之一的中共一大代表(李達、李漢俊、周佛海、董必武),都曾東渡日本留學。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那時候的日本也是如此的向中國學習,並且一浪高過一浪,而如今角色轉換,日本成為了當時中國尋求先進文明的老師。這些東渡日本的青年才俊回到祖國之後紛紛成為了革命的核心人物,當然其中還有很多人都養成了一個習慣,紛紛娶了日本姑娘,這也應該是為日後流傳關於日本姑娘做老婆的傳說提供了有利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當然已經說過不談戰爭和政治,所以以下略過。


新時代相互影響相互學習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毛主席的強大思想力量,在七十年代對日本與中國重新建交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重新開啟了大門。


改革開放後,我們也深刻的學習到了日本企業的各種職業精神,對中國企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參考意義,但中日關係卻是永遠無法修復的。


中日之間文化的交流卻是分割不開的,那些日本民間弱小的女子不停的奔波在中日兩地,為兩個民族修好貢獻著自己微薄的力量。在中國,我們為這些愛好和平並付之於實際行動的人稱之為「老師」。


等到那一天,我們一定將五星紅旗插到日本國土,請不要忘記蒼老師是屬於世界人民的,請不要傷害她!所以誰是誰的老師並不重要!


歡迎關註:laijiemilish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愚人煙火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難以察覺的事實:我們收到的抗議越多,說明中國越強大

TAG:愚人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