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杜月笙之子也是中國古錢幣大收藏家,為絲路幣收藏第一人!

他是杜月笙之子也是中國古錢幣大收藏家,為絲路幣收藏第一人!

杜維善

杜維善,1933年12月16日生於上海,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榮獲上海市白玉蘭獎。

作為「海上聞人」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善先生並不希望人們過多關注他的這一身份,他自己只想靜靜地徜徉在古錢幣收藏的世界裡。

在古錢幣收藏界,杜維善可謂是鼎鼎大名,從一枚五銖錢開始,到著有《北齋五銖匯考》等學術論著,他收藏過的錢幣有兩萬餘枚。提起他心愛的古錢幣們,杜維善真是如數家珍,口若懸河,連講一個小時也不會覺得累。

一枚五銖錢,引出半世收藏緣

和父親叱吒風雲的一生不同,杜維善一生都是相對平淡的。杜月笙有十一個兒女,杜維善是他最小的兒子,排行老七。1951年杜月笙逝世後,杜維善的母親姚玉蘭帶著兒女及杜月笙的靈柩坐船到台灣。

四太太姚玉蘭是著名京劇演員,為杜月笙生養了二子和二女,杜維善、杜維嵩和杜美如、杜美霞。杜維善完成了中等教育後,又赴澳大利亞學習地質學。留學的第三年,杜維善開始勤工儉學,到銀礦當礦工,鑽過礦井,畫過圖紙,畢業後回到台灣,做起了石油公司的地質師,現在定居加拿大。

杜月笙

32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令杜維善邂逅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枚古錢幣。那時的杜維善,常去台北市北門郵局對面的一家二樓的小館子吃飯。有一次他吃完飯,偶然走上三樓,無意間進入一家古董店,一枚五銖錢引起了他的注意。

彼時的杜維善還不懂古錢幣,就問店主:「這枚五銖錢是西漢還是東漢時期的?」店主答:「我也不知道,你要是真想知道,就買回去慢慢研究吧。」 杜維善心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當時就被點燃了,這一種探索的慾望,促使杜維善開始了跨越半個世紀的研究與收藏。

《五銖圖考》杜維善著

中國古錢幣中,杜維善最鍾情文字飄逸、霸氣的半兩錢(秦朝貨幣),生命力頑強的五銖錢(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還有工整的開元錢(唐代貨幣)。那時,讓杜維善魂牽夢繞的半兩錢數量極為稀少,真是想求求不得。

有一次,他聽聞收藏家李東園手上有自己傾心的半兩,就跑到李東園家裡去尋寶。果不其然,李東園拿出了十幾枚半兩,一一看過之後,杜維善相中了成色最好的那兩枚,但李東園開口的價錢著實令他為難——20萬(新台幣),杜維善當時居住的小樓也不過才30萬。

杜維善傻眼了,但又不甘心,一個勁地跟李東園討價還價,李東園見他真心喜歡古錢幣又肯潛心研究,就把價錢壓到了15萬,但是叫他次日下午五點前必須要交款,否則就不賣給他了。

這一晚,杜維善輾轉難眠,15萬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他一個月的薪水不過1200元,但他又不願意放棄。第二天,杜維善牙齒一咬,決定把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下那兩枚「半兩」,李東園見他如此誠心,就將錢幣以1.5萬的價格賣給了他。

「還貸款的日子很難熬,但是能換回兩枚半兩,還是值得的。」多年後回憶起這件事情時,杜維善如是說。

《半兩考》杜維善著

杜維善對古錢幣如此痴迷,甚至不惜抵押自己的房子。這件事讓一些台灣古錢幣收藏界的人笑話他是「神經病」,杜維善知道了,也只是笑笑不說話。

1980年的某一天,杜維善先生偶然看到波斯薩珊王朝的古幣,就立刻被它的精美吸引了。時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長夏鼐發表了關於絲綢之路金銀幣的考古研究論,更激起了杜維善對珍稀古幣的研究興趣。

為了研究這個,杜維善花費了十年時間閱讀歷史、考古方面的書籍,收集和整理資料,來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然後開始著手收藏以薩珊王朝為主以及與其相關的古王朝的貨幣,時至1991年,已經收集了367枚。

杜維善收藏的薩珊古幣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結緣上海博物館

1990年,杜維善先生第一次參觀上海博物館(老館),那裡曾是他兒時居住的地方。走進去,杜老先生百感交集,又對上博感到由衷的親切。參觀後,杜維善發現,上博對半兩、五銖錢進行了系統的收藏,這讓他覺得上博的收藏水準還是很可以的。

當上博館長馬承源看到杜維善收藏的絲綢之路古錢幣時驚詫又羨慕地說,杜維善的收藏真是使他大開眼界,於是杜維善問他,上博有多少絲綢之路的古貨幣,馬承源告訴他,只有一枚,還是從新疆勉強借來的。杜維善聽到這,便萌生了一個想法——將自己的中亞古幣收藏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1991年杜維善把第一批中亞古幣300多枚送給上海博物館。從那以後,杜維善開始重新收集絲綢之路古幣。這一次他的經驗更加豐富,主要是收集從中國西遷的游牧名族建立的國家的錢幣,尤其是塞人、大月氏和嚈噠等,此外還附帶跟這些國家相關的40多個政權的古幣。

杜維善捐贈的大月氏古幣

2004年,杜維善先生又向上博捐贈絲路古國錢幣1700多枚和絲路錢幣的外文圖書200多冊,附帶的收藏是安息、薩珊、印安王朝的貨幣。這次捐贈的古國錢幣比第一次的更系統,杜先生表示:「可以彌補第一次收藏中的空白。」

卑路斯是波斯的亡國王子

2012年6月,杜先生再次將貴霜銅幣157枚、金幣12枚,薩珊銀幣143枚,白衣大食銀幣63枚、金幣7枚以及其他各類錢幣28枚等絲路錢幣410枚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如此一來,上海博物館貴霜錢幣幾乎是體系完整的收藏。

杜維善捐贈的薩曼王朝的金幣

其中,不少古錢幣中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特別是一枚成吉思汗金幣尤為貴重。該錢幣外圈的銘文清晰記錄了「金幣於六一八年制於伽茲那」,中間寫了「汗中之汗、最偉大、最公正、成吉思汗」,這種錢幣存世只有數十枚,十分罕見。

這枚成吉思汗的錢幣是杜維善先生花了三年的時間,從一位知名的古幣研究員那裡收來的。因為這枚古幣十分珍貴,那位研究員一直捨不得賣,杜老先生就一周給他打好幾個電話「騷擾」他,最終這位研究員還是同意了轉讓,身在加拿大的杜先生就立刻飛往美國去取這枚成吉思汗古幣了。

成吉思汗金幣

別人問他,為什麼將畢生收藏的心血都上交給國家,杜老先生笑笑說:「一個人欣賞不如大家看比較好,海外對於絲路古幣的研究很細,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也多,國內相對較少,主要就是因為實物標本的欠缺。」

夫婦愛收藏,捐贈傳佳話

杜維善先生的妻子譚端言是上海有名的富豪、收藏家譚敬的二女兒。譚端言從小耳濡目染,對收藏也頗有興趣。雖然杜維善先生的父親是舊上海有名的大人物,他卻未曾從父親那裡繼承多少遺產。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杜維善一直都是用自己薪水裡省下來的錢來維持自己的收藏愛好。杜維善對古錢幣的痴迷,譚端言大部分時候都是支持的,但有時為了生活的事情也不得不和丈夫發生爭執。

「我拚命掙錢,他拚命花錢。他總是說買錢幣可以保值,結果都保值到上海博物館裡來了。」譚端言笑著說。

杜維善一家

杜維善夫婦以前曾做過牛羊生意,十分辛苦。尤其是譚端言,凡是生意場上應酬喝酒之類的事都是她硬著頭皮應付。有時喝酒的仗勢實在兇猛,譚端言要偷偷先吞下兩塊黃油墊底。對於夫人的叨念,杜維善有自己的看法,「我始終認為一個好的錢幣收藏,不在於它的金錢價值。」

曾有人和杜維善夫人譚端言開玩笑說:「杜維善把3/4的腦子放在錢幣上,把1/4的腦子留給你。」杜夫人爽朗一笑:「他是4/4的腦子都在錢幣上。」

儘管在收藏的過程中杜維善和夫人偶爾有些不快,但杜先生平時也沒有什麼不良的嗜好,唯一喜歡的就是閑時聽聽京劇和研究古錢幣。杜老先生的質樸和對古錢幣的熱愛打動了夫人也得到了夫人的尊重和支持。從杜維善對上海博物館的無私捐贈中也可見一斑。

杜維善與夫人譚端言一起榮獲上海市政府頒發的「白玉蘭獎」,實至名歸。對杜維善先生的收藏和研究而言,這是幸福的事。

學術成就,獨樹一幟

杜維善捐贈的珍貴古幣中,包括阿赫美尼波斯王朝、薩珊王朝、埃蘭王朝、安息王朝、西突厥、貴霜王朝、哥疾寧王朝、薩曼王朝、奔多斯王朝、塞琉古國、金帳汗國、帖木兒汗國和蒙古帝國的錢幣。

金幣正面:王中之王貴霜王迦膩色伽;背面:Adroxsho豐饒女神

在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古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波斯薩珊王朝(226—651)的金銀幣。據考證,唐朝的許多金銀器都是仿薩珊的。古幣上大多鑄有頭像,有的像君主,有的像勇士,對研究那一時代的貿易、經濟、民俗、服飾、髮型、鬍子等,均有極高價值,所以這些古錢幣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薩珊王朝是一個有4個世紀歷史的波斯古國,相當於我國的魏晉南北朝和初唐時期。這個古國的文化不但透過絲綢之路深深影響我國,同時在外交、經濟及文化上一直和我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當薩珊王朝被白衣大食滅亡後,他們的子孫都沿著絲綢之路逃到我國,並受到當時唐高宗的冊封為波斯王、武衛將軍。

在我國許多地方如西安、洛陽,特別是新疆自治區出土了大量薩珊錢幣,這足以證明薩珊王朝和我國貿易的頻繁,當然,大部分薩珊古幣是出土於伊朗、阿富汗的。

薩珊王朝銀幣

杜維善先生之所以能完成如此高質量、成體系的收藏,和他對歷史、文化、經濟、軍事等理論研究上下的功夫脫不開關係。

「以錢證史」,即從古錢幣上跟蹤歷史、考證歷史,杜維善提出的這一觀點引起了學界的注目,他覺得,如果不是通過對出土古錢幣的研究,學者根本無法證明某些王朝存在過。

有許多古國雖然在歷史記載上是一片空白,他們發行和使用的錢幣卻遺存了下來,這是我們注重這方面貨幣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史記》、《漢書》、《後漢書》等的史書中都有這方面的歷史記載。

由於貿易等方面的利益,絲綢之路上的這些政權爭端不斷,版圖也不斷地變化著。收藏這些錢幣,必須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從絲路古幣的收藏中也能了解這些情況。塞人、大月氏和嚈噠等古國西遷使整個中亞動蕩不安,戰爭不斷。但關於這段歷史的文獻記載卻比較少,也混淆不清,以錢幣斷代是最可靠的根據。

杜先生在絲綢之路古國貨幣的研究上,以錢幣為主幹,綜合各方面研究,從帝王系、錢幣的型式、文字、神像等角度作了細緻整理。

《絲綢之路古國錢幣》 杜維善著

在中國,以錢幣為媒介對絲綢之路古國歷史進行研究,杜維善是第一人,他的幾本專著已被錢幣收藏家們列為參考書。

杜維善先生撰寫的書目有:《北齋五銖匯考》《絲綢之路古國錢幣》《貴霜帝國之錢幣》《半兩圖系》、《開元通寶系年匯考》、《半兩考》、《五銖圖考》等。

謙虛謹慎,愛「錢」更愛國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杜維善先生的半兩收藏漸漸變得更加豐富和完善,人們稱他為「錢王」。面對這個稱呼,杜老先生連連擺手,在他看來,錢幣收藏對其研究、收藏者來說確實價值連城,但對於外行來說只是一堆沒用的廢鐵,他從未想過借著自己的收藏暴富,也未曾有過投機取巧之心。

杜維善先生將自己的絲綢之路古幣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後,海各界人士紛紛讚揚杜維善先生反饋家鄉的愛國義舉。但杜維善的處世準則一向都是低調處理,不願宣揚自己,他說:「我的人生有兩不願,一是不願在人們面前炫耀自己,二是不願讓人說我什麼都對。」正是因為這種謙虛謹慎的精神,他給捐給上博的古錢幣都配上了仔細的說明,希望後人能指出他的疏忽與錯誤。

杜維善先生在校正《五銖圖考》中的紕漏

「所有在中國本土出土的古錢都是國家的財產,將來葉落歸根,應該回到中國去。」杜維善說,「捐獻出來,就是方便以後的學者研究。」

上海博物館給杜先生捐贈的古錢幣專門辟了一個陳列室。杜先生的這些捐贈,彌補了上博收藏的空白,也使得上博的絲綢之路古幣收藏一躍成為全球第二位(第一位是美國波士頓錢幣博物館)。杜維善先生的收藏也由個人走向了公眾,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錢幣愛好者與收藏精英。

「絲綢之路」古幣收藏陳列室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這樣評價杜維善:「他是一位有魄力、有眼光、勇於索求、精於鑒別的錢幣收藏家。對薩珊王朝金銀幣收藏之宏富、品種之齊全、研究之精到,已凌駕於全世界同類私人藏家之上。為世界私人收藏之首位。」

說明:內容綜合於網路,僅供參考

錢幣圈錢幣愛好者自己的訂閱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幣圈 的精彩文章:

普通紀念幣發行面值及包裝的變遷

TAG:錢幣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