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洛的「國家寶藏」 從文物中尋找文化自信

商洛的「國家寶藏」 從文物中尋找文化自信

灰陶飛天紋滴水 南北朝文物。灰陶質,滴水平面呈半月狀,上邊沿為凹弧形,稍下用雙陰線勾邊,下沿弧圓如弓,滴水表面模印飛天和雲朵紋。滴水是古代建築屋檐下安置的建築構件,為防止雨水直接流下侵蝕牆體。 (來自:商洛日報)

銅方鏡 唐代文物。邊長十點七厘米。方形,圓鈕,素麵寬厚緣,緣部內外邊凸起單框線,鏡心底平,器體厚重,無銹處露出銀白色質地,表面有綠色銹層。 (來自:商洛日報)

青銅三穿戈 戰國文物。戈,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此戈下欄有兩穿(一穿為橢圓,一穿為長方形)。上欄有單穿,欄下出刺,一端略尖。 (來自:商洛日報)

虎簋蓋 西周文物。此器器身缺失,僅存器蓋,因撞擊蓋斷為四缺,拼合無缺損。蓋面有圓盤形捉手,捉手周圍有一周抹光寬頻,其紋飾為放射狀直棱紋,蓋內壁鑄有13行金文,每行12字或14字不等,共有銘文161字。銘文的主要內容是:周王對一位叫虎的重臣的冊命和賞賜,受冊命者鑄造了這件青銅簋,為他的「子孫永寶用」,並作為「夙夕享於宗」的祭器。虎,是簋主人的名字,它的發現使得夏商周斷代工程所設置的整個西周列王年代的推算全部完成。簋,是盛行於商、周時期的一種盛放食物的器具。商周時期,簋為重要的禮器。 (來自:商洛日報)

「雒亭」「楚里孫」陶罐 秦朝文物。敞口,平沿,束徑,廣肩,鼓腹,最大腹徑在腹上部,腹部飾繩繩紋中間有一道弦紋。在罐子肩部分別蓋有兩枚戳印,一枚為長方形,白文帶邊框,印文有「雒亭」二字;另一枚亦為長方形,白文無邊框,印文」「楚里孫」三字,字體均為小篆,筆畫工整,這是在商州秦代實行郡縣制,但在商州這一帶沒有「雒縣」的建制。除設「縣屬之亭」之外,秦漢之際還有「亭舍之亭(郵亭)」和「市肆之亭(市亭)」。因此這次發現的陶文「雒亭」兩字「雒亭」不是縣級行政單位名稱,而是商業市亭的名稱。「楚里孫」三字中,「楚里」應是城市或鄉村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名稱,「孫」是制陶人的姓氏,即居於「楚里」的一個姓孫的陶罐製作者。文/圖 蘇甜甜 五千年的文明延續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創造的每一件文物都凝結著歷史的烙印,跳動著文化的脈搏,這些文物告訴人們從何處來,又帶著時代的印記走向未來。 隨著《國家寶藏》的熱播,博物館文化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精神享受,參觀者不只是陳列展覽的欣賞者,更是文物的保護者。在商洛也有著這樣一批國家寶藏,他們出現在商洛歷史的不同時期,鐫刻著祖先們的記憶一代代傳承下來。如今,他們續寫著未完的使命,讓後輩們在走近文物的同時,通過對文物的感知,了解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走進商洛市歷史博物館,五千年的文化脈絡清晰呈現,夏鼎商彝、秦磚漢瓦,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書寫在古籍里的文物呈現在眼前,在觸摸文物脈絡的同時不禁感嘆,原來五千年文明的創造竟是這般鬼斧神工,傳承著這樣的燦爛文明多麼自豪。 (來自:商洛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洛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商洛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