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清照《武陵春》:看女豪傑怎樣表現悲愁

李清照《武陵春》:看女豪傑怎樣表現悲愁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

李清照《武陵春》:看女豪傑怎樣表現悲愁

丁啟陣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作於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這一年李清照52歲,當時為躲避戰亂,暫居浙江金華。

雙溪,據《浙江通志》記載,雙溪,在(金華)城南,一曰東港,一曰南港。東港源出東陽縣大盆山,南港源出縉雲縣黃碧山。東港、南港於金華匯流。從這首詞我們知道,當時雙溪景色不錯,是坐船遊覽的地方。金人入侵,國土大半淪陷。但偏安一隅的人們,仍然需要放鬆,娛樂。

關於詞的風格,學者間有不同的說法。例如: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下片以舟輕借喻愁重,用筆輕妙。

繆鉞《靈溪詞說·論李清照詞》引裴斐文,謂李清照這首詞的風格跟李煜的《虞美人》截然不同,具有婉轉、輕靈、細柔等特點。

唐圭璋《詞學論叢·讀李清照詞札記》:通首血淚交織,令人不堪卒讀。

又《論李清照的後期詞》:她那物是人非、觸目生愁的嘆息之聲,卻是和《聲聲慢》一樣,也讓人深深感到黑暗社會對她的摧殘。

對詩詞的理解,見仁見智,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意見,本是正常現象。但是,差別如此之大,卻也有稍加討論的必要。

首先,從詞的文本內容看,作者意在表現家國變故造成的悲愁感慨,並無批評、揭露社會的意思。自憐有之,憤懣實無。

其次,從詞的表現手法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兩句雖是心境的直接表露,但詞的重心所在,卻是下半闕的以婉拒他人泛舟雙溪之約的方式,帶出無心泛舟的理由,「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個理由,因為使用了巧妙的比喻,而避開了血淚交織的沉重畫面。

再次,從李清照這一年的寫作情況看,她並非一味沉浸在悲愁、痛苦之中,豪氣干雲的《題八詠樓》詩(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就作於同一年、同一個春天。

總而言之,我不贊同唐圭璋先生的說法,而傾向於俞平伯、裴斐、繆鉞諸先生的觀點。

這首詞的最大亮點是愁的形象化——準確地說是重量化——表述。

悲愁情緒在詩詞中的形象化表述,李清照前後有如下一些著名的例子: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賀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鄭文寶《柳枝詞》: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石孝友《玉樓春》詞:春愁離恨重於山,不信馬兒駝得動。

董解元《西廂記》: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駝也駝不動。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的車兒如何載得起。

這些愁緒的形象化表述,各有妙處。把愁緒形象化、重量化,並非李清照的首創(鄭文寶似乎是率先把愁緒重量化的人)。但是,論銜接的自然妥帖(由泛舟而「蚱蜢舟」而載不動,合情合理)、喻體的具體生動(舟名具體到蚱蜢,形象栩栩如生,別家都是車馬駝等泛泛的類概念),李清照的手法明顯優於其他詩人,詩句因而具有獨特魅力。

2018-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雍城漫仕 的精彩文章:

明朝兩皇帝因溺水而死,為什麼?
雷立柏縱橫說靈都:潭柘寺與順天府 羅馬的水泥和北京的樓房

TAG:雍城漫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