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參軍」要什麼?不要什麼?

「民參軍」要什麼?不要什麼?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當前,武器裝備採購領域面臨供需矛盾。化解供需矛盾,「民參軍」是一個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民參軍」市場主體,以需求為主導,向著源頭找需求,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進行一場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民參軍」呼喚「供給側改革」

當前,武器裝備採購領域面臨供需矛盾。

需求側,國防和軍隊建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和國家安全需求,國防和軍隊建設亟待提高建設質量效益,確保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在供給側,現階段國防科技工業體系難以滿足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需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化解供需矛盾,「民參軍」是一個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民參軍」市場主體,以需求為主導,向著源頭找需求,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進行一場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個「民參軍」故事,可以看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橫切面。

「民參軍」要什麼?不要什麼?

——從三個故事看新時代民間力量參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創新路徑

中國國防報記者 魏宏濤

中國製造「痛點」在哪

「風冷柴油機」的啟示

「民參軍」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執著勁

「再過幾年,我們這家企業就一百年了。」對著眼前一款風冷柴油機,兩鬢略微斑白的洪里榮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誰也沒想到,在中關村首屆科技軍民融合專題賽,這款小小的風冷柴油機竟然得了一等獎。這家源於民國時期的百年企業由此開始為人所熟知。

軍方為何偏愛這款風冷柴油機?其設計、性能均遠遠超過國內同類產品,拿到國際上也毫不遜色。軍用可以為特種車輛、液壓設備、自動裝填、發電機組等提供充沛動力;民用可以廣泛適配各類柴油動力無人機、小型船舶、交通運輸,適配範圍廣,市場需求巨大。

「僅僅研發環節,就花費了我們近10年時間。」總結「民參軍」經驗,這款老字號柴油機除滿足軍用需求外,堅持做到了核心技術「人無我有」,產品工藝「人有我優」,生產、質檢等環節一個「不馬虎」。產品倍受青睞的背後,正是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支撐。

放眼國內,一些「民參軍」產品技術難題早早攻克,卻卡在了缺乏成熟可靠的「工藝」上,以至於「量產」遙遙無期。這已經成為中國製造諸多「痛點」中的一個。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化解中國製造這個「痛點」,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恰恰都離不開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育。

做軍品為啥掙不了「快錢」

「海水淡化器」的傾訴

「民參軍」不要貪圖「一口吃個胖子」

9年前退休,有車、有房、有積蓄。在常人看來,張廣德應該在家享受美好時光。

但他卻選擇了創業,為一個「攜帶型海水淡化器項目」投入個人大部分積蓄,至今仍奔波在「民參軍」的征途上。創業最困難的時候,他幾乎連差旅費都拿不出。

經過9年攻堅克難,「申藍項目」取得初步創新成果。這款攜帶型海水淡化器,只要有原水(包括海水、污水等),經過人力推拉操作後,水壺中就能有飲用水。可廣泛用於攜帶型單兵、島嶼守備、邊防哨所等飲水保障。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見金。軍品項目含金量很高,要求也高。張廣德坦言,剛開始總是失敗,但他們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中關村首屆科技軍民融合專題賽上,這一解決方案獲得了高分。

市場聯通「戰場」,但「戰場」邏輯絕不等同於市場。市場上,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頻率快,一般民品從立項到上市需要幾個月,長則一兩年,往往能夠今年立項,明年投產,後年掙錢,可以掙「快錢」。

戰場上,軍品一旦定型後,更新換代慢,使用周期比較長,軍品流程科學嚴謹。這就是做軍品掙不了「快錢」的原因之一。硬幣另一面是,軍品利潤要比民品高,收入預期穩定,可以掙「穩錢」。9年「參軍」路,「張廣德們」對此感受頗深。

參與軍民融合,市場思維要儘快轉換過來,學會「慢」下來,用「戰場」邏輯思考問題,除了要有家國情懷,還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人才迴流「流」向哪

「海歸五人組」的告白

「民參軍」要善於「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令人矚目的中國「人才迴流」,為何大多「流」向國家戰略?深圳一家集團公司的探索實踐,可謂一個生動解答。

8年前,26歲的劉若鵬回國,懷揣向母親借來的20萬元,與海外歸國的4位學子一道,滿懷一腔熱血紮根深圳創業,立志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貢獻力量。

8年後,企業專門從事超材料技術裝備、創新航空器及人工智慧研發製造,舉世矚目。

這8年,正是軍民融合戰略從播種培育到落地生根的關鍵時期。「海歸五人組」如何帶領出一家「民參軍」優勢企業?這得益於他們不負國家重託,始終朝兩個方向努力:第一努力成為「新時代的錢學森們」;第二努力「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一個努力有了初步結果,集團的部分超材料技術已經應用到我國重要的軍事裝備上。」面對記者,劉若鵬欣喜地介紹,第二個努力正在顯示出威力:集團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軍民融合等戰略,實現了跨代式發展,向世界級創新企業邁進一大步。

在「海歸五人組」看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更需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於「擇」,他們有兩個比喻:一是像八爪魚那樣,觸角伸向四面八方,遇到人才就一定緊緊抓住不放;一是像地瓜藤塊莖那樣,根始終扎在泥土中,接地氣廣吸養分。通俗地講,軍民融合既要「仰望星空」,瞄準未來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需要;又要「腳踏實地」,滿足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急需。兩者的統一,呼喚在更大範圍內配置人才資源。

採訪手記

瞄準沙場「痛點」

做長企業「短板」

風冷柴油機、海水淡化器、超材料技術,這些「民參軍」優勢產品技術成功的秘訣之一,無外乎瞄準了戰場上的「痛點」。穩定可靠的動力源、大洋內陸稀缺的飲用水、顛覆性的隱身材料,無一不是沙場定勝敗的要素。

這些戰場上的「痛點」可不好解決吶!有人曾打趣,這些需求「痛點」就是一個個「坑」,需要有心人來填充。坑坑窪窪的「民參軍」征途上,確實很難立得住腳跟,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某個軍用指標絆一腳,跌入「坑」中。如果低頭向下,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棄,「脫坑」也就遙遙無期。相反,如果抬頭向上,把這些「坑」當作彌補產品缺陷,做長企業「短板」的良機,這些「坑」自然成了個人快速成長、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台階。同樣一個「坑」,態度不同,結果迥異。從某種程度上看,軍民融合戰略有助於實現個人成長、企業發展、國家強盛三者的有機統一。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這也許是洪里榮、張廣德、劉若鵬們給我們的又一個啟示。

八旬老人,為強軍「退而不休」

顧 淏 吳樹林 包英群

哲人說過:領軍人物負有使命,這個使命無人替代,而且生命也不能重來。

2001年,63歲的南雍超齡退休,今年恰好80歲。回顧80年人生歷程,南雍更加堅信自己肩負的那份使命:打造世界名牌的無人機螺旋槳產品,滿足軍民市場需求,科技強軍,產業報國。

南雍與無人機結緣,要從小小的航模說起。

1954年,河南鄭州聖德中學操場,看到一名軍人放飛滑翔機模型後,一個孩子忘我地跟在後面追。從事航模運動,投身航空事業的夢想在奔跑中萌芽。

個人勤奮翻耕和老師悉心澆灌下,夢想結出果實。1963年,大學畢業,南雍被分配到河南省體委,擔任航模隊總教練。

航模串聯起南雍的一生,勾連著人生中最精彩片段。1965年打破航模世界紀錄令人難忘。

模擬飛行,航模「咔嚓」兩聲,砸向地面,粉身碎骨。現場死寂,難過之情漫過每個人心頭。「不要難過,咱們再來!」南雍鼓勁。

拾掇士氣。不久,重新設計的航模飛機再次起飛,沿著鐵路軌道,一路向北從駐馬店確山火車站飛向新鄭謝庄火車站。

直線距離203.713公里,一舉超過當時的世界紀錄21.59公里。

時間撥到上世紀90年代。

市場經濟大潮來襲,航空體育日益邊緣化,經費消減、人員流失,學校發展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多少次痛苦思索後,南雍計上眉頭:航校有跑道,何不將現有資源整合,走公司化運營路子呢?

徵得全體職工同意後,在省政府、國家體委支持下,「河南藍翔通用航空公司」正式成立。

航校保住了!機場設施改善,脫胎換骨,煥然一新。兩年後收入飆升到6000萬元。

回憶這段經歷,南雍感慨:「你只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就能贏得各級領導支持;你只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就能贏得市場認可;你只要真心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就會贏得社會的尊重和承認。」

退休後在家沒幾天,應大洋彼岸美國航模協會主席布朗請求,南雍聯繫好友,手工製作起螺旋槳。從此,螺旋槳情懷閥門一下被擰開,再也關不上。

首批螺旋槳做好了,搶售一空,國內外訂單如雪花般飄來。4人全力以赴,開始退休後的幹事創業新征程。

2003年後我國無人機產業蓬勃發展,然而科研用螺旋槳幾乎全靠進口,螺旋槳適配成了制約瓶頸。4人追加投資,註冊公司,白手填補空白。

2006年,他們的企業開始承接軍品配套項目。到2009年,3年間共為部隊提供17款列裝螺旋槳。2009年國慶閱兵式,無人機方隊螺旋槳全部國產化,這凝結著南雍和同事們的心血。

3年前,企業在蕪湖落戶口,安徽卓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進入一個發展快車道。

而今,南雍更喜歡用軍民融合稱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反覆學習理解習近平軍民融合戰略思想,他覺得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算是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搭把手』『出把力』吧!」。

新的一年,南雍也為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實現液壓恆速變距複合材料螺旋槳國產化,為軍民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適配優質的國產化螺旋槳。

「戰場」保障 快遞「跳傘」

馮國寶 蒲雲龍 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1月24日上午10時5分,雲南某地,一架順豐中型無人機抵達南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陣地上空,尋找地標等待空投。地面物流公司人員根據現場風速、風向和空投位置,遠程操縱無人機下降至300米高度時投放吊艙。吊艙到達落點區域上空200米左右打開降落傘,隨後精準投放,最終落點與提前設置的目標投放點偏差不到50米。1分鐘後,雷達站官兵緊急前往投放點,收取吊艙中裝載的雷達急需維修器材。

這是空後聯合順豐、京東兩家物流領域軍民融合戰略合作單位,採取遠程指揮、異地共聯、軍地協同的方式,進行兩個科目物資保障演練時的場景。據了解,此次演練是我軍首次運用無人機參與後勤保障。

在千里之外的空軍後勤部指揮中心大屏幕上,演練現場無人機投送動態一目了然。據工作人員介紹,物流無人機具有傷亡率低、速度快、定位準、調整靈活等優勢,可支持各類惡劣環境和高風險地區空中補給任務,並根據任務需要,隨時調整航線,改變投送目的地。

在湖北武漢,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團隊憑藉在艦船電氣領域的成熟技術,積極探索軍民融合之路,國產2兆瓦級永磁直驅風力發電變流器樣機順利出廠。這一成果問世後,我國進口風電變流器價格呈現斷崖式下跌,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

在江蘇,一些腰纏萬貫的民營企業家明知賠錢,仍然義無反顧地投身軍民融合,他們心中大都有一種割捨不了的國防情結和軍人情結。以恆神纖維材料有限公司為例,企業一度運轉一條生產線每天耗費數十萬元,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有人曾對創始人錢雲寶戲言:「錢多多」變成了「錢光光」!

兩個例子,一軍一民的軍民融合之路,令人感慨良深。一個單位、一個行業、一個地域的軍民融合實踐究竟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這個單位、行業、地域的融合力。對負有領導責任的黨員領導幹部來說,融合力又無時無刻不在檢驗著人品官德。

融合力檢驗人品官德

鄭州聯保中心二五五醫院院長 樊曉斌

檢驗初心變沒變,只有初心不變味,才會千方百計想融合。聯勤保障部隊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聯勤戰線每一名官兵務必真正打心眼裡牢固確立一種新理念:現代後勤就是軍民融合後勤。當領導幹部個人私心作怪,或者單位的「小九九」對全局造成干擾的苗頭出現,務必多想一想當初為什麼投身聯勤保障領域,如今的聯勤保障最需要我們做些什麼。擔子壓緊了、壓實了,私心雜念自然而然也就會相應減少,對融合的事情就會有更多認可,謀劃融合的事就會更加自覺。

檢驗良心在不在,只有良心不摻假,才會聚精會神學融合。現代後勤建設不僅軍地通用性、互補性強,而且軍民融合資源豐富、軍民融合形式多樣,諸如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哪一個不給後勤保障領域帶來顛覆性變化?如果領導幹部因為個人知識欠缺而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如果因為自身利益受衝擊而有意排斥新事物,那就既失去了作為領導幹部的良心,又失去了作為軍人的良心。相反,只要良心在,就會以固步自封、抱殘守缺為恥,真正做到奮起直追,加快彌補自身短板和單位發展弱項,融合的步子就會邁得更大一些,融合的成果就會更多一些。

檢驗匠心有沒有,只有匠心不打折,才會埋頭苦幹搞融合。軍民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涉及方方面面。軍民融合是國家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人人都有份,不僅有利益,更有責任。黨員領導幹部是領導者、管理者,更是參與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對軍民融合既不能有私心雜念,也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很可怕的事情,將直接導致一個單位、行業、地域軍民融合的落伍,間接後果則是影響了國家戰略的全面落地。實踐證明,在軍民融合領域,多一分匠心,就能多一分創新;多一分匠心,就能多一分細緻。

融合力檢驗人品官德,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我們應當時常捫心自問:能不能勇敢地接受這一檢驗?在檢驗中,能不能交出一份出色答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空軍首位特等功臣華龍毅文物捐贈儀式在軍事博物館舉行
「風口哨所」戍邊人牽手上下哨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