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澄懷味象 超越鼎新——中國繪畫轉型期內的當代工筆畫

澄懷味象 超越鼎新——中國繪畫轉型期內的當代工筆畫

喬宜男

1968年生。199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9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研究生部,獲文學碩士學位。曾任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西安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專職畫家、一級美術師、研究員。

主要作品入選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美展,並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優秀獎及第三屆全國工筆畫展二等獎等。中國畫作品工寫兼長,筆墨功力深厚。作品格調清新淡雅,繪畫形式獨特,畫面風格具有強烈的個人面貌,創作語言自成體系,是當代中國花鳥畫領域的優秀代表。

澄懷味象 超越鼎新

——中國繪畫轉型期內的當代工筆畫(節選)

文/喬宜男

《春山初雨》

45x68cm

中國繪畫由傳統形態向當代形態的過渡是在兩種因素的作用下交錯進行的,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幾代美術家致力於在傳統繪畫材質的基礎上把西方科學的繪畫方式引入中國畫的創作中,進行補課式的造型訓練。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世界多元化的文化衝擊,西方當代的藝術思想又強烈影響和左右著一批人的創作思維。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力的提高,國人對自身傳統的認識更加深人,在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自身文化的優勢更加突出,強調中國畫的核心審美精神成為一種導向;其結果是在這種衝撞與摩擦中,大家逐漸達成一種暫時的共識——多元共存,多種繪畫形態的共生局面。

《清影》

45x68cm

在中外文化史及繪畫史上,大凡這種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文化繁榮期皆處於社會歷史的轉型階段,多態共生只是為下一時期時代主音的生長與發展壯大做鋪墊與準備。一個時代的最強音一定會奏響。基於這種共識,中國畫的現代化形態就成為一個焦點。當代中國畫在經歷了這段多元共存時期以後,它最終以什麼樣的面貌展現給世人,其主體審美精神集中在什麼地方,也就是說現代中國畫以什麼樣的面貌既來源於傳統又區別於傳統,中國畫在當代化進程這個十字路口上何去何從?

《秋葦》

45x68cm

近代日本繪畫在經歷了歷史的陣痛後,順利地完成了向當代形態的轉變。由於現代日本畫是伴隨著近代日本工業化發展起來的,反工業化的情緒,反倒成為現代日本畫的主要精神基調。繪畫在這一時期脫離了人世的功用目的,為當時的日本人提供了一個遠離世俗喧囂的理想世界,一個理想化的、但實實在在的精神巢穴,理想化的自然、臆造的自然成為日本畫的主景。

《雨後》

26x69cm

而近代西方繪畫當代化的進程遠比日本畫進行得痛苦和深刻得多。照相機產生以前,西方古典藝術經歷了一個燦爛輝煌的時期,文藝復興把科學和藝術完美地結合了起來,透視學、解剖學全面根植於西方油畫,寫實素描的至高地位把「藝術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當作了最終的信條。藝術的首要任務是描寫現實的人和人存在的世界,儘管出現了大量的宗教題材繪畫,但藝術家常常是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人來刻畫宗教人物。這一時期的藝術除了和文學、哲學的聯繫外,更多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這個時期可以說是西方藝術的造型積累階段。在隨後的時間裡,西方藝術家開始了藝術本質理論的探索。十九至二十世紀,印象派出現後,西方藝術開始關注藝術本體語言,如色彩等。後印象派的畫家開始了對藝術本體真正的思考,梵谷、高更和塞尚把繪畫真正引向藝術本體這一核心。

《日出日落》

45x68cm

西方的藝術家猶如黑暗中的摸索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西方美術是在紛繁的流派交錯和各自的藝術形式更替中進行的,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的藝術家忽然看到了脫去功用外衣的藝術主體精神,他們把這種個體的認知經驗強烈地表現了出來,最能打動我們的西方藝術都是出現在這一時期,其內在的審美經驗和傳統的中國畫在很多地方是不謀而合的。「二戰」後的西方美術在發現了藝術的終極情感表達功用後,在以後的時間裡漸漸地淡化了藝術的本體探索,藝術觀念的表達、藝術情感及精神的抒發成為其壓倒一切的因素,藝術的本體語言探索沒有向前發展一步,架上繪畫將消失的論調也為人們所知,此時的藝術家面對他們的前代,這可能是唯一能做和能說的事情了。架上繪畫能消失否與中國畫無關,中國從來就沒有架上繪畫,中國只有案頭繪畫,中國案頭繪畫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

《稻穀收罷餘味長》

45x68cm

對日本畫和西方油畫在近代轉型期的一點簡單說明,只是想更清楚地表達中國畫在發展結構上與它們的天然差別,雖有相似的發展段落,但總體框架是迥異的。一個藝術系統的生長周期是按自身的節律進行的,雖有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但動力是自身的需求。西方繪畫在印象派後期對日本浮世繪的吸收借鑒令許多人不解,為什麼藝術品格更高、理論更系統的文人畫未對西方藝術產生一點影響……而日本浮世繪之所以在西方藝術從古典走向現代形態的轉變過程中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是和其自身的內在需求相關的。印象派藝術家們在以光學色彩觀為武器和以素描為基礎的古典油畫拉開距離的時候驚奇地發現了充滿主觀意識的浮世繪斑斕的色彩,浮世繪既可以直接地吸收借鑒又能起到色彩觀差異的積極補充作用,而建立在中國人文思想基礎上的文人畫是以科學藝術觀為基礎的西方藝術當時無法消化的,也許還要經過更長時間,文人畫方能為世界理解。

《鶴舞》

68x68cm

科學有高低之分,是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而文化藝術卻不會與科學的高低為伴。中國藝術誕生之初,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就已經為中國畫的發展奠定了思想沃土,中國藝術存在的思想基礎和發展模式一開始就比較完善,歷史的發展只是在補充著它應有的發展結果,而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對藝術規律的把握,中國先賢聖哲一開始就佔據了藝術發展的制高點,進行著一種由上而下的驗證過程,而非西方藝術的單向線性過程。西方藝術是在每一個時間段一步步地發現、發展了藝術的功用,是隨著其工業文明史而發展起來的。工業文明的特點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前代的科技成就被拋棄掉,西方的工業文明是一個完整的發展線索,所以西方油畫的發展如同一支開弓而出的箭,方向只能向前,而中國畫的發展如同星體的運行,周而復始地圍繞著一個恆點運轉,在運行中逐步完成其演變、演化的全部內容。科學有發展、時代有進步、社會文明和科技文明日新月異,而人類藝術情感的表達方式是相對恆定、無高低之分的。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史,朝代的更替,總體藝術線索沒有結構性的變動。

中國的人文歷史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發展線索,中國畫是這棵大樹上結出的果實,只要這棵大樹有生命力存在,樹上的果實即使凋謝也會周期性地萌發,每一個時代都有它最高的藝術成就。

《臨淵》

68x68cm

無論種族的差異,人類原始藝術的形態都有一個基本的共同性:浪漫的藝術情感、符號化的神秘造型、純粹的精神感染力。在藝術的初始階段,東西方是站在一條起跑線上的,雖然只是藝術的開始,但介於人類的天性,或是一種對造型藝術的直覺,一種初始的衝動決定了人類藝術一開始就是寫意性的,寫意是藝術的本質。

隨後,東西方走上了兩條不同的審美之路,西方繪畫首先在科學的範疇內開始了對光、影、色的探究,而中國繪畫一直沒有偏離寫意的藝術本質,在不斷完善著對寫意的認識和實踐,在寫意的框架內探究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並把人文社會觀通過寫意的形式在作品裡表達出來。可以說,也只有寫意的表達方式才能承擔這諸多的社會人文思想,同時寫意的表達方式也是藝術存在的真正價值,而西方藝術在結束了寫實實踐之後,不可避免地要走到其對應的結構主義和抽象的純形式之路上,對形式語言的探索告一段落之後,又必然要打破形式,強調行為、強調觀念,再之後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在天平的兩極:寫實與抽象、技法與觀念之間左右加碼只求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住藝術表達的一點相對穩定性,如一端的思潮過盛,另一端必欲壓之而平衡。而中國繪畫寫意性的結構一開始就是均衡的,衡乃老秤也,老秤的秤盤裡放的可以是中國藝術家不同的繪畫見地和藝術實踐,也可以清空重放,但只要寫意觀的秤錘不變,藝術的變革只需調整刻度而已。

《得水而仙》

68×68cm

中國繪畫兩千多年的發展呈加速進行,尤其近代美術的發展和近三十年的發展尤為迅速,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美術進程中三個較為完整的段落。第一階段為夏、商、周至清末,為相對穩定的傳統形態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內容為自我寫意形態的完善與發展,包括在宋代出現了一個較為清晰的客觀寫實階段,也是這一框架很重要的一個內容,這一時期建立起的以東方藝術為代表的寫意觀念至清末已完全成熟系統化。第二階段為西方藝術對寫意觀的衝擊階段。中國繪畫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階段後開始面臨困境。人們試圖從西方尋找中國藝術的出路,尋找以藝術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但藝術解決不了現實問題,中國繪畫本身並沒有出問題,問題出在了社會本身。明末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萌芽並沒有成長起來,西方觀念以侵略的方法強行而入,中國暫時落後了。在對工業化的接納過程中,中國繪畫實際上也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調整期,當社會的現實和西方的藝術觀放進中國繪畫的秤盤時,寫意的刻度如何調整?第三階段為改革開放至今。多元狀態寓意著討論的繼續進行。

《遠雷》

170×150cm

中國從來不缺思想,不缺藝術觀,各種藝術形式都能表達人的思想情感,不過表達的方法有高低品位之分。直觀表達的方式有表情、手勢、語言,有影視,有多媒體,還有文學,文學之上有繪畫和音樂。一首歌曲可以抒情,但去掉歌詞以後的音樂卻是情感表達的更高形式,所以繪畫和音樂的本體是情感建築的高端表達形式,這種表現形式和它傳遞出來的特殊認知是其存在的根本。至於當代人因當代文明而產生的深刻的個人情緒、深刻的孤獨感、深刻的頹廢、悲觀懷疑等情感的抒發可以採取直接吶喊來進行,而更為有力。如想通過較高層次的繪畫藝術表達方式就必須學會駕馭掌握寫意的方法,創造全新的寫意語言。這一階段是中國畫發展的一個覺醒期,此時的寫意不是傳統寫意觀的延續,是渡過大河之後那艘船上種子的重生,並非文人畫的新延續,它是一個全新的生命體。在這一時期的中國藝術家裡,誰能最早地認識到此中的玄機,誰能系統化地提出寫意的觀察方法、造型方法和認識論,提升其品質、品位,誰就能佔據寫意的制高點,成為以後中國畫發展的主脈並和這一時代同輝。對寫意性的選擇不但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可,更是在對中西文化的深刻了解中清醒認識到自身的文化優勢和對造型藝術的深入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墨韻 的精彩文章:

且讀且悟——以「吉祥天地」而感悟紀連彬

TAG:大美墨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