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場「藍血月」星空盛宴引爆網路!其實宇宙中還有更多北師大人的印跡…

一場「藍血月」星空盛宴引爆網路!其實宇宙中還有更多北師大人的印跡…

明月共潮生,何處無月明

前夜,皎潔的月色伴著她驚艷的容顏悠然漫步空中。

我們有幸地見證了這百年難遇的奇觀

——超級藍血月。

「超級藍血月」升空

給你152年一見的震撼

當晚,由師大天文社和北師三附天文社的同學們發起的,在京師廣場上用望遠鏡觀看月食過程的活動,使大家更細緻地了解了月相變化。

望遠鏡中的月食

可你卻因為

窩在被子里懶得動?

沒有高端設備拍不到?

就錯過了…

沒關係!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大神鏡頭下,定格了這場星空盛宴

拍攝者:鄭魯健

拍攝者:李禮

拍攝者:李鳳堂

拍攝者:李鳳堂

拍攝者:李鳳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不僅是校園內,全世界各地的師大人,也在此時共賞這一輪圓月,用眼睛、用相機記錄下極具意義的時刻。「超級藍血月」刷爆我們北師大人的朋友圈——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 鄭州 -

拍攝者:張雅晴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 香港 -

拍攝者:庄欣欣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西安 -

拍攝者:王瑞祺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 北京 -

拍攝者:張羽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 北京 -

拍攝者:杜博雅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 洛陽 -

拍攝者:張志毅

感嘆152年難見「藍血月」之際

也正是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不斷探索

世人才能更好理解「藍血月」現象的本質

而這些探索中不乏北師大人的足跡!

北師大天文系的師生們致力於科研探索

在各項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

小編根據網上不完全報告整理出

近一年的科研成果成果

速速圍觀!

天文系成功舉辦「星系團內介質物理學」國際研討會

2017年4月3日至7日,我校天文系成功舉辦「星系團內介質物理學」(Physics of the Intracluster Medium)國際研討會。天文系余恆副教授、外國專家Paolo Tozzi研究員和朱宗宏教授共同組織了此次會議。天文系系主任仲佳勇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會議的主旨在於總結近年來該領域的多波段研究成果,將數值模擬的結果與觀測數據相結合,探討未來的研究方向和前景。參會者包括來自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荷蘭萊頓天文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英國諾丁漢大學、法國原子能研究所、義大利天體物理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學、中國國家天文台、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外相關單位的七十多位專家學者。

天文系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獲得重要進展

2017年6月5日,天文系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獲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在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 1, 0143 (2017) (arXiv:1609.08968)上正式發表。

由天文系張同傑教授主導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運用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成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在模擬中首次測量到了以往任何宇宙學數值模擬看不到的中微子在宇宙結構中的微分凝聚(Differential Neutrino Condensation)效應,這種效應為當今和將來的宇宙學觀測開闢了一條獨立測量中微子質量的道路, 在中微子質量的宇宙學限制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北師大天文系校友助力「慧眼」升空

「慧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是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她不但可以實現寬波段、大視場X射線巡天,又能夠探測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的短時標光變和寬波段能譜的空間X射線,同時還是具有高靈敏度的伽馬射線暴全天監視儀。1992年中科院高能所李惕碚和吳枚提出了直接解調成像法,基於這種方法,利用技術成熟、造價便宜的準直探測器的掃描數據,就可以實現高靈敏度和高解析度的成像。於是次年,李惕碚就提出了基於該方法建造HXMT的建議。直到2005年8月和2007年3月,HXMT才被正式列入國家《「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和《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歷經十餘載,終於在2017年6月15日HXMT衛星發射成功,並開始科學觀測。

在HXMT的研製隊伍中,有許多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的身影。擔任HXMT總設計師的盧方軍,本科和碩士都是在北師大天文系度過的。他到高能所後,師從李惕碚院士,完成了首篇以直接解調成像法為理論依據的博士論文。

天文系學者基於LAMOST巡天數據發現四顆新的DA型脈動白矮星

白矮星是中、小質量恆星演化的晚期階段,是一種由電子簡併態物質構成的緻密天體。由於銀河系中大約98%的恆星最終都會演化成為白矮星,因此白矮星的研究對於認識和了解恆星演化規律以及銀河系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白矮星也是研究極端條件下物理現象和規律的天然實驗室,而DA型白矮星則是所有已知白矮星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當DA型白矮星的有效溫度在12500 K到10500 K之間時,白矮星的整體結構會發生振動,從而表現出亮度的變化,成為脈動白矮星。通過對脈動白矮星光變的觀測和分析,可以確定白矮星的基本參數並了解其內部結構。目前已知的DA型脈動白矮星數量大約為200顆,為了更全面地研究脈動白矮星性質並進行星震學研究,搜尋新的脈動白矮星是很有必要的。

蘇傑等人首先利用已發表的基於LAMOST數據的白矮星星表中的恆星有效溫度,篩選出位於脈動不穩定帶內的候選體,然後分別利用麗江2.4米和興隆2.16米望遠鏡進行時序測光觀測,以確定它們是否存在光變。在最近完成的工作中,有4個候選體被發現具有顯著的光度變化,可以確認是脈動白矮星。附圖展示的是這4顆脈動白矮星的光變曲線以及光變曲線的頻譜,可以看到它們具有顯著的光變特徵。這項成果是首次由我國天文工作者完全依託國內觀測設備發現的新脈動白矮星,具有很好的自主性和原創性。

該項研究成果已被國際著名天文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ApJ)接收。(論文預印本鏈接:https://arxiv.org/abs/1708.07253)

圖中分別展示了4顆新發現的DA型脈動白矮星的光變曲線和對應的頻譜。每幅圖下方是該目標的LAMOST星表編號。頻譜圖上的數字表示的是該脈動白矮星主要的脈動頻率。

天文系與荷蘭萊頓大學萊頓天文台簽署院系級人才培養合作協議

2017年11月17日,天文系領導與到訪的荷蘭萊頓大學萊頓天文台代表簽署了人才培養合作協議。雙方擬通過深入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培養傑出的天文人才。

萊頓大學是歐洲最具聲望的高等學府之一,也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多個學科排名世界前列。萊頓天文台於1633年由萊頓大學建造,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萊頓大學的天文學科享有國際知名度。我系傑出校友、美國密蘇里大學終身教授李愛根曾在萊頓天文台就讀並獲得博士學位。此次雙方簽署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將為我校天文系的優秀學生赴萊頓大學學習深造創造良好的條件,將來還可能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推動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做客北師大

2017年12月19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來到北師大,與師生一起探討時空扭轉與星際穿越。

美國實驗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Rainer Weiss先生,以及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科幻藝術家、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Kip S. Thorne先生,受獎之後來到北師大,做客理解未來講座,揭秘宇宙天籟之音的引力波,探索浩瀚宇宙和時空的奧妙,並腦洞大開地從科幻的角度來探討時空扭轉與星際穿越,為北師大師生帶來一場科學的視聽盛宴。

我校天文系教師著作入選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落實《「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十三五」國家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科技部組織開展了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推薦活動,得到了各地各部門積極響應,共收到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所屬34 個部門推薦的278部作品(共計596冊),集成了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創作的優秀科普圖書及翻譯的國外科普精品。專家組從原創性、科學性、創新性、趣味性、廣泛性等方面對參選圖書進行綜合評價。最終評選出了47部作品作為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向全社會推薦閱讀。2017年12月26日,國家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名單,我校天文系何香濤教授的專著《追逐類星體》、余恆副教授的譯著《宇宙圖志》入選,這在全國高校是絕無僅有的。

類星體是宇宙中神秘的天體之一,被譽為現代天體物理學「四大發現」之首。類星體發現於1963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關於它的重重謎團仍未解開,它的種種不可思議的特徵讓天文學家們無比著迷。《追逐類星體》集結了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何香濤教授對類星體的研究,但本書的內容不局限於類星體,它涵蓋了許多現代天文學的知識,包括宇宙學、射電天文學、紅外天文學、x射線天文學、黑洞物理學等方面的內容。在講述有關的科學知識時,還滲入了作者對人生和哲學的感悟,以及作者個人的經歷,是集科學研究、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為一體的絕佳作品。

《宇宙圖志》一書是一本開創性介紹西方天文學圖像源流的著作。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從文化史的角度系統展示人類認識宇宙的漫長曆程,展現了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宇宙的豐富想像。這些圖像資料收藏於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其中很多在今天並不為人所知。它們大都是首次完整地出現在國內出版物上,對於理解西方天文學的發展,世界觀宇宙觀的演變都都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這本印刷精美的圖集也具有相當的藝術鑒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對於今天的數據可視化和科普工作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這是余恆博士連續第二年獲得此項榮譽(其翻譯的《DK宇宙大百科》一書曾於2016年入選全國優秀科普作品)。

付建寧教授團隊博士後宗偉凱參與的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

2018年1月9日在線出版的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刊登了我校天文系付建寧教授團隊博士後宗偉凱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題為《一顆氧元素佔主導的超大內核白矮星》。2018年1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以《星震學新發現或重塑恆星演化理論》為題進行了相關報道。

恆星演化理論預言遭遇新挑戰——天文學家利用精確星震學首次發現一顆氧元素佔主導的內核質量為0.45個太陽質量的白矮星,並得出該星內核質量比經典的白矮星演化模型得到的預期結果要大40%,氧含量要高15%。該結果由法國科學研究中心下屬圖盧茲恆星與行星科學研究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得出,我校天文系博士後宗偉凱參與。該發現將對包括我們太陽在內的恆星的演化過程中多種物理機制提供新的認識,或將重塑恆星演化理論。

正是有著這樣潛心鑽研的人們

我們才能在仰望星空時,更好地了解宇宙真相

為北師大天文人點贊!

他們的事迹也激勵著我們

在各自專業領域或潛心學習、或認真鑽研

終有一天,會有所成就!

- bnuweixin -

部分內容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官網、天文系官網

編輯:楊靖文

值班編輯:劉子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師範大學 的精彩文章:

你見過凌晨三點的世界嗎?

TAG:北京師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