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細數客棧,追憶往事,到騎士大街尋找回到中世紀的穿越之門

細數客棧,追憶往事,到騎士大街尋找回到中世紀的穿越之門

在走進一條條歷史悠久的大街小巷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座古城的歷史。羅得(Rhodes)取自一位寧芙女神的名字,她是海神波塞冬的女兒,嫁給了老太陽神赫利俄斯,因此古代島民崇拜赫利俄斯,將他的頭像鑄在當時的錢幣上。公元前10世紀,羅得島上最先發展起來的是東岸中部的林佐斯,五百年後其地位逐漸被島北端的羅得城所取代。雖然至今這裡還保存有不少希臘化和拜占庭時期的建築遺迹,但真正讓這座古城得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是1309年佔領這座島嶼的醫院騎士團。還記得歐洲三大騎士團嗎?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另外一個就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

這個騎士團的前身為11世紀義大利阿馬爾菲商人在耶路撒冷聖墓教堂旁創立的聖約翰醫院及附屬修士團體,1099年「被保佑的」傑拉爾德(Blessed Gerard,1040-1120)把握住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機遇創建了該騎士團,1113年獲羅馬教宗官方冊封。隨著巴勒斯坦的基督教王國被阿拉伯人擊敗,醫院騎士團被迫撤離,先是輾轉塞普勒斯,1309年落腳羅得,並建造了這座堅不可摧的古城。1522年蘇萊曼一世(Suleiman I,1494-1566)指揮十萬大軍四百艘戰艦攻打羅得,島上的騎士團據說只有七千名士兵,但他們驚人地堅守了六個月,令土軍損失慘重。為求繼續生存,騎士團最終還是無奈地選擇了協議撤離,但他們贏得了包括土耳其人在內的所有人的尊重。

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城內新建和改建出許多清真寺,但是城牆、堡壘和主要街道都被保留下來。1912年,羅得島被義大利從土耳其手中奪走,二戰期間又陷入英德的爭奪戰中,直到1947年才回到希臘的懷抱。經歷了這麼多階段,如今古城中混雜著希臘化時期的神廟遺址、拜占庭時期的東正教堂、騎士團時期的宮殿客棧、奧斯曼時期的清真寺,以及義大利佔領期對天主教的恢復和重建。當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騎士團時期的城牆和建築。

我們從旅館西側的衚衕向北走,抬眼看到二層一個挑出的陽台,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土耳其建築風格。

繞過兩道彎看到的飛扶壁,是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常用的方式。

走出一條叫Ipparhou的衚衕,就是騎士團時期古城內最重要的街道:騎士大街。

大街上保留了古老堅固的石子路,兩旁是騎士們修建的客棧和宅邸。醫院騎士團由來自不同地區的騎士組成,他們很自然地按地域形成了八個組,其中英、德、意各一組,伊比利亞半島的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等其它地區各為一組、法國的奧弗涅、普羅旺斯和其它地區各為一組。八組騎士分別負責把守羅得城的八段城牆,在城內則分別建造各自的客棧。這些客棧基本集中在騎士大街兩側或附近,不過我始終沒有找到德國客棧,也沒查到相關資料,這成了我心中的一個謎。

在羅得的三天里,我們每天都會經過騎士大街,它彷彿一台時光穿梭機,每每將我帶回到那段古老的歷史。為方便起見,我將這幾天拍攝的照片匯總在一起,從大街東頭向西慢慢講起。

騎士大街東頭正對的哥特式建築為城堡聖母教堂。它是古城內最大最古老的教堂,初建於11世紀,曾作為拜占庭時期的東正教主教座堂。1319年,在新任騎士團長Hélion de Villeneuve(1270-1346)的推動下,它被翻建成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奧斯曼統治時期,這裡又被改為清真寺,甚至在西側增加了一座宣禮塔。不過在1940年,義大利人拆除了包括宣禮塔在內的所有穆斯林痕迹,又將其恢復成天主教堂。

教堂內我們不得而入,但在教堂外的一處水池邊,我還是看到了伊斯蘭的文字。比起領土的佔領,文化的爭奪似乎更加艱巨而漫長。

如今教堂南側的附屬建築變成了希臘國家銀行的營業網點,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的傳承產生著不可抗拒的影響。

銀行南邊的建築是騎士時期的英格蘭客棧。

一位騎士般的小男孩兒手舉著剛采來的野花準備獻給正在井邊專心玩耍的姑娘。

教堂北邊不遠是奧弗涅客棧,如今變成了奧弗涅咖啡館。

騎士大街南側東頭有一幢很大的建築,它是建成於1489年的騎士醫院。據說早在1437年Jean de Lastic成為第36任團長時就提出興建一座大型醫院,畢竟這個騎士團起家時就是干這個的嘛。沒想到斷斷續續竟然建了半個世紀,1489年宣布落成的已是第40任團長Pierre d"Aubusson了。奧斯曼統治時期將這裡改做軍營,而對研究歷史古迹頗有心得的義大利人則於1912-1924年將這座帶中庭的二層建築改造成考古博物館,這一用途一直延續至今。

騎士大街北側東頭是現在的遊客信息中心,門口總有兩個男孩兒在彈唱。我在裡面找到不少免費的資料,對了解這座古城帶來了莫大的幫助。

騎士大街東低西高,踩著略有些硌腳的石子路向西上行,很快在北側看到一幢屋頂呈鋸齒狀的建築,那就是義大利客棧。它由義大利貴族、第43任騎士團長Fabrizio del Carretto(1455-1521)於1519年下令修建,門上方還有他的盾徽。當然,這裡的盾徽只是個複製品,原件據說被土耳其人帶到了伊斯坦布爾。

客棧對面的哥特式大門是考古博物館的北門,不過只有工作人員才能從這裡進出。

再往西走不遠是法國客棧,屋頂的垛口設計頗有幾分法國城堡的風采。它是1492年由當時還不是騎士團長的法國貴族Emery d』Amboise(1434-1512)出資建造。當時的騎士團長是另一位法國人Pierre d"Aubusson(1423-1503),我們在外牆上看到並排的兩個盾徽,左邊是法蘭西王國的,右邊就是Pierre d"Aubusson的。這座建築還在1510年得到另一位法國人Philippe Villiers de L"Isle-Adam(1464-1534)的精心修繕,他後來也成為騎士團長,其盾徽就在並排的兩個盾徽下方,是一隻掛巾之臂的形象。

如今這裡成為法國副領事的辦公場所,因此樓頂飄揚著法國國旗。樓內經常舉辦各種法國文化交流活動,我們來的這天正好有個畫展。

畫展在二樓,拾級而上,一眼就能看到Pierre d"Aubusson的盾徽。

走廊里擺著一幅色彩艷麗的裝飾畫,紅綠藍三種顏色顯得非常明快。

走進去發現,裡面的畫作也是同一風格,讓我想起小時候充滿溫情的生日賀卡。

尤其這幅上面還題著字:「Thank you for the memories」,彷佛朋友臨別的話語。

透過窗戶看到對面的摩爾風格建築原本是來自阿拉貢地區的騎士首領Diomede de Vilaragut的宅邸,建於15世紀,後來被改建成土耳其人的私宅,如今成為考古博物館的一部分。

下樓繼續向西,前面北側有個帶聖母子像壁龕的小房子是建於1365-1374年的聖三一教堂。它由英國騎士出資興建,因此在牆上可以看到英格蘭的三獅盾徽。奧斯曼時期,這裡被改建成清真寺,現在還保留著當時建造的圓屋頂。門口壁龕中的聖母子像是義大利人佔領後添加的。

西邊緊鄰的二層建築是法國禮拜堂,為Pierre Papefust於1483年在原址翻建,在一層的外牆上可以看到他的盾徽和記錄此翻建年代的文字。二層外牆上共有四個盾徽,中間最大的是法蘭西王國的百合花盾徽,左邊是醫院騎士團的,右邊是第43任騎士團長Fabrizio del Carretto的,下方則是法國騎士Jean Cheron的。在這位法國騎士的車輪彎月盾徽下,記錄著1519年他出資完成對這座禮拜堂的修繕,而當時的騎士團長正是Fabrizio del Carretto。

現在我們已經回到從旅館走出來的那個衚衕口,這條名叫Ipparhou的衚衕兩側均為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騎士客棧。最早建於第35任騎士團長Anton Flavian de Ripa在任期間(1421–1437),大門上方便是他的盾徽。起初衚衕東西兩側的建築是完全獨立的,第41任團長Emery d"Amboise任職期間(1503-1512)修建了過街樓將兩邊連為一體,使之成為羅得城中最大的客棧。如今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門上方的巨大拱石感受到濃濃的西班牙風格。

衚衕口正對的位於街北的建築是普羅旺斯客棧,1518年由來自圖盧茲的騎士首領Francis Flota出資興建,他的盾徽是一隻躍起的山羊。奧斯曼統治時期,這裡被改造成土耳其浴室,同樣又在義大利佔領期間得以恢復。

再往上走有個哥特式的涼廊,就是騎士大街的盡頭了,從那裡向北便是騎士團長宮殿。

回首整條大街,其實還有許多建築我們叫不上名字,有不少小院我們不了解身世,它們背後肯定隱藏著各種鮮為人知的秘密,正是這種神秘感吸引我不停地探索,尋找那扇帶我回到中世紀的穿越之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許多參觀奧地利國家美術館的人都錯過了這座歐根親王的豪宅:下美景宮
一位是最英勇好戰的國王,一位是最膽大妄為的議長:國會大廈-1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