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退就是進,給就是得

老子:退就是進,給就是得

授權圖片 王曉紅 攝

退就是進

老子一向主張退、守、弱、柔。他有一套獨特的辯證法,他認為「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退就是進,柔弱就是強大。

《周易》中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只知道前進的人是非常危險的,真正的智者懂得運用「退」的智慧,就像曾國藩攻佔南京後,主動請求裁撤湘軍,交出自己手中的大權,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做法是正確的。

有一首偈語詩叫作《插秧歌》說: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是水中天;

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時候,冷靜一下,退回一步反而能把事情解決了,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而一味冒進,反而會把事情搞砸。

《周易》中也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尺蠖(一種無脊椎小蟲)把身體彎曲起來是為了伸的更長;龍蛇將身體蟄伏起來,是為了躲避冬天的嚴寒,讓自己可以繼續生存。

從尺蠖和龍蛇的習性中,我們可以看出世事興廢中的人生起伏——為了長遠的發展,暫時委屈以求積蓄力量。退步即進步的張本,是一種準備,一種能量或者力量的蓄積。

在這世界上,很多人只懂得進一步的智慧,而忽略了退一步的智慧。很多人都是為人處世,用力太猛,太過剛強,處處爭第一,只知道一味往前沖,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因素。

在老子看來,那些爭強好勝的人,都是缺乏韌性的。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美國心理學家也公布說:太過爭強好勝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縮短壽命。

給就是得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就是說,老子認為,越是能幫助別人的人,他自己會更富有;越是經常給與別人、分享東西給別人的人,他自己的東西就會越多。

老子認為,做人要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要有水的胸懷,水的利生精神。那些吝嗇的人、那些守財奴,不管佔有多少財富,精神上都是極度貧窮的「窮人」。

在楚漢之爭中,韓信攻下齊國後,要求劉邦先封他一個假齊王的身份便於他治理齊國,這樣他才能有力量大軍回援對抗項羽。

劉邦知道後大怒,經過張良的勸導,劉邦立馬標識:我生氣的是為什麼讓我加封一個假齊王,要做就做真的,封韓信真齊王。於是韓信受封齊王,回援救助劉邦,最後消滅項羽。

若是當時劉邦不封韓信為齊王,恐怕楚漢之爭的結果不會像歷史上那樣了。

當然,「給就是得」這不是一種權術,不是要以犧牲小的私利為代價,換取自己更大的私利,而是一種心胸,一種境界。

曾國藩說「心存濟物」(懷著一顆周急濟困的心)是貴相,這與老子的「善利萬物」不謀而合。

做人要有一顆願意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的心,而這種心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立春養生:吃好三樣,喝好三樣,做好三樣
最佳微小說《存摺》

TAG: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