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麥稈畫傳承人沈社國:執一顆匠心 擇一藝堅守

麥稈畫傳承人沈社國:執一顆匠心 擇一藝堅守

從麥田裡普通的麥稈,到成為畫展上令人驚艷的民間手工藝術品麥稈畫,這華麗的變身,沈社國用了30多年的時間。他秉執一顆匠心,潛心鑽研傳統技法,大膽創新製作工藝和題材,將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推陳出新,重放異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大豐麥稈畫。

從麥田裡普通的麥稈,到成為畫展上令人驚艷的民間手工藝術品麥稈畫,這華麗的變身,沈社國用了30多年的時間。他秉執一顆匠心,潛心鑽研傳統技法,大膽創新製作工藝和題材,將這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推陳出新,重放異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大豐麥稈畫。

昨天下午,記者見到古稀之年的沈社國時,他彎著腰,目光如炬,正在創作新作。「這幅畫最難的地方是身上衣服的褶皺,第一步必須用麥稈貼好以後,用刀把它刻出來,然後再貼到黑卡紙上面。」沈社國介紹,他將會為這幅畫忙上整整一周。

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起源於隋唐,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天地風雨、花鳥蟲魚、人物風景、花卉動物等,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經歷割、漂、刮、碾、燙、熏等多道工序,製作精細而繁瑣,過程漫長而艱辛,對製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都是一種考驗。而沈社國與麥稈畫結緣則源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

退休前的沈社國是大丰南陽小學的一名教師。他自幼喜愛畫畫,1978年的一天,沈社國無意間在文匯報看到一篇報道:有人用麥稈做成精美的畫。麥稈再常見不過了,而這樣的平常物竟能成畫?沈社國怦然心動。

「文匯報這篇報道的主人公是我現在的老師江可凌。」沈社國回憶道,「麥稈遍地都是,怎麼會變成畫呢?我感到很稀奇,就給老師寫了一封信,老師給我回信,整整6張紙,解釋他麥稈畫的創作過程和一些基本技法。放了寒假,我就去上海拜訪他,在那裡學了一個星期。」

從上海回來的沈社國一頭扎進了麥稈畫的世界裡。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堅持利用晚上的時間,苦練技藝,構思、製作麥稈畫。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沈社國創作的《南京長江大橋》參加省青年美展,備受關注。這次畫展開拓了他的視野,讓他有新的思考:如何擺脫傳統麥稈畫的平面限制向浮雕式發展?他開始研究並取得進展。「過去我們做的花鳥畫是平的,所以我想能不能把平的變成立體的。後來,我反覆思考、反覆實驗,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我現在製作的花鳥動物麥稈畫都是浮雕式。」

遇事愛琢磨的沈社國,不滿足於從平面到浮雕的變化,他開始了更精細化製作。在題材上從花鳥人物到山水建築,規格上從小幅製作到巨幅製作發展,技術上吸收融合國畫、浮雕、油畫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立體感強,古香古色,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檯燈,一件擺滿各種顏色麥稈的大立櫃,這就是沈社國簡單的工作室。不過,牆上掛著的一幅幅麥稈畫,或如水彩畫般的清麗,或似國畫般的雄渾、油畫般的斑斕。彩色麥稈畫紅樓夢,長2.44米,寬0.9米,上有紅樓夢人物68個,構圖巧妙,人物鮮活而靈動。這個耗時長達半年之久的作品,製作過程困難重重。

梅花香自苦寒來。2007年,沈社國在法國舉辦個人畫展,榮獲法蘭西共和國勳章。2010年,他成為大豐麥稈貼畫省級非遺傳承人。麥稈悠悠,麥香縷縷。30多年的時光,從青春到白髮,沈社國對麥稈畫的感情越發甘醇。沈社國退休後每天仍然製作麥稈畫,還經常走進校園,免費推廣傳授麥稈畫工藝。他盼望著這門技藝能發揚光大,永遠閃耀著動人的光芒!

沈社國也憂慮今後大豐麥稈畫的前景。目前,大豐真正從事麥稈畫工藝的人很少,因為麥稈畫極其考驗從業者的性情和毅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豐厚的回報。因此,這一工藝的傳承,難以迴避人才匱乏的現實問題。沈社國認為,要吸引年輕人,一方面在製作題材等方面與時俱進,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更重要的是對於學習麥稈畫的年輕人進行扶持,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麥稈畫當中來。作者:暫無編輯:張文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鹽城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8年鹽城市青少年迎新綜藝晚會
英國富翁重金懸賞,幫小朋友尋回愛犬

TAG:鹽城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