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脾胃虛寒:理中湯和補中湯

脾胃虛寒:理中湯和補中湯

理中湯證

我們知道脾主濕而惡濕,水濕多了就會生寒,當脾胃寒濕太重的時候,就會發展到脾胃虛寒的狀態,脾主運化,脾胃寒濕的時候,就好像倉庫的道路都被寒濕佔領了,脾胃就運轉不起來,這時會出現腹脹、食不下、自利、手腳冰涼等癥狀,就需要理中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乾薑去寒,白朮祛濕,人蔘將津液補充進去,甘草色黃入脾,能夠將其他藥物引入中土脾胃,而且甘草這味藥性質緩和,就是讓大家慢慢幹活,相當於西醫里的緩釋劑,持續火的溫度,所以理中湯的作用就是將被寒濕侵佔的脾胃重新溫暖運轉起來,這樣脾胃得運化而復升降。

我們可以把脾胃比作一個房間,這個地方溫度低又潮又冷,沒有吃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生火祛濕補充食物,理中湯中用乾薑升溫,白朮排水,用人蔘、甘草補充食物,虛則太陰,太陰的溫度低,水多,所以乾薑是專門解決太陰里的冷水,如果太陰下一個層面少陰溫度也低,這時就需要加附子,也就是附子理中丸。

身體虛寒的階段,如果在太陰時,腸胃癥狀比較明顯,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理中湯證,當身體的虛寒進一步發展,到了少陰心腎時,腸胃癥狀並不是主要的,身體其他部位的虛寒症較多,一方面心陽不足證,全身陽氣衰退,引起很多嚴重的疾病,更多的時候則容易出現腎陽不足,腰痛腿軟,下半身常有冷感,或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膝蓋水腫,這就是因為腎陽虛,命門之火不足,不能溫養下焦,不能化氣行水。

身體這種虛寒的階段,有的是因為身體先天不足,有的是因為身體患病日久,尤其是一些惡性病,我在醫話故事下水道的故事裡面講過,身體虛寒時,就像下水道的油水遇冷凝結成塊,這類原因會引起很多虛寒性疾病,這類疾病在治療時就是溫陽散寒溫通血脈,這種虛寒性體質不只見於虛弱偏瘦的人群,也常見於一些偏胖身體痰濕交結的人,痰濕交結也是形成虛寒狀態的主要原因,這類虛寒證在治療時就要化痰導濕溫補腎陽。

補中湯

李東垣的《脾胃論》,一些慢性的內傷性疾病多是從脾胃論述和治療,脾胃論中的方子不只是調中健脾,不但能夠針對脾胃疾病的治療,對很多的疑難雜症從脾胃論治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多疑難雜症不只局限於腸胃癥狀,身體狀況更加複雜,涉及身體各個層面,這些問題都是因為身體的升降出入出現問題。

所以李東垣的補氣昇陽的思想是對張仲景太陰病的補充。

後世的脾胃學說李東垣,我們都知道「內傷法東垣」,他認為脾胃病多是陽氣內陷所致,代表方劑有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等,適用於身體脾胃氣虛,清陽下陷而導致的攝納不力,補氣健脾以治氣虛,升提下陷的陽氣,以濁降清升,脾胃和調。

我們說脾主四肢、主肌肉,脾氣旺則肌肉發達,脾虛則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微無由,昇陽益胃湯適用於脾胃氣血不足證,不僅包括腸胃消化的癥狀,患者多見肢體體倦,神疲乏力,而且脾胃氣虛,以身體疲倦感為主,少氣懶言,氣虛下陷,脫肛,久泄,子宮下垂以及清揚下陷諸症。這個方劑中,黃芪益氣,人蔘、白朮、甘草健脾益氣,陳皮理氣,當歸補血,升麻、柴胡升舉下陷的清陽,作用於身體表裡上下,所適用的疾病更加複雜,是人體整個升降出入的問題,我們研究李東垣的方劑,其實都是在研究人體的升降出入,使人體恢復正常的清陽升濁陰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會想得多?想多會傷脾胃嗎?
最適合冬季滋補的3種食物!養胃健脾兩不誤,比吃藥管用!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