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一名留學生家長,為什麼我不要求孩子必須融入當地圈子

作為一名留學生家長,為什麼我不要求孩子必須融入當地圈子

撰稿:吳化聰(加拿大)

(圖片來自Times Higher Education)

作為一名資深的留學顧問,同時也是一位留學生的父親,我經常被一些打算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特別是那些高中甚至初中生的家長問到這樣一類問題:請問加拿大哪些地區華人比較少?我孩子自制力差,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一個全英文的環境中「被迫「學好英文。有一些家長的問題更加直接了當:請問如何能讓孩子快速與本地人交上朋友?我想讓他多說英語。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一般會先回答:外語作為一項技能,其實並不一定需要環境的輔助。只要個人肯下功夫,在國內照樣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這樣的回答是無法令家長們滿意的,甚至我自己也覺得沒有說到問題的實質。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是:比起語言的學習,我更關心的是,孩子如何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生活。

現如今留學生人數連年遞增,而且有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很多初中高中的孩子被望子成龍的家長送到國外深造。談到出國最重要的,大多數家長會說:肯定是語言的學習。語言通順,才能更加適應環境,寬泛地說這是有道理的。但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正是他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期,相比語言學習本身,健康的身體、樂觀的心態以及正確的人生觀是更加甚至是最為重要的資本,簡而言之,就是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

家長首先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多吃水果」「少吃垃圾食品」「多穿衣服」。其次就是把關心的重點放到孩子的學業上,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不那麼上心了。近年來發達國家的心理亞健康人群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可見物質生活和精神滿足並不是劃等號的。在青春期以前,家庭認同會逐漸形成,親人對孩子心理建設非常重要;到了青春期,社會認同的重要性開始上升,孩子開始有意無意地結交朋友,參與社會協作,這些都是家庭認同很難代替的。自信,樂觀這些寶貴的性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源於他人給予的認同而逐漸累積成長起來的,而這樣的性格又會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進而良性循環。

有人會說,就是因為這樣,才應該讓孩子多結交本地同學,孩子的朋友圈才會大。這樣說的人潛意識裡有個前提:交朋友只要肯主動「交」就能交到。這裡「朋友」的定義是那種真正可以相互傾訴的,可以一起分享喜悅和眼淚的密友。我就想問問有以上想法的人:大家都說流利的中文,那你們又交到多少這樣的知心朋友呢?

融於集體,或者說交朋友,其實比學習一門新語言更為複雜也更為重要。除了順暢的交流能力外,平等的社會地位、相似的品格等也同樣重要。大多數孩子初到一個十分陌生的環境,各種事務要自己笨拙地嘗試處理,本來就身心疲憊,交上一個可以傾訴、可以緩解負面情緒的朋友比什麼都重要。這時候如果還逼著他們直接跨越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去跟一個外國人交朋友,這就好像跳級一樣強人所難。

獲得認同是留學生融入社會的基礎

一次兒子回來跟我閑聊,說有一些中國留學生由於語言上的障礙,朋友很少甚至沒有朋友。這樣他們在課堂上變得格外安靜,不主動發言,每天放學就匆匆離去,看上去很有壓力。

我想這樣的狀態肯定不是各位家長想見到的。青春期正是性格的培養定型期,這段期間的心理健康比什麼語言學習重要太多。所以與其把孩子放到一個都是本地學生的班級,不如放到一個相對開放國際化的環境讓他們自由選擇。當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圈子,哪怕只是華人圈,這樣的朋友圈雖然不能使英語突飛猛進,但是卻帶來了更為重要的東西:自信、溝通能力、負情緒的釋放以及最最重要的——獲得認同感而帶來的快樂。當你的孩子擁有了這些正能量,再嘗試跟有著不同文化圈子的人群溝通,那麼一定會事半功倍。

如果你認同以上的觀點,那麼就能理解為什麼在文章的開頭我強調:外語是學出來的,而不是靠環境「逼」出來的。任何情況下,「逼迫」都不是學習的好方法。特別是這種靠生活環境讓孩子「無路可逃」的「逼迫」更是弊大於利。

奉勸各位家長們,跟外出留學的孩子溝通時不要總是關心英語如何如何,而是更應該問問他們生活上有沒有什麼煩惱,過得快不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可笑至極!維州非洲少年犯罪相當猖獗,政府已無能為力!
30個德國人和外國人打群架!武爾岑市排外情緒高漲!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