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覺醒365:思維、意識都是一種物質,而意識本質就是物質體之間的信息和能量交換的橋樑即量子糾纏

覺醒365:思維、意識都是一種物質,而意識本質就是物質體之間的信息和能量交換的橋樑即量子糾纏


科學家已經證實思維、意識是一種物質。科學家宣布實現意念傳輸,引發人們對精神意識現象的關注。美國華盛頓大學近日使用網路在1.5公里距離內將一個人的思想通過電磁波傳給另一個人。

實驗證實人的思維可以連在一起

據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近日報導,這是第一次通過科學實驗證實人的思維可以連在一起,讓一個人能知道另一個人的想法。

該大學主導此項實驗的心理學家安德里亞·斯托科(AndreaStocco)說:「我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最複雜的一項大腦對大腦(Brain-to-brain)試驗。在試驗中,一個人可以看到另一個人的意念,這需要兩個人合作才能完成。」

該實驗類似一種遊戲。意念發送者(respondent)頭戴電極帽,與腦電圖儀(EEG)相連,記錄其腦電活動。意念發送者在8個預定物體中想一個物體(比如狗)。意念接受者(inquirer)通過滑鼠傳遞對意念發送者的要求,只能問三個預定問題如「它會飛嗎?」,之後意念發送者完全用意念回答「是」或「否」,但腦電圖的同步活動傳向放置在意念接受者腦後的一個「意念接收器」(腦電活動信號傳輸器)。

參與實驗的有5對試驗者,每對傳送意念的時間為20秒。研究者排除作弊情況等因素,得到意念接收成功率為72%的思維傳送結果。

展現意念溝通的實現方式

科技網站Gizmodo報導,我們夢想不說話、不打手勢,僅僅在心裡想,你的想法就可以傳給另外一個人。當然,這種夢想只能在科幻電影中實現。而這項實驗雖然沒有做到像科幻電影那樣,但的的確確接近我們對思維感測的夢想。

報導中說,不要過分注重這個實驗設計是如何簡單笨拙等問題。該實驗確實向我們展現一個意念溝通的實現方式:電磁信號傳送思維。這項試驗是華盛頓大學對其2014年思維感測的延展研究,科學家希望該實驗可能找到幫助失語患者與別人溝通的新辦法。

意念和思維的本質

這個思維感測實驗說明人的意念和思維是一種物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因為意念可以轉換成電磁波的方式而被傳送。這個實驗的結論揭示出,精神意念是客觀存在的,思維不是虛無縹緲的,是實在。

目前已有多個實驗表明,人的思維也是一種物質客觀存在。比如,2006年6月在巴黎的歐洲研究和創新展上,美國科學家彼得·布魯納(Peter Brunner)頭帶電極帽當眾演示意念寫字,在筆記本電腦屏幕寫出心想的字母「B-O-N-J-O-U-R」。

2002年3月刊《心靈心理學雜誌》報導,人的意念能改變電子儀器的輸出信號。報導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羅伯特·雅恩和德國科學家們從1996年起研究人的意念,測定意念能否使電子儀器的輸出信號發生改變。實驗測試227位參與者的意念作用。結果發現,電子信號確實被改變,但是不同人群改變信號的方式和結果均不同。

目前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仍然無法解讀神經系統和大腦中樞產生意識的具體機制,而且關於夢、預感及瀕死等問題也是無法用重複試驗來進行研究的難題。但是,這些謎一樣的精神和意識現象確實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體驗。


每當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著自己的意識,在腦子裡思考著自己明天要去做些何種事情,或者反思自己今天做過的每一件事,總的來說,意識就是一種虛擬抽象的組合體,沒有實際可見的具體意向,更多來說就像是虛無縹緲的。以致來自麻省理工的物理學家馬克斯教授就提出了這樣的言論,那就是意識是一種物質,不是虛擬的,而是本身存在的,只不過我們人類的肉眼看不到它存在而已。

按照這樣的說法,那麼現在你在安靜下來自己思考的一切就像是意識充滿著在你的腦中,開始給你做出全方位的思考,讓你規劃自己的人生。而這些驅動你前進並且規劃的就是意識的真實在你附近存在的真實作用,就像你現在想去喝一杯水,腦子裡就會下意識驅動你去找家中放有水的位置。

當然也有科學家說意識本就是來自於宇宙的暗中存在的物質,其沒有達到肉眼所見的範圍罷了,但是跟物質一樣,就像原子夸克這一類的微粒,依然還是在宇宙中真實存在,就是物理上定義的物質。而不是人類虛擬出來的虛幻品。或許,在你想著一件事情 百思不得其解時候,估計這時候在你的大腦周圍充滿著無限的意識,這些看不見的物質在左右著你的想法,在為你提供意見的的同時,必然也會給你帶來選擇的困難,對此,你又該如何選擇跟意識的相處呢?

思維及意識之間的信息傳遞就是量子糾纏

藏傳佛教的修行者,主要通過觀想和念咒來獲得成就,數以十萬計的修行者即身成佛(肉身化作彩虹飛去)。很多還沒有什麼修為的佛弟子有過這樣的體驗:遇到極度危險時立即念某個咒語,或者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立即化險為夷。在普通學人特別是普通百姓看來,這完全違反科學規律,除非是密切注意科學進展的物理學家,很多搞科學的人是斷然接受不了的,於是就斥為迷信。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遠距感應並相互作用的事情讓大家感到不可思議。在孿生兄弟之間,當一個人經歷痛苦的時候,另外一個人立即就有感應,甚至會有一模一樣的痛苦。有的夫妻或者父子之間,當一方經歷極大痛苦時,另外一方也能迅速感應到。我以前一位男同事,某日早上身體極度難受,內心翻騰不已,幾次嘔心欲吐,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很快,其母親從老家來電話告訴他父親剛剛跌倒去世。

所有這些,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對這些奇怪的事情,理論物理學已經從理論和實踐上獲得了確切的證明和解釋,只是,眾多生命科學學者不了解這樣的巨大進展,普通百姓更無從知曉,而佛教界當然更是不屑於科學來證明的。

那麼,科學究竟發現了什麼呢?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釩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entanglement)的關係。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著糾纏的關係,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糾纏已經被世界上許多實驗室證實,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糾纏的實驗證實是近幾十年來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雖然人們對其確切的含義目前還不太清楚,但是對哲學界、科學界和宗教界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西方科學的主流世界觀產生了重大的衝擊。

不管兩個粒子(有共同來源)距離多麼遙遠,一個粒子的變化立即就影響到另外一個粒子,這就是量子糾纏。準確來說,所謂量子糾纏指的是兩個或多個量子系統之間存在非定域、非經典的強關聯。量子糾纏涉及實在性、定域性、隱變數以及測量理論等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並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兩個以相反方向、同樣速率等速運動的電子為例,即使一顆行至太陽邊,一顆行至冥王星,如此遙遠的距離下,它們仍保有特別的關聯性;亦即當其中一顆的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如此現象導致了「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action-at-a-distance)之猜疑,彷佛兩顆電子擁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就像念動咒語)一般。「鬼魅」(spooky)一詞出自愛因斯坦之口,他曾經發現,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a distance)在眾多實驗中一再出現,似與狹義相對論中所謂的局域性(locality)相違背。因此直到過世前他都沒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學是一個真實而完備的理論,一直嘗試找到一種更加合理的詮釋。這也是當初愛因斯坦與玻理斯羅森於1935年提出以其姓氏字首為名的愛波羅悖論(EPR paradox)來質疑量子力學完備性的原因。

量子糾纏證實了愛因斯坦不喜歡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a 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糾纏超越了我們人生活的四維時空,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繫。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體具有整體性。簡單地說,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屬於一個系統中的兩個物體(在物理模型中稱為「粒子」),如果你把它們分開了,有一個粒子甲在這裡,另一個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遙遠(比如說相距幾千、幾萬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對任何一個粒子擾動(假設粒子甲),那麼瞬間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是瞬時的,超越了我們的四維時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號傳遞到那邊。這邊一動,那邊不管有多遙遠,立即就知道了,即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立即影響到很遠的地方。這說明,看起來互不相干的、相距遙遠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著聯繫。這與我們人的意識作用非常相似!

實證科學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困難是,無法用我們人類熟悉的時間、空間、質量、能量等來測量意識,但是我們每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意識是存在的。如何來研究無法用常規方法測量而又存在的意識呢?

目前有些學科在神經和大腦上對意識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雖然對大腦的許多功能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對於意識本身仍然是個迷,仍然無法解釋「意識的難題」(the hard problemof consciousness)。「意識的難題」是指體驗與感受的問題(the problem of experience),例如對顏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對價值觀的判斷等等。「意識的難題」近年來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解決不了的爭論,即意識是從物質中突然出現的,還是萬物皆有意識(中國古代叫萬物皆有靈性)?

自笛卡兒以來的西方主流世界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在物質中產生的副產品。然而,這種唯物論觀點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與挑戰。

(1)許多科學家認識到,要從沒有意識的物質中產生意識,這需要奇蹟的發生,而唯物論是不承認有超自然現象的,換句話說,這是不可能的。

(2)在長期研究大腦工作中,神經科學對大腦的功能等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的認識,但是許多人懷疑唯物論能夠解決「意識難題」。

(3)現在有科學研究者從量子測量的角度分析,認為意識不能夠被進一步簡化,也不是在物質運動中突然出現的,因為如果意識只是物質的副產品,那麼這無法解決量子力學中的「測量難題」。量子力學認為物體在沒有測量之前,都是幾率波,測量使得物體的幾率波「倒塌」(collapse)成為觀測到的現實。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如果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那麼從根本上講大腦也只是由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幾率波,大腦的幾率波如何能夠使得被觀察物體的幾率波「倒塌」呢?對於更大的宇宙的現實來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存在宇宙之外的具有意識的觀察者?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測量佯謬」。為了解決這個量子測量佯謬,物理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但是從根本上仍然無法繞開意識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Wigner認為,意識是量子測量問題的根源。雖然物理學認識到意識在量子力學的層面上就存在,但是量子力學本身無法解決意識的問題。從量子力學創立時起意識就一直困擾著量子力學,但是長期以來,物理學家們對這一問題視而不見,試圖逃避這個令物理學尷尬的難題。

基於實證科學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以克服的問題,現在在哲學界、神經科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多學科領域裡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就像時間、空間、質量、能量一樣,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屬性,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與佛學認為「萬物皆有佛性」具有驚人的一致!

量子糾纏的存在是微觀粒子具有意識的證據,給「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提供了良好的證據,其意義非同尋常。基於上面的原因,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認識到,沿著唯物世界觀來研究意識只能走進死胡同,因此他們(其中很多是西方人)認識到,必須要改變西方實證科學的世界觀,轉而向東方哲學的世界觀。於是許多西方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轉向印度,這直接導致了近年來印度瑜伽和神秘主義在西方流行。

如果認識到意識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那麼就不難理解人們發現的「有感知的水」,「祈禱治療」,「念咒感應」「孿生兄弟姐妹感應」「夫妻感應」「巴克斯特效應」,「因果輪迴」等等實證科學無法解釋的和靈界有關的現象。

佛家的「萬物皆有佛性」,道家的天人合一,認為「萬物皆有靈」,都應該是修行者細微觀察宇宙得出的結果。意識超越我們可以看見和感覺到的四維時空,如果人的眼睛能夠看到微觀,那麼就可以看見意識的存在。佛家的開悟,或許正是到了這個境界。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預言和期望,一個新的世界觀的時代就要來臨,科學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科學和宗教的界限很快會消失。

物質體之間的信息和能量交換的橋樑是意識的本質,產生的這種現象就是量子糾纏

生命是進化而來,那麼意識是從何而來?它的本質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生理學上,意識腦區指可以獲得其它各腦區信息的意識腦區(在前額葉周邊)。意識腦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識真偽,即它可以辨識自己腦區中的表象是來自於外部感官的還是來自於想像或回憶的。此種辨識真偽的能力,任何其它腦區都沒有。當人在睡眠時,意識腦區的興奮度降至最低,此時無法辨別腦中意像的真偽,大腦進而採取了全部信以為真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夢境」。意識腦區沒有自己的記憶,它的存儲區域稱作「暫存區」,如同計算機的內存一樣,只能暫時保存所察覺的信息。

意識還是「永動」的,你可以試一下使腦中的意像停止下來,即會發現這種嘗試的徒勞。有研究認為,意識腦區其實沒有思維能力,真正的思維都發生在潛意識的諸腦區中,我們所感知到的思維,其實是潛意識將其思維呈現於意識腦區的結果。一種更一般的定義意識為一種特殊而複雜的運動,可以反映(映射)真實世界以及非實有意識自身的運動,可以正確映射真實和意識本身規律,也可不正確或歪曲反映。一般意識需要真實物質寄主才能對真實和意識本身產生作用。它的存在可以分為靜態和能動兩種狀態,靜態意識一般以編碼形式存在,比如語言文字,聲音,圖像,軟體或其它靜態物質載體,意識能動態可以繼承靜態形式而提升意識範圍和水平。

意識的靜態和能動態互相作用是新意識產生的重要源泉之一。這種定義的出發點源自於物質永恆運動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對人工智慧有一定參考意義。意識現在還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意識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們還不能給予它一個確切的定義。約翰·希爾勒通俗地將意識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後,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現階段,意識概念中最容易進行科學研究的是在覺察方面。例如,某人覺察到了什麼、某人覺察到了自我。有時候,「覺察」已經成為了「意識」的同義詞,它們甚至可以相互替換。現階段在意識本質的問題上還存有諸多疑問與不解,當前意識本質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於自然主義認識模式無法對大腦結構和社會語境做出完全等效的模擬,另一方面在於缺少相應的哲學命題和範疇。 例如在自我意識方面。對意識這一概念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多個學科的研究對象。意識問題涉及到的學科有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哲學等,這些領域在不同的角度對意識進行的研究,對於澄清意識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

當鎚子敲擊到鋼板時,鋼板會變形。鋼板變形而產生的力,一部分通過彈性的方式以反作用力的形式作用於鎚子,剩餘部分因撓性而使鋼板本身產生永久性變形。這就是鋼板對錘擊的反應:有對外(鎚子)的,也有對自身的。

一般認為,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主觀反映。然而「反映」一詞過於被動,無法顯示意識主體的地位和主動性,更談不到什麼創造性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意識是人腦對刺激的反應。意識的結果一方面通過人體器官作用於外界,另一方面也通過改變人腦本身的結構而形成記憶。同無機質的鋼板相比,人腦的結構要複雜得多。人腦由140多億個腦細胞構成,每個腦神經細胞都有許多神經樹突,通過神經突觸與其它腦神經相連。這些神經連接互相交織,形成一個龐大而繁雜的神經網路。人腦的這種結構決定了意識這種反應的對外形式和對內改變的複雜性。所以,意識的本質是物質的某一特殊結構狀態體在一定的能量場下與外界發生的能量信息交流。具體表象就是生物體在微能量的作用下通過信息作跨物質界的能量獲取和交換,及生物體內進行物質能量傳送轉化,同化生成新的本體生物的各種組織細胞後,在一定範圍內不斷壯大組織結構體。意識的作用就是維護這一生物結構體的生存和遺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聽十方學院 的精彩文章:

發掘孩子的天賦才華,開啟豐盛的未來
愛的暖心:幸福女人-愛他先從愛自己開始

TAG:慧聽十方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