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趙國敗在後勤補給上,只能一戰定生死!

長平之戰,趙國敗在後勤補給上,只能一戰定生死!

僵持則拼綜合國力,趙國就是被耗死的結局。一個太行山幾乎完全阻隔了趙國東西向的後勤,太行八陘要麼是不受趙國控制,要麼是離上黨前線太遠,只有井陘一條運輸通道派的上用場,失去上黨,秦國的下一次攻擊可以很輕易的佔據太行山以西趙國城池。秦趙相持於長平,秦就基本立於不敗了,趙國只能在對拼國力和出奇兵賭一次之間二選一,可趙國無可勝白起之將,趙王換將放棄對拼國力策略之時,趙軍敗局就已經確定了。

如果想了解秦國如何在長平解決後勤,可查看「雲夢秦簡」據秦簡記載,一個秦軍士兵一個月的口糧大概在40斤左右,而秦軍每船能載3000公斤糧食,秦國在渭河和黃河上就有大量的船隊,而長平之戰期間,秦軍運送物資的船隻從秦國雍城(今陝西鳳翔),通過渭河,黃河、汾河到達山西翼城。至於秦國的運輸車隊,秦簡上都有明文記載,沒必要在說……眾所周知趙國最厲害的就是胡刀騎兵,其實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又得到了義渠的戰馬騎兵已不輸趙國,而步兵不亞於魏武卒,弩兵不輸於韓國材士,論軍事經濟生產力秦國都比趙國強,論將帥的軍事才能,當時趙國誰能比得上白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趙國想贏是很難的,趙國最大的敗筆是,既然看出上黨戰略,就應該多屯糧食,做好應對之策,而不是在長平之戰前樹敵太多,其實趙國是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的,明知道秦國不會罷休還要去爭奪,這不是找死嗎?而秦國的目的就是削弱趙國,戰略達不到,秦國不會撤軍的,否則就功虧一簣,如果讓趙國在上黨鞏固幾年後,秦國在奪的話難度可能更大。如果趙國放棄上黨,帶領韓國百姓且戰且退誘敵深入退會趙國,利用趙國的地形慢慢消耗秦國,等秦軍士氣大亂時再出擊,奪回上黨,我覺得只有這樣才有贏的可能,其它方法都行不通。在古代戰爭中三分之二的錢財都花在了後勤補給上,如果在本土打,趙國不需要擔心後勤問題

長平,秦軍打的實在漂亮,充分利用各個有利條件。抓住戰機,不墨守成規,該積極的時候義無反顧的突襲。但是如果用廉頗的方式,趙國也許也拖不起,但是秦國一樣也在硬撐。當大家都拖不起的時候,就不會發展到大規模的一面倒大屠殺或絞肉機的態勢。大家就會坐下來談,然後退兵。這樣秦軍的氣勢、國家威望和統一大業,可能就要延後很多年。

廉頗戰術上打不贏秦軍,只好堅守不出,目的也是希望同過這樣逼迫秦軍退兵,然後再談,廉頗一再敗,趙王還是把國家命脈交給了廉頗,可時間一長趙國經濟根本承受不起,原因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只靠人畜翻越太行山運糧是根本無法供應大規模作戰,你的運輸成本要比秦國還大,堅持了這麼長時間,秦軍都不退,決戰只是一種無奈的辦法,誰會知道趙國敗得那麼慘,當時秦國的目的就是削弱趙國,秦國已把趙國孤立,這麼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肯放過嗎?目的達不到,不可能會撤,而且秦國肯定知道趙國國內的底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戰績兌水簡直是秦軍特色,長平之戰哪來的四十五萬人讓白起坑殺?
長平之戰天下皆知白起,而不知此人早已連續兩次挫敗趙國名將廉頗

TAG:長平之戰 |